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中国的出路在哪?
中国今日何以必需乎革命?……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孙中山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新课导入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的?
四川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
19世纪末
1911.10.10
1912.03
兴中会成立
武昌起义
袁世凯就任第二任大总统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
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出路在何方?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新政
失败
破产
幻灭
破产
诸多的失败,证明了这样一种必然:“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自2021.10.10新华社《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在辛亥革命110周年》
历史选择:民族危机,政府腐朽,革命才能救中国。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后又马上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激起各省民众的反对。四川省的斗争尤为激烈,清廷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保路运动
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据统计1895——1910年间设立的资本在10000元以上的厂矿共有326家,资本总额近1亿元。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超过1872——1900年间的一倍。
——王文全、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时间 起义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1907年 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 广西起义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时间 团体/政党
1894年 兴中会
1904年 华兴会
1905年 同盟会
材料四:
材料五: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⑤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
③革命党人发送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2、条件:
一、武昌起义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改革教育 留洋学习
1905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钦定宪法大纲》
编练新军
1911皇族内阁
倡导商业
清政府
自掘坟墓
1901年-1911年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3.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新兴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炸弹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
形势紧迫
10月9日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10月10日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0月11日
经过:
结果:
夺取军械库
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攻占汉阳汉口
成立湖北军政府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首义之城
地点:
武昌
一、武昌起义
3.武昌起义
发动者:
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
一、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
一、武昌起义
3.革命的发展:
一、武昌起义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独立的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革命不彻底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武昌起义
清末预备立宪
◎探究分析:
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汉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湖北革命党人工作严谨、踏实,尤其是新军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组织动员工作,使得原本是清朝军队的新军,转变为革命军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朱英
阅读材料,分析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武昌起义前同盟会组织的起义的作用。
革命志士的奋斗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进一步高涨,推动全国革命高潮更快到来。
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一、武昌起义
你认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清末预备立宪
清末政改失败
张謇1899年大生纱厂
资产阶级壮大
民主革命思
想广泛传播
统一的资产
阶级政党
武装起义把革命形势推向高潮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19世纪
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想一想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1.有政党领导
2.有理论指导
3.唤醒了民众
4.有目标有成果
4.辛亥革命进步性:
一、武昌起义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一、武昌起义
5.辛亥革命局限性: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1: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材料2: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启示:
①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②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
封建专制制度(帝制)≠封建制度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
黄兴
黎元洪
孙中山
1票
0票
16票
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自海外归来,随后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首都:南京
⑤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⑦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③国名:中华民国
④国旗:五色旗
⑥立法机关:临时参议院
⑨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⑧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 概况
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五色旗
黄龙旗
皇权至上
民族至上
孙中山宣誓就职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
指1912年—1949年中国的国家名称,简称民国,分为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49年
1927年
1912年4月
1912年1月
北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关系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和平平等外交
妥协外交
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5.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
质的重要文件。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指定机构:参议院
3.颁布者:孙中山
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11孙中山主持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的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
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核心精神:三权分立、主权在民,防止专制独裁
主要内容: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袁世凯
出身
出身于一个军三代、官三代、富三代之家
26岁
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的身份坐镇朝鲜,长达10年以上,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1895年
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898年
清末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清朝的信任、
1900年
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站队成功
野心家
独裁者
卖国贼
一直深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喜欢
身份标签
1.袁世凯其人:
1911.11: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京畿各军归其节制。
2.背景:
清政府
帝国主义
支持
进攻
军事威胁
革命党人
旧官僚
施压
任用
袁世凯
在如此形势之下,革命党人如何应对?
军事力量强大
控制清朝实权
我要当临时大总统
袁兄,只要你能解决清帝退位的问题,宣布赞成共和,我即行辞职,推举袁兄继任总统之位。
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他指挥清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既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时间
皇帝
影响
1912年2月12日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宣统皇帝溥仪
3. 经过: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08年继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4.过程:
1912.2.12
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2.13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2.15
临时参议院选举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3.10
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
孙中山正式解职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标志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寄希望于一纸法令来束缚袁世凯独裁的手脚,他们能成功吗?
颁布约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报纸揭露,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1. 二次革命的背景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有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宋教仁
重金收买
不为所动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发生后,国民党内围绕武力讨袁问题发生分歧。
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贷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2. 二次革命的经过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国民党力量涣散
遭袁世凯镇压
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江西总督李烈钧
(国民党)
广东总督
胡汉民
(国民党)
安徽总督
柏文蔚
(国民党)
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知识拓展:
据材料,说说袁世凯为何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袁世凯善谋权术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国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推行改革,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功绩
局限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启示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评价: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四川保路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及内容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宣统皇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宋教仁案”的发生
二次革命爆发
随堂训练
1.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
2.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B
B
随堂训练
3.“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革命,但最终失败,被迫流亡日本。 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广西起义 D.护法运动
4.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统治中国结束。这道圣旨发布于(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7年
5.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D、是辛亥革命的唯一成果
B
B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