资源简介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表明,最初楚人来到江汉大地,使用的是从中原带来的“股式鬲(Ⅱ)”。由于南方地区地面潮湿不易点火且饮食多汤汁,春秋时期的楚人加高了鼎足,制作出了三足中空、足部高耸的“楚式鬲”,与中原地区的矮足鬲形成鲜明对比(下为考古绘图)。战国晚期,部分“楚式鬲”又出现矮足化趋势。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南北文化持续交流与碰撞 B.区域文明发展路径迥异C.南北方饮食习惯逐渐趋同 D.经济发展推动观念变迁2.“赐酺”是秦汉时期的宴饮制度,主要表现为君主通过“赐大葪”形式特许民间连续几日聚饮。下表为秦汉时期赐酺情况表(节选)。由此可见,“赐酺”制度时 间 内 容 原 因 出 处秦始皇二十六年 大酺 统一六国,设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文帝即位初 酺五日 汉文帝登基 《史记·文帝纪》武帝元朔三年 令民大酺五日 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章帝元和二年 令天下大酺五日 凤鸟现,祖宗旧事,或班恩施 《后汉书·章帝纪》①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 ②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③体现了民本的政治内涵 ④显示皇权至上的特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三国志》中记载了不少“异姓拜母”的行为,即意气相投的武人或士人群体通过尊敬“共同的母亲”维护和加强彼此间信任与情感关系等。如“孙嵩义救赵岐,拜母结交”、周瑜与孙策“升堂拜母”等。据此推知,这一现象A.根本目的在于消解彼此矛盾 B.反映了门阀政治对血缘的重视C.有利于凝聚和壮大宗族力量 D.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政治化运用4.北宋末年至南宋前期,武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武学生员学习的内容包含了诸多儒家经典内容及诸家兵法、武艺、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事及阵队演习。据此可知,当时A.崇文抑武国策逐步改变 B.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多元化C.疆防压力影响教育取向 D.理学思想促进军事专业化5.明初反映自然灾异的辞赋的数量相对较少,从洪武至成化年间仅有三篇;中期的灾异辞赋数量剧增,且多是骚体,充满情绪感;明末的灾异辞赋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这表明A.自然环境变迁决定灾异辞赋风格 B.当时自然灾害愈发频繁C.政治经济态势影响文学作品内涵 D.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变化6.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部分民用企业。据此可知开办年份 企业名称 创办人 经营形式 工人数 经费(银元)1873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官督商办 不详 27800001876年 台湾基隆煤矿 沈葆祯 官办 1000 1958041878年 直隶开平煤矿 李鸿章、唐廷枢 官督商办 3500—4500 20559441878年 兰州机器织呢局 左宗棠 官办 不详 13900001890年 湖北汉阳铁厂 张之洞 官办 3000 55600001890年 湖北大冶铁矿 1500—17001894年 湖北缫丝局 官督商办 300 1112001894年 华盛纺织总厂 李鸿章、盛宣怀 官督商办 4000 1118900A.清政府不再限制民间投资设厂 B.民用企业都重视利用民间资本C.民族工业整体布局得到了调整 D.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得到了发展7.1912年7月,北洋政府极力推崇印花税,称其“取之于民甚微,而其收入乃甚巨”,并强调“诸文明国英不争相仿办”。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北洋政府A.准备通过税制改革强化中央集权 B.试图开辟新税源以缓解财政危机C.积极效仿西方建立现代税收体制 D.借助新税征收缓解贫富悬殊现象8.抗日战争时期,“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国”的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和领导南洋华侨从各个方面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国际医疗队奔赴中国战场支援中国人民的斗争。他们的举动A.说明了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岸力量 B.诠释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层缘由C.体现出海外侨胞浓郁的家国情怀 D.反映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协作9.下图是1949——1956年阅兵仪式中国家领导人主题发言关键词的频次统计图。①提供了大众了解执政理念的窗口 ②塑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形象③折射了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协同性 ④彰显了政府行政职能的不断拓展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0.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题材剧以青年的自我意识苏醒、突破阻碍的“开拓者”形象为主;90年代则转变为渴望脱离社会既定秩序、完成自我认同、选择个人路径并积极投身国家前沿、视野开放的“脱嵌者”形象。青年形象塑造的转变主要归因于A.影视艺术的进步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经济体制的转型 D.青年价值观的重塑11.有学者研究指出,从地理、政治、民族上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国家(如图)。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再一分为二:北称阿卡德,南部称苏美尔。而两河流域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所构成。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体现了A.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B.农业对区域性文明进步的支撑作用C.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形成 D.自然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12.161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制图所的设立标志着制图业向专业化转型。荷兰制图师融合葡萄牙“波图兰”海图传统与本土技术实现革新,绘制出精度更高的区域地图,阿姆斯特丹也由此成为欧洲出版中心。这表明A.地图出版成为时代风潮 B.殖民扩张助推技术革新C.商业革命加速社会转型 D.人文精神影响文化发展13.19世纪下半叶,工艺芵术运动从英国开始兴起。一批设计家提倡手工劳动,主张复兴中世纪艺术,强调自然主义美学,追求自然材料的运用和简洁优雅的设计风格。同时,他们希望劳动者是快乐而有尊严的,也试图通过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审美品位。据此可知,这场运动①有复古与现实主义双重内涵 ②推动产品设计理念的更新③促进西方传统工艺全面复兴 ④体现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制裁后果与战争行为间因果关系的隐蔽性且操作便捷、破坏力大的考量,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实施了广泛的经济制裁。正如阿诺德和尼古拉斯指出的,这种“钢笔胜于刺刀”的策略,既具备战争武器的威力,又保持了文牍主义的表面洁净,成为现代国际斗争中极具吸引力的战术选择。这A.揭示了战争结束的主要原因 B.表明政治对抗效果显著C.体现了国际博弈中的复杂性 D.说明国际制裁符合惯例15.1969年,美国学者卡尔提出“全球南方”概念,批判全球北方不公正秩序,该术语与“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同指曾被殖民侵略、低收入非西方国家群体,强调其历史与命运共性。当前,“全球南方”凭借日益增强的实力推动了国际体系变革。这说明“南方国家”A.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B.实力增强主导世界C.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D.历史相同诉求一致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15分)材料一先秦时期,孔子希望把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富庶的象征,同时又希望在此基础上再施教。商君学派将人口质量划分为三种:即朴、多力、少诈。管子在考察人口、土地、产量与贫富的关系时,不仅重视人口与土地量的比例关系,而且还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使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两宋时期,人口思想达到新水平。苏轼认为,人口增多“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马端临第一次使用“民材”来表示人口质量的内涵,强调了人口质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专门就人口质量问题探讨优生原理。文学家冯梦龙在目睹江南一带人口繁衍过快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时,率先提出了节制生育的主张。————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整理材料二中国古代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长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直到清代18世纪初期才发生明显改变。下图根据北京大学韩茂莉救投编撰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附图改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关于人口问题的主要观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前后中国人口统计反映出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9分)17.【历史教育与时代主题】(14分)材料一清末变革中,统治者仍视传统经史之学为立国之基。清末新政时期的历史教育主张表现为: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习,系统把握王朝兴替与历史大势的演进规律。辛亥革命后,历史教育逐渐剥离政治化与贵族化色彩,转向关注“群之进化”。其核心任务有二:一是叙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演进;二是以历史知识为工具,培育“群觉”(群体意识),传播新政治价值观,激发群体潜能。1912年9月《小学校令》颁布,明确小学宗旨为“注重儿童身心发展,奠定国民道德根基,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标志着历史教育正式服务于现代国家建构。————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中国近代历史教育》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中国民主风气的先河。政治上的民主化迫切需要具有民主共和精神的人才。在教育领域,封建专制下的旧教育已不适合民主共和政体、不符合国人教育需求,亟需进行变革。在众多学科中,历史学科与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尤为密切,在对国民人格和意识的培养中也更具优势。历史教育作为传播历史知识和培育国民意识的关键手段,在国家危亡之时发挥着济世救国的重要功用,成为启蒙思想、唤醒国民最要紧的基础教育课程。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新史学》中就突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摘编自田荣《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中的国民意识培育研究(1912——1927)》(1)根据材料一,比较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推动中国历史教育转型的主要因素。(8分)18.【农业发展与贸易政策】(14分)材料一1846年,英国确立不限制谷物进口的自由贸易原则,保护英国农业的唯一屏障只剩下与北美及澳洲等地之间的辽阔海洋。伴随着英国的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进一步集中到英国优势的制造业中,进口谷物的下降减低了工厂成本,提升了英国工业竞争力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但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俄国、美国逐渐将其东欧平原和中央大平原开发为享誉世界的大粮仓,跨洲铁路的修建以及蒸汽船技术的应用使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费变得低廉,运输量剧增。英国粮食生产者直接面临着来自世界市场大规模的谷物倾销,英国本土出现了农业资本流失、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大量耕地转为牧场等现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英国人对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了怀疑。————摘编自布劳德伯利等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梁发芾《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和谷物税的波折》等材料二一战暴露出英国的粮食供应风险。1917年帝国会议通过了“帝国特惠制”决议,即英国和殖民地、自治领一致对帝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较高的关税壁垒。在1932年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英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各自签署了双边互惠贸易协定,正式给予自治领和殖民地贸易特惠待遇。英国通过渥太华会议制定了谷物等产品的进口关税政策:对外国的小麦征收2先令/夸特的关税,而允许帝国的小麦、面粉等食品自由进口;其他食品、原材料的关税特惠细则也有相应规定。————摘编自郑绍健、刘金源《19世纪晚期谷物关税之争与英国贸易政策的转向》(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粮食关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粮食关税政策变化的影响。(6分)19.【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12分)从中外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离不开解放思想,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每一次社会大的发展进步,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都是以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为先导的,解放思想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摘编自覃荣初《从历史看解放思想与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请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任选中外历史上某——思想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依据以下要素(时代背景、核心代表、主要历程、思想特点、重大作用)完成提纲。(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完整。)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D C C D B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A B A C 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主要观点:人口数量增长应与质量提升并重;人口增长应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节制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每点2分,共6分。若回答:众多人口是国家富庶的象征;人口众多会带来人地矛盾、社会贫困等问题;人口量应与土地财富相适应;人口质量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等,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得超过6分,且抄原文无分)(2)基本特征:人口增长迅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从差异巨大走向趋于一致。(3分)原因:统一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废除人头税的刺激、高产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6分。每点2分,回答3点即可。若回答:传统经济的发展、医学防疫的进步、节育意识和技术有限等,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得超过6分)17.(1)不同:①内容上,前侧重把握工 兴替的规律;后注重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演进,突出社会整体发展脉络。②目的上,前服务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求;后注重培育“群觉”(群体意识),服务于现代国家建构。③对象上,前教育服务少数精英,带有“政治化”、“贵族化”色彩;后则面向全体国民,体现大众化、普及化趋势。(每点2点,共6分。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推动因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需要重构国家认同;国民教育近代化变革和人才培养意识变化;对历史学科教育功能认识上的发展;民族危机继续加剧的影响;社会名流对新史学的倡导。(每点2分,任答4点。其他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8.(1)变化:从限制谷物进口保护农业政策,到自由主义农业政策,再到实行贸易特惠制。(3分)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进入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粮食需求量大,且处于工业、贸易优势地位;19世纪中晚期,英国的世界贸易垄断地位被世界贸易多中心新格局取代,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农业不利;一战严重削弱英国经济实力,粮食供应安全风险严重;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出现殖民统治危机和发生世界范围激烈的关税战。(任答3点5分)(2)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有利于英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贸易特惠制强化了英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同时,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从长远看,削弱了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6分,任答3点即可,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19.示例:16——17世纪科学革命促进欧洲社会大变革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与质疑之风。核心代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英国科学家牛顿。主要历程: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发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达到高潮,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均取得巨大进步。思想特点:近代科学革命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形成对立。“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世界观,建立起新的宇宙观;力学体系的建立冲击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重大作用:①形成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使近代科学体系建立;②促进思想解放,引发构建资本主义制度蓝图的启蒙运动,使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评分说明:按五要素————时代背景、核心代表、主要历程、思想特点、重大作用列举,体现概括,无需展开。思想解放举例可包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1978年真理问题大讨论、欧洲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等,亦可就具有思想解放特征的中国近代维新运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展开。第一等,10——12分:切题,五项要素完整,整体成文,主要历程、思想特点、重大作用列述准确。第二等,7——9分:切题,五项要素基本完整,主要历程、思想特点、重大作用列述基本正确。第三等,4——6分,不太切题。五项要素表述不完整。第四等,0——3分,要素严重缺失或表述有明显失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