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大单元主题设计 主题:本课主题拟定为“制度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是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各政权制度的重构也为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见下图)
课标依据:【单元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时目标】就本课而言,核心内容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材依据:本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专门讲述制度变革的一课。就宏观而言,本课上接第4课对两汉政治制度的叙述,下启第9课对两宋政治制度的叙述。而本课正好处于两汉与两宋之间政治制度的过渡阶段。就微观而言,本课处于讲述隋唐的第二课,上接第6课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下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本课中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也是隋唐取得盛世局面的制度保障,而两税法的实施也是唐朝应对国力下降的一种调整。
学术依据: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中国史学者陈寅恪也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而且,他们进一步指出,唐代重大的变革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由中古史向近古史转变的动力之一,即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变。此外,钱穆先生还指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故本课主题定为从“制度变革”。
学情分析 本校的学生为四等生偏后部分,生源较弱。但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对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度应有初步认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对科举制、三省六部、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实施背景和作用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作为高中教材的新内容,赋税制度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真实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构建历史核心素养,本课还需要借助两税法的提出者杨炎来串联起本课的讲解。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通过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描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两税法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背景的能力。
学科素养 通过表格梳理古代选官制度与赋税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同时,透过对古代选官制度、赋税制度演进的趋势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两税法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对杨炎进行评价,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进行人物评价的能力。
核心价值 通过对隋唐时期制度变革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隋唐制度变革的意义及其对我们当今社会建设的价值,从而起树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总趋势、知道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规则与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和汉唐之间各种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总趋势
信息技术融合与特色教学资源
本课选用史料较为详实,文字史料、地图均有,力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本课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杨炎的宦海浮沉录为暗线,明暗线相交共同推进教学。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因此对各种材料的解读则设置了相应的动画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设计
任务一 教学内容与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的确立 教学内容:科举制的背景、作用及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问题设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隋代创立科举制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与思考问题 自主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评价目标:本任务所设计的两个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运用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评价方法:学生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科举制的背景和作用。同时总结出历代选官制度演变的总趋势。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科举制诞生的背景,理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并认识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于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简要地了解,故通过设置两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阅读材料分析。
任务二 教学内容与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君主专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学内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作用。 问题设计: 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当杨炎在遇到以下不同情形时正确的处理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评价目标:本任务所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第二个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运用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评价方法:学生能根据教材说明杨炎在三省不同岗位上的正确做法。同时,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作用。由于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没有进行深入讲解,故通过设置情境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杨炎在遇到以下不同情形时正确的处理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用一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阅读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任务三 教学内容与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赋税制度制的创新:两税法的确立 教学内容:汉唐之间各种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总趋势。 问题设计: 结合教材 ,小组合作完成魏晋以来赋税制度演变表格填写,并思考其演变总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评价两税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与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评价目标:本任务所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第二个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运用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评价方法:学生能完成历代赋税制度的表格填写。同时,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评价两税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汉唐之间各种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总趋势。由于相关内容为新内容,且理解难度大。故针对赋税制度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表格填写,以讲解法的形式进行。针对两税法的作用,使用一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阅读材料分析。
任务四 教学内容与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人物评价:杨炎 教学内容:人物评价方法。 问题设计: 结合材料及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如何看待杨炎的为官之道。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评价目标::本任务所设计的问题指向学业水平质量3-1(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评价方法:学生能对杨炎本人进行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任务是培育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回扣本课的暗线——杨炎的宦海沉浮录。
板书设计
魏晋以来的政权更迭(奠定基础)→第7课 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日益公平)——科举制 曹魏·九品中正制(后期只看门第)→隋朝·科举制建立(依靠考试成绩) 二、君主专制的创新(日益强化)——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人身控制减轻)——两税法 魏晋·租调制→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后·两税法
大集体备课反思
杨博宇: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故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取舍,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淡化。本课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杨炎的宦海浮沉录为暗线,明暗线相交共同推进教学。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来进行跨学科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本校这种生源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当中,还得进行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兼顾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 王星淋:新教材、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阅读进行复习,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产生思想碰撞,发散学生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想要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兼顾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1910年第9 卷第5 号,第1—12页。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96页。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4]刘昫.《旧唐书·杨炎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5]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烟台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6]郑从金.《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一期,第106-108页. [7]赵扬,CFP.《唐代政治制度设计》,《企业观察家》2014年第11期,第110-1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