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共32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共32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1937年,一首《卢沟桥歌》唱道:“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是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的一座古石桥。当时的卢沟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最后关头已临到”?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准备战斗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一.七七事变
1.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热河省,进而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1937年策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沈阳
长春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危机
1936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部署,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
蓄谋已久的侵略
一.七七事变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本的控制区
平汉铁路
平绥铁路
卢沟桥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寸土都不许退,可采武力自卫及断然处置。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假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王中天《“卢沟桥事变”中下令抗击日军的冯治安将军》
1937年7月7日,非法驻扎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北平的卢沟桥
一.七七事变
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负责守卫卢沟桥的申仲明,最后抡起大刀,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桥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
守卫在卢沟桥的中国军人
2.影响:①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阶段,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
3.中国守军英勇抵抗
一.七七事变
北平保卫战: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全面入侵中国。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系于国家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赵登禹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1892—1937)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1898—1937)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思维延伸:
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项目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 1937年7月7日
性质 日本帝国主义局部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结果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相似点 两次事变都是日本蓄谋已久,都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都是日本寻找借口率先发动的对华战争 一.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7.17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国民党决心抗日
共产党宣布全民族抗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1.抗战宣言: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
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
总指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1886—1976)
军 长:叶 挺
副军长:项 英
参谋长:张云逸
新四军军长叶挺(1896—1946)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保持独立性,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军事合作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达·伽马首次印度之旅
国民党方面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标志着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影响: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七七事变后,两党分别发表声明
国民党发表了中共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6年12月
1937年7月
西安事变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加快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对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1924-1927(国民革命时期) 1937-1945(全民族抗战时期)
背景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任务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1937年9月,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党外合作,共产党保持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
成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同点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强大的敌人;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三、淞沪会战
七七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背景:
2.起因:1937年8月,日军以其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为借口,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军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企图速战速决,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7月,日本占领区
上海
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
项目 淞沪会战
借口
时间
地点
事件
双方实力对比
地位
过程
英雄人物
结果
日本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
1937年8月—11月(持续3个月)
姚子青、谢晋元
上海
八一三事件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轮番向上海进攻;中国多次击退日军;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的战役
上海沦陷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的战役
淞沪会战形势图
3.英雄事迹与战役:
①姚子青与宝山守卫战
98师第583团3营500人与日军决一死战
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姚子青和第3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偕亡。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②谢晋元与四行仓库保卫战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消灭日军200多人,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出。
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三、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
5.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会战,是中日战争中
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
三、淞沪会战
6.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为中国大量工厂、战略物资、文教资源转移到大后方赢得了时间。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淞沪会战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淞沪会战
※相关史事
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一批重要工厂企业和技术人员陆续向大后方迁移。截至1940年,内迁工厂总数有600家左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迁到西南、西北。这些工厂、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为国家保存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文化教育的人才。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四、南京大屠杀
上海失陷后,日军向中国军队进行追击,直奔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陪都:
重庆
首都:
南京
南京保卫战
四、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
2.地点
3.罪行
屠杀30万人以上(包含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闻新日日京东 日三十月二十年二十和昭
南京大屠杀
人类历史上灭绝人性的最大暴行
东京
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穷凶极恶、残暴野蛮的侵略本性。
四、南京大屠杀
4.手段:集体枪杀 焚烧 活埋 砍头 ....
5.特点:时间长 规模大,手段残忍 遇害人数多,危害性大
6.认识: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7.启示:①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②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③正视历史建立中日友好关系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日军将抓到的中国人集体屠杀
南京大屠杀“百人斩”铁证
四、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铭记耻辱,增强民族凝聚力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2、国家自强,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教育、军事等强国
2014年12月13日中国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四、南京大屠杀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否认历史
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篡改历史
一个将战死军人美化为“战神”,进行牌位供奉和祭拜的地方。供奉的人包括数十位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兽性罪恶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
(1)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2)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
当今日本应有的态度:
①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
②以史为鉴,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我们的启示(教训):
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④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地点: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 卢沟桥
淞沪会战
时间:
意义:
标志: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 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意义: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年8月—11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事变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都是日本制造借口然后发动的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A
D
3.国家公祭鼎铭文:“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建立了 (   )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B
D
随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