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教统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三、远古的传说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01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和重要标志。(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02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掌握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0301如何理解汉字“国”的寓意?人口土地军队疆域国=人口+土地+军队+疆域课程引入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根本原因①②③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时间:大约5000多年前特征:过程:城市、阶级分化、掌握公共权力的王、礼制等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采集渔猎农耕畜牧阶级国家文字播种,收获定居城市生产力矛盾记事管理战 争奴隶剩余产品掠夺剩余私有社会分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私有制文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2.早期文明的起源“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玉猪龙发现于墓主人的胸前,可能是一种用于“通天”的神器,用于沟通天地,祈求农业丰产、人丁兴旺,是原始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用器。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牛河梁遗址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遗址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遗址地点时间概 况意义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①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大型广场、多组高等级建筑 、水利系统和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②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城外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说明:①良渚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②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说明: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反映良渚社会有了相当明显的阶级划分,有了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有统一的信仰。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2.陶寺古城遗址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2.陶寺古城遗址地点时间概 况意义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①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②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城内有的贵族墓地有用人殉葬的现象。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说明:①陶寺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②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说明: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3.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①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②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形成早期城市出现早期国家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建筑规模庞大且布局严整,能够完成这样规模的工程,表明当时社会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这样的组织程度和动员力度以及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早期国家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氏族。两处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往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遗存,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都表明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黄帝,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黄帝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蚩尤①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炎帝三、远古的传说1.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和部落联盟三、远古的传说1.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和部落联盟②当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③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三、远古的传说2.华夏族的形成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品行高尚、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治理洪水同甘共苦贤德之人贤德之人贤德之人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三、远古的传说3.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学史崇德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黄帝陵。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经历。当时部落间战争频繁,黄帝率领自己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了炎帝部落,而后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了蚩尤,从而统一了华夏部落,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在诸多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文化上,他命仓颉创造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文明传承的新篇章;农业方面,他教导民众种五谷,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在纺织领域,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人们开始有了精美的衣裳;此外,黄帝还命大挠氏创立天干地支,用于纪时、节气等,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他的智慧和创造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黄帝陵,就是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祖先,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希望大家在黄帝陵有一段难忘的旅程!课后活动①考古发现的意义之一在于可以往更早的年代推进,这有助于我们完整性地掌握和了解;②另外考古发现还可以让我们对现今史载的记录予以佐证;③远古传说有利于凝结民族的向心力,让我们认识到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和超级古国的荣耀以及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斗志。1.在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中均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大型的贵族墓葬等遗迹。据此推断,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 )A.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历史遗址分布广泛 D.最早出现贫富分化2.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但遂公蕴(xǔ)这件约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详实记载了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由此可知( )A.只要是传说都会有考古发现来印证B.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C.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D.古代传说就是可以肯定的可信史料BC巩固练习3、考古专家对陶寺遗址的解读中出现了“宫城、社会群体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可能的观象台遗址”等描述。据此可推断此时( )A.原始农业出现 B.存在文化交流C.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D.出现早期国家D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史学为基础,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历史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 B.陶寺古城遗址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A巩固练习5.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A.农耕技术趋于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6.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BD巩固练习7.经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中,女神雕像体型有大小之分,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随葬玉器数量和规格也有区别。据此可以推测,该地区( )A.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B.出现了社会等级差别C.盛行女神崇拜现象 D.神权与王权实现统一B8.考古专家对陶寺遗址的解读中出现了“宫城、社会群体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可能的观象台遗址”等描述。据此可推断此时( )A.原始农业出现 B.存在文化交流C.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D.出现早期国家D巩固练习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统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教学课件).pptx 良渚古城遗址.mp4 陶寺遗址.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