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空定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归纳概括文明起源的特点。
2.了解夏、商、西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史实,归纳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3.了解史料类型及价值,知道“二重证据法”,掌握影响结论准确性、公正性的因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当今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目前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一系列著作中,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尽管在世界各地之间,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原因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整齐划一,但是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和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质变,这在学术界几乎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利阿诺《全球通史》
文明产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华文明中的这些元素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进入本课。
【教学过程】
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
(一)新旧石器时代比较
1.内容: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填写表格。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 (生产工具等)
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玩等)
2.影响: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思考人类和生产工具的进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明起源的过程和特点
1.文化遗存与历史信息: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三、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
时间 地点 文化遗存 历史信息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庙底沟时期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炭化作物遗存粟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5000年前 龙山文化 陶寺观象台
红山文化 祭坛
良渚文化 13座墓葬分南北两排,南排7座、北排6座,共出土玉器、陶器、漆器等随葬品1000余件(组),玉琮、玉钺、玉三叉形器、玉锥形器等主要见于南排墓内,而玉璜、纺轮、圆牌饰等主要见于北排墓中。
2.文明起源过程:根据上表,完成下列示意图。
3.社会组织的变化:根据上述表格和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下图结合上表,归纳概括文明起源的特点。
——源自教材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史学理论: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史料价值。(思路:史料类型及价值;能反映的具体史实;小结:该史料是什么时期什么事件的缩影)
史料类型及价值基础知识
(1)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
①实物史料: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等;能够真实反映历史现实,但是具有碎片化缺陷,无法反映全貌,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
②文献史料:官方、私人史书,档案文件、书信报刊、地方史志、文学著作等;还有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官方史书、名家著作权威性强,具有很大真实性,文艺作品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具有夸张虚构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
③口述史料:人物访谈、传说神话、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口述史料为人物亲历,真实性强,由于人物记忆偏差或隐恶饰美,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
④图片影像史料: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照片、纪录片等能够真实反映历史现实,但是具有碎片化缺陷,无法反映全貌,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影视剧等部分反映史实,具有夸张虚构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
(2)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②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探究】小组讨论
材料:
问题:分析说明两个聚落出现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文明的产生
1.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万邦”时代;迈入国家门槛):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二目第一自然段和析【概念解】2国家的概念,证明这个观点。
材料一: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译文:考察古时传说,帝尧的名字叫做放勋。……于是便命令羲、和,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
——《尚书·尧典》
材料二:陶寺遗址(见教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产生(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证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1.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2.最早的宫城
3.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
4.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节选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学理论:影响结论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因素(关于同一史实,为什么会有不同说法?)。
材料一:第5页学思之窗
材料二: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译文: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画策者,不得不以形势为依托,根据时间的变化而谋画。因此他们的谋略,目的是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一切都是权宜之计,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却可以供战争时的救急之需。)
——(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
材料三: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译文: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盛世,辨正《易传》,接续《春秋》,遵奉《诗》《书》《礼》《乐》精义的人吗?’他的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商与西周:文明的早期发展(早期国家特征)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二目第二自然段、第三目第二、四自然段,简述概念王位世袭制(时间、性质、传承标准、方式、影响)、内外服制(时间、性质、内服、外服、关系、影响)、分封制、宗法制(时间、目的、性质、内容、关系、影响)。
材料一
商王世系表 周王世系表
材料二
材料三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制度特点:根据材料,结合上述内容,归纳概括早期国家政治特点。(制度依据、央地关系、辅助方式、历史遗留)
材料一:
甲午卜亘贞……王占曰……
——王本兴《甲骨文经典拓片100例》
材料二:
1.…… 方征我……
2.……王往伐□方……
——王本兴《甲骨文经典拓片100例》
材料三:第1课第三目第五自然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特点:阅读教材第三目最后一段,归纳概括经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特点:概括材料一到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葆民
---《尚书·梓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化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归纳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为什么叫“早期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小结】
【概念解析】
1.文明: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公共权力:军队、法庭、监狱、政府、制度等)。
3.多元一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中华文明是由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的一个统一而多样的整体。“多元”是指中国文明、民族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或文化的多样性;"一体"是指中国境内文明、民族或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逐渐形成的同一性,呈现兼收并蓄,“中原核心”的特征。
4.“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是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学者,即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扩大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
5.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性.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7.封建:封建包含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两层含义。封建制度指类似于西周分封制式的国家结构和制度,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特征。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在近代之后提出的,因此在古代中国的书籍中涉及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
8.世卿世禄: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世代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土地收入的制度王室把一部分土地和人民授予卿大夫,令其收受赋税,这些土地称为禄田卿大夫世代可以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其土地收入。
9.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10.井田制: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
11.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西周工商业由官府控制,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占有大量被称作“百工”的手工业者,其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不在市场出卖;工商业者身份世袭。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营工商业者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渐被打破。
12.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同时强调保民的重要性,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当堂检测】
1.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从文化特征来看,隶属于东夷大汶口文化系统,又带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  )
A.已经迈入文明时代 B.国家共同体意识增强
C.南北贸易往来频繁 D.地区间文明交流互鉴
2.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传说提到黄帝时期有穿井、造舟、做弓箭、制衣裳、定干支律历等发明创造。这些传说反映出黄帝时期(  )
A.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D.部落联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下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区域间交往密切,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玉器成为中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
4.商汤在征伐夏桀的誓词中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其意在通过这些言论(  )
A.说明夏桀所犯的罪行 B.表明其征伐的正当性
C.阐明天命论的重要性 D.扰乱夏朝军队的人心
5.图1是用我国某一时期的文字制作的战争场景图。此文字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图1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某政权为了有效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实行的两大制度是(  )
A.禅让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内外服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分封制
7.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变化(  )
A.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B.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逐步加强
C.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向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参考答案
编写:石统元
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
(一)新旧石器时代比较
1.内容: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 (生产工具等)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玩等) 使用火;群居 定居
2.影响:
生产方式进化、生活方式变化、文明起源
(二)文明起源的过程和特点
1.文化遗存与历史信息:
时间 地点 文化遗存 历史信息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原始农业出现,原始手工业出现,分工出现;公有、平等(母系氏族公社)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
距今约5000年前 龙山文化 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出现,城市出现,文字符号出现;有较强社会组织能力;父系氏族公社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2.文明起源过程: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手工业产生—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形成—国家建立—文字出现。
3.社会组织的变化: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4.文明起源的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5.史学理论: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史料价值。(思路:史料类型及价值;能反映的具体史实;小结:该史料是什么时期什么事件的缩影)
新石器文化遗存属于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能真实反映历史史实,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遗存具有碎片化特点,无法反映历史全貌,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反映了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出现;墓葬陪葬品反映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产生;玉器、祭坛等反映了阶级的出现;古城遗址反映了城市、国家雏形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的缩影。
6.【探究】小组讨论
问题:分析说明两个聚落出现的时期。
上图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公共墓地、公共窑厂等反映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产品共享,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下图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宫殿、贵族墓区体现了阶级的出现和公共权力的产生,具备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文明的产生
1.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万邦”时代;迈入国家门槛):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二目第一自然段,证明这个观点。
观点: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论证: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机器的出现是国家出现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等表明阶级已经出现,并且有了城市。陶寺遗址表明已有天文历法。
传说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五帝,并且出现禅让制。
总之,多种史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代表国家的元素。
2.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产生(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证明这一观点。
观点: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产生。
论证:
文明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二里头遗址中青铜礼器反映阶级出现;城市、宫城等代表已有国家机关;青铜兵器代表已有军队。
据文献记载,夏禹建立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启确立世袭制,开启“家天下”。
总之,多种史料证明夏朝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
3.史学理论:影响结论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因素(关于同一史实,为什么会有不同说法?)。
关于启继位的说法,前者出自史记,后者出自战国策,说明出处不一样,结论可能也有不同。
刘向根据战国形势得出结论,司马迁以儒学为标准得出结论,说明作者本人的史观、立场等不一样,也会影响结论。
三、商与西周:文明的早期发展(早期国家特征)
1.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启时,王位世袭制出现,商朝沿用。①传承特点:兄终弟及,父子相传;②影响:“家天下”开始。
(2)内外服制:商朝地方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王畿,间接控制地方,地方方伯独立性强。
(3)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地方制度)①含义: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和旧贵族。②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③封国:晋、燕、吴、卫、鲁(王族);齐(功臣);宋、杞、陈、许、楚(旧贵族)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有很大独立性⑤影响:扩大疆域;文化认同;易造成分裂割据。
(4)宗法制①含义:利用父系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的政治制度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相对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③影响:保证了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有利于家族和谐、民族凝聚力;任人唯亲。
(5)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器物也不一样。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属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了王朝统治,具有深远影响。
2.政治制度特点:
(1)血缘维系;(2)等级森严;(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对权力的高度集中;(5)仍然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3.经济特点:
农业上石器农具为主,出现青铜农具,生产力落后;实行井田制,集体劳动;手工业上青铜铸造业繁荣;工商食官。
4.思想特点:
(1)变化:由尊天事鬼到惊天保民
(2)原因:商朝灭亡中看到人民的重要性
5.文化特点:形成成熟的文字系统。
6.思考为什么叫“早期国家”?利用血缘、神权等维系统治;集权程度不高。
【当堂检测】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C B B B D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