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本课聚焦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孟郊”这一为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串联全课,基于史实创设情境,以小人物见大变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连续性。通过孟郊的经历展开探究隋唐时期各项制度的历史渊源,如科举制度的起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等,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结合“制度创新”“制度自信”等时政热点,从历史知识与制度演变规律中寻求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现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科举制度创建等史事,从制度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解读: 初中课标强调的是对制度内容的了解、记忆,上升到高中强调的是梳理制度演变的基本历程,认识制度的产生、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及其变化创新之处,理解制度的变化创新对隋唐盛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教师应带领学生复习回顾并对比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赋税制度,分析其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过程及趋势,在此基础上知晓制度的变化规律,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制度原因。 学生应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变化,理解这些变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尤为突出。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以及两税法的推行,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这些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第7课。 从位置来看:本课置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该单元的主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按照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顺序来叙述,依据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体例,从较长时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中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内容上看:对比初中教材,其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有所涉及,但对赋税制度基本未提及,以往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有所编写,但内容较为分散,并未成系统。而本课通过“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这三个子目,系统讲述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既回答了上一课“隋唐出现盛世的原因”的问题,完善学生的隋唐知识体系,又重点叙述了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间跨度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在教材之中突出了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等核心内容及其变化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构建了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同时,本课学习拓展部分还展现了唐代的法律制度,选必教材也利用两课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赋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有效补充了本课的内容。 从影响上看:本课向上承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历史发展脉络,向下影响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以及宋元明清的制度完善。具体而言,本课虽题为隋唐制度,但涉及夏商周到大唐千年历史之内的制度演变历程。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国情不断完善革新。隋唐两朝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制度方面进行了革新,以适应统治的需要。而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也对国家社会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从知识状况来看: 已知: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已学习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包括隋唐时期的基本概况、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教学中应避免简单地重复。 未知:本课三个子目都是讲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学生在初中虽已学习过,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对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意义理解不够全面;对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全无接触,应作为本课难点进行讲授。 想知:学生对隋唐时期较为熟悉,且对各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比较好奇,本课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择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史料,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学生思维特征来看: 高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都日益增长,且基本走向成熟,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具有空前的活力和表现欲、探究欲,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对于团队合作有一定的热情,思辨意识较强。因此,要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锻炼自我的空间,并要求教师对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实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更深入的抽象思维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素养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 评价依据
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认识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等制度创新的背景、内容、特点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自主归纳 史料解读 图文互证 能够根据教材、史料和教师讲授,掌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等产生的背景、内容等史实。(学业质量水平1和2)
通过时间轴、画示意图和故事情境代入的形式,以纵横视野多重比较的历史分析方法认识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创新之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代入情境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能够结合故事情境和文献史料,理清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历史发展脉络,多角度思考找出变化与创新要素。(学业水平质量3)
通过辩证的方法,结合文献史料对隋唐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作出全面评价,体悟制度创新是时代更迭与发展的产物,联想其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史料研读 辩证思考 叙述观点 能够根据所学展开思考,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与实质,结合现实,探究其对当今我国治理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业水平质量3和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隋唐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创新对巩固封建王朝大一统格局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教材、导学单、文献史料、多媒体课件、视频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问答法 学生对应学法:认真聆听、研读史料、完成任务、情境带入
整体设计思路及依据
设计依据: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根据具体学情和本课教学重难点,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以学生熟悉的孟郊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作为明线,以制度的演变趋势作为暗线层层递进逐一展开详细叙述。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文献史料合理进行故事编写,创设情境,将孟郊这一历史长河中的个体穿插于本课三大制度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映射的时代背景与制度演变,深入理解隋唐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及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认识其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立意为: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本课除根据教材子目内容和孟郊的生平经历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安排,通过孟郊与本课三大制度相关的不同人生经历展开,以“长安放榜日”“金榜题名时”“放迹林泉间”“天光曙其终,地脉为其继”四个小故事贯穿本课,且故事依据《新唐书》《职官志》、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张籍《祭退之》、贾岛《吊孟协律》以及孟郊本人诗歌《登科后》《秋怀》《织妇辞》等有关记载的文献史料,梳理选取,编撰而成,与本课重点知识高度契合。 课前导入部分:将通过展示孟郊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隋唐时期制度变革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孟郊个人命运与时代制度之间的关联,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 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将详细阐述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的转变过程,借助孟郊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展现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公平性与开放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分析科举制下的士人心态和社会风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 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利用孟郊金榜题名后准备任职的连续发问,展示三省六部制下政府机构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其在提升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方面的显著作用。通过对比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两种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制度变革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从租调法到两税法:通过孟郊诗歌中所描绘的晚年经历,揭示两税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辨析世人对其不同观点与看法,以及其对后世税制改革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赋税制度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后小结与主题升华: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孟郊个人与时代发展、制度更新的关系,以人观制,以制观史,引导学生反思个人成长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升华主题,收束全课。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展示《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七中孟郊生平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回答问题: 1.孟郊处在哪个时代? 2.他在这个时代有怎样的经历? 3.这个时代具有怎样的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思考)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带领学生概括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及思想等方面的阶段特征,强调封建经济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引出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以及赋税制度的创新。 生: 1.唐代 2.“少隐嵩山” “年五十,得进士第,调溧阳尉” “郑余庆为东都留守,署水陆转运判官。” “余庆镇兴元,奏为参谋。” “卒于年六十四” 3.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思想上兼收并蓄、文化繁荣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回答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通过史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代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从孟郊这一人物出发,基于时代背景下学习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
新课讲授 展示故事一: 长安放榜日 贞元十二年春(796年),46岁的孟郊挤在喧闹人群间,手指颤抖着划过黄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三次落第的阴霾瞬间消散,他跌撞冲出人群,跨上老马沿朱雀大街狂奔。春风卷起袍袖,他纵声长啸:“昔日龌龊不足夸!” 道旁牡丹灼灼,曲江宴的笙歌隐隐传来,新科进士的簪花游街即将开始。这一刻,他等了二十六年。 选官制度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任务一:根据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1.孟郊诗中“昔日”和“今朝”的心情分别如何? 2.他所参与的考试与哪一制度有关? 教师利用本课导言中提到的孟郊《登科后》一诗与唐三彩文官俑的图片介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合当今高考联想唐代科举制的重要地位,由此引出探究问题: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变”在哪里?“新”在何处? 任务二:根据时间轴,梳理回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讲授,由夏商至隋唐的选官制度变迁过程,包括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的变化,辅以学生所学知识带领学生探究隋唐前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引出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对比学习。 任务三:根据教材,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提问】阅读教材38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的内容,结合展示的PPT,归纳总结出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评判标准、方式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讲授】九品中正制评定中正官品的方式和上品、下品的划分标准。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任务四: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 1.背景 【提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归纳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2.创立过程 【提问】阅读教材38页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梳理科举制的创立过程。 【讲授】科举制在隋朝起源,唐代还增多了考试科目,完善了考试流程。唐代考试既要考儒家经典,又要考诗词歌赋,考察的文化素养,还要考时政策问题,解决当前问题的政治能力;除了文考,还有武举;过了笔试,还有面试,充分考察了人才的素质。 任务五:分析“学思之窗”及材料,探究科举制的影响 3.科举制的影响 【提问】阅读教材39页的“学思之窗”和PPT上的3则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归纳概括出科举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材料一: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任务六:根据所学,归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4.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提问】根据“学习聚焦”的内容和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时间轴,归纳概括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在选官标准、方式、权利和基础上的演变趋势。 展示故事二: 金榜题名后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至洛阳参加铨选,不久后,吏部的任命书到了:溧阳县尉。 孟郊懵了,他这小小的县尉,在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在那长安城里,又是如何运转?怎样决定着他和万千官员的命运?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一)中央官制的发展历程 【讲授】通过科举考试只是在唐朝做官的第一步, 像孟郊一样的新科进士们拥有了做官资格,但是距离正式上任,他们还需要做一些功课。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省六部制,看看唐朝官员的工作日常。 【提问】简要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历程。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变”在哪里?“新” 在何处? 【讲授】三公九卿制的内容及图示解析。 【提问】观看视频,结合教材39页,归纳三省六部的内容一一三省是哪三省? 职能分别是什么?六部指的哪六部?分别管理什么工作? 【补充讲授】六部中吏部是核心部门,掌管人事和官吏任用;户部掌民政和户口,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财政部;礼部管宗教礼仪和科举教育,即今天的外交部与教育部。 任务七:画一画三省六部的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创新 【提问】观看视频后,根据教材内容对照三公九卿制的图例画一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 (二)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创新 【创设情境】根据唐代三省位置图和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进行问题探究: 假如当时皇帝提出要修建一所宫殿,三省六部制下的官员会如何工作?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每个人分别承担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以及工部的长官等角色进行工作。 【讲授】首先,皇帝下令,中书省听令开始写“策划案”,诏书写好以后交给门下省进行审核;如果门下省认为,今年国家财政不足以支撑修建皇帝想要的宫殿,那么门下省就会驳回,如果门下省觉得修建一个宫殿是好想法,那么就通过审核, 传递给尚书省进行执行。尚书省中的工部接到指令后,工部尚书带领工部侍郎等下属开始修建宫殿。 【提问】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提问】通过扮演和对比三省六部的分工运作,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比它与前朝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之处有哪些呢? 补充材料:政事堂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文献通考 卷五十 职官考四》 【讲授】相权三分、彼此牵制,既有一体化的合作决策,又有各自分工,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中朝官到三省六部制,集体行政的分工逐渐明确,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央行政体系; 政事堂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唐朝的法律制度 【讲授】根据教材第41页的学习拓展,为学生简要介绍唐朝的法律制度。突出唐朝礼法结合的特点,法律制度成熟,中华体系逐渐完备。 学生阅读小故事,浏览教材 生: 昔日心情压抑 今朝春风得意 2.科举制 学生回忆所学,与本节课所讲内容形成链接,结合时空背景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制度渊源。 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根据PPT课件的提示,归纳概括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方式、标准以及产生的影响。 生: 背景: 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3、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以此授以相应官职 4、影响: 初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生: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梳理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并通过教师的讲授,了解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方式,初步了解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PPT的3则材料,归纳出答案。 积极影响: ①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重学风气 ③收回选官权,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①儒学为主,忽视实用 ②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③思想僵化,阻碍文明发展 根据教师讲授,进一步强化记忆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带着问题阅读时间轴,根据学习聚焦的提示归纳出答案。 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提高 梳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夯实基础。 生: 皇帝之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管草拟、审议、执行工作,三省长官即为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内容,对比三公九卿制,画一画示意图,初步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特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代入厘清三省六部制的工作流程,并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生: 首先是群相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由三省长官分别掌管决策、审议、 执行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之间与六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节制君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总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认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讲授,进一步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变化与创新。 认真学习拓展知识,加深对唐朝制度的理解。 通过背景小故事和鉴赏诗歌,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孟郊当时的心情以及科举制的重要地位,为学习隋唐选官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通过对选官制度的方式和标准变化背景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有关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科举制创立的印象,提升其概括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史料寻找答案,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史料以及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和分析学习聚焦的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的梳理,强化对中央官制变化的认识。 利用画示意图的方式,与三公九卿制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于三省六部制内容的印象和理解,突出强调唐朝官僚机制运行的逐渐成熟。 通过情境代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深入思考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与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展示故事三: 放迹林泉间 体系严密的三省六部制中,孟郊这小小的溧阳县尉怎能舒展他的抱负,他徘徊赋诗,放迹山林,抑郁失志。 元和七年(812年),孟郊见老吏指着一户织妇叹息“她家田亩已卖,户等未调,田税仍在册!” 更有人捧绢哭诉“朝廷征钱,绢价暴跌三成!” 傍晚窗外不停传来织机声,孟郊提笔记录“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概念辨析 【提问】什么是“税”?什么是“赋”? 【讲授】教师借助教材第40页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图及展示视频为学生讲解赋税制度的基本概念: 1.古代民众的义务:“税”与“役” 税:古代王朝依据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者货币,有田税、户税等。 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有力役、军役、杂役等。 2.赋的组成:“租”“庸”与“调”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讲授】教师以时间轴的形式为学生讲述隋唐前赋税制度的演变,由此引出隋唐的赋税制度“变”在哪里?“新”在何处? (三)初唐:租庸调制 【提问】阅读教材第40页的内容,找出租庸调制的形成过程、创新与作用,对比其与租调制的异同,思考租庸调制有何进步之处。 【讲授】 魏晋时期的租调制与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皆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按户征收租(田亩税)、调(人头税)。 但在对于“役”的处理上,魏晋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承担劳役, 但是唐朝“以庸代役”,纳绢或布就可以不去服役。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农民有了不用服劳役的机会,得以专心生产;另一方面,政府得到了绢布,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并且,还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此制按丁口收取租税,同时国家保障每丁拥有一定量的土地,因此财政收入也得到了稳定。 中唐:两税法 任务八:阅读史料,归纳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史料阅读) 【提问】阅读教材第40页的内容,分析“史料阅读”,找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确立的时间以及内容的基本信息。 1.背景 2.确立 3.内容 4.演变趋势 【提问】根据所学,填写表格内容,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方式、对象、次数等的不同,思考其变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概括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任务九:填写表格,归纳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总结讲授】 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放松了人身控制;征税项目由租庸调和各种杂役到以户税和地税为主,简化了税收名目;征税对象由受田农民到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扩大了收税对象;征税次数由旬输月送到分夏、秋两季,固定了收税时间;征收方式由实物到概以钱计,改变了征收方式。反映了唐朝赋税制度逐渐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不定时—基本定时。 5.两税法的影响 【提问】结合所学,阅读教材第41页的“问题探究”和史料内容,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谈谈对两税法利弊分析的认识。 任务十:阅读史料,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两税法实施以前,唐中央控制的户口仅一百二十万户。行两税法时,总计得土户一百八十余万,客户一百三十余万,检括出隐户近二百万户。纳税的人数多了,国家的收入自然增多。仅以地方上交给唐中央的税钱为例,在推行两税法之前,每年为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居其半;两税法实施后,“赋入一千三百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创作背景: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夏四月,“敕天下州府民府,每天一亩,种桑二树,长吏逐年检计以闻。” 【总结讲授】 积极影响: ①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③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①加征苛捐杂税,加重农民负担 ②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 ③长期不调整户等,贫富情况不明晰 ④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减弱,社会稳定性下降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谈谈对两税法的认识(问题探究) 展示故事四: 天光曙其终,地脉为其继 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招孟郊往兴元府任参谋,试大理评事。郊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洛阳北邙山添了座新坟,而山脚下,新科进士的马蹄正踏碎残冰,奔向长安永不谢幕的春天。 以人观制,见其温度;以制观史,见其力量。孟郊一生命运坎坷,残留于斑驳史书的一角,在时代变幻与制度创新的风化中,归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讲授】 孟郊的生平,是隋唐时期无数士人命运的缩影。在那个制度更迭、创新频出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制度紧密相连。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一生奔波于仕途,却始终未能得志。他的遭遇,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当时无数士人的共同命运。从孟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隋唐制度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渺小与无力。而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仍在时代更迭中不断变幻……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赋税基本含义,跟随教师讲解,辨析概念,为理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做基础。 了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便于加深对隋唐赋税制度形成渊源的认识,初步了解演变趋势。 阅读教材,了解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在对比租庸调制和租调制的异同基础上,思考租庸调制的创新之处。 阅读教材史料,概括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生: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 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确立:780年,唐德宗 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 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填写表格,回答教师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不同,探究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根据所学,阅读史料,对比分析不同材料的共同点,谈谈对两税法影响的认识。 生: 观点①:两税法在立法之初就是不合理之法 观点②:两税法本身不是恶法,但政令松弛,使之成为敛财、献媚的手段 阅读小故事,感悟“天光曙其终,地脉为其继”基于孟郊,基于本课,基于制度史变革的意蕴。 补充讲解赋税制度的相关名词,便于学生理解赋税制度的基本含义,为理解其变化趋势做铺垫。 以时间轴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赋税制度演变历程的印象,便于培养其时空观念的素养。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总结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比对材料内容,根据所学概括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进而分析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便于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学习完本课所有知识后,再通过孟郊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巧妙衔接至整个制度变革的奔流不息,将个体之微光置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的使命感,贯彻唯物史观的素养。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所学习隋唐时期的三大制度具体的变化与创新之处有哪些?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小结】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画一画本课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 【讲授】 钱穆先生说:“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根据所学,思考隋唐这些制度的不断变化与创新对我们当前的国家制度有何启示?(可根据下列所示名言思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 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1日09版) 【总结】 正如隋唐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使寒门子弟孟郊得以春风得意,这种选贤任能的机制创新成为制度进步的鲜活注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中华文明“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的治理智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升华,使制度创新始终围绕人民需求展开,始终以历史为镜,以人民为本,在守正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制度文明新篇章。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所学,动手画一画本课思维导图或框架,形成知识脉络。 结合名言和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思考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及赋税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与创新的实质及其对当前我们国家制度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利于学生所接收知识的系统化。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视野扩大到制度史,结合时政,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概念性强,又涉及国体和政体这些概念,学习难度较大。但对本课学习较为有利的是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淀作用。 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为贯穿整课的教学立意,穿插孟郊这一历史人物贯穿本课,并按照三个子目内容分别展开,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设计问题紧扣教学立意,将史实描述与一定的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思考。但由于此课跨度大,综合性强,因缺乏横向时代背景的烘托,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很大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且分析历史问题的环节耗时较长,教学时间紧张,难以在课堂上充分拓展。 因此,本课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及史料研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在中国古代大一统下各个封建王朝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国家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必要的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智慧,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涵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