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从拓跋鲜卑的兴衰看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十六国及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融荣与引:从林海雪原到问鼎中原·这个从林海雪原走来的部族,如何在纷乱的历史中抓住契机崛起,称霸北方?·为什么现代没有“鲜卑族”这一曾经强大的民族?拓跋鲜卑的历史走向了何处……壹淝水之战创契机——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创契机2、根据材料分析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氐族 苻坚材料一: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七年级上册P1071、氐族人的政权为何以“秦”为国号?汉族 王猛沿袭中原王朝国号,体现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重用汉族士人,推行汉化改革进入十六国时期前 秦前秦统一北方316年382年一、淝水之战创契机3、强大的前秦为何会走向衰落?(1)根据地图,运用历史地图分析方法梳理淝水之战概况。时 间地 点对战双方兵力对比相关典故战争特点结 果影 响①看图名②看图例③看图注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83年淝水前秦vs东晋90万vs8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少胜多前秦战败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一、淝水之战创契机数字人重现历史现场:出征前的前秦朝堂(2)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为何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且晋主无罪,人为之用;谢安、桓冲兄弟皆一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险长江,未可图也。”——《晋书》“今倾国而去……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仇也。”——《晋书》“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心不一。地理优势谢安个人才能东晋内部团结苻坚骄傲轻敌苻融苻宏苻坚锐意改革谋盛局——孝文帝改革贰二、锐意改革谋盛局1、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什么问题?2、吸取前秦覆亡的教训,北魏统治者该何去何从?386年北魏建国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471年孝文帝即位冯太后去世490年冯太后:汉族人,临朝听政后改革官员俸禄制,减少了官员贪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孝文帝:本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5岁登基后由其祖母冯太后临朝听证,有冯太后抚养成人,受汉文化影响深刻。汉化改革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礼法制度、文化)未一。——《魏书》北方各族:先前内崇儒学,劝课农耕→与汉人无明显区别拓跋鲜卑:内迁晚,保持鲜卑习俗材料三: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通典·边防典》民族矛盾二、锐意改革谋盛局3、改革措施一:迁都洛阳材料四: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位置偏北,容易受到北方柔然威胁,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保守势力强大。思考:为何要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二、锐意改革谋盛局北魏贵胄出行图(435年)孝文帝出行图4、改革措施:观察并对比两张图片中的服饰特点,其中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衣服窄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鲜卑特征衣服宽而长,宽袖。——汉族特色穿汉服二、锐意改革谋盛局材料五: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魏书·咸阳王传》材料六: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说汉语通汉婚改汉姓4、孝文帝改革内容材料七:孝文帝改革时期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况思考: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弱化民族观念,提高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二、锐意改革谋繁荣南梁名将陈庆之的洛阳见闻——材料八: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迦南记》改革的另一面——材料九:自从定都伊水洛水,边境官员更轻,只有底层平庸的人出任镇将,互相模仿学习专门聚敛。有的是各地奸猾的官吏,犯罪后发配边疆为的指挥,哄弄官府。以政治贿赂,没有人能自改。——《魏书·广阳王深传》民族交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六镇兵变北魏分裂国家繁荣5、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乱更替奠一统——北朝政权更迭叁三、分乱更替复一统534年,北魏分裂1、根据教材110页回答,为何北周最终能统一北方?2、在政权更迭中南北力量对比呈现什么趋势?550年北齐代东魏557年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北强南弱3、政权更迭中呈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顺应民族交融以融促荣启新机——北方民族大交融肆四、以融促荣启新机以诗证史——《木兰诗》中的民族交融《木兰诗》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时间: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从军的故事产生于北魏,《木兰诗》也可能产生于北魏时期;木兰的身份:主流说法为鲜卑人。以诗证史方法一:时空定位四、以融促荣启新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大胆推测:北朝鲜卑人进行家庭纺织。以诗证史方法二:内容分析以诗证史方法三: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小心求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互证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耕作图》北齐校书图(摹本·局部)1、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生产生活方式。四、以融促荣启新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北魏经典拓碑内容分析图文互证思考:从“可汗”到“天子”的称谓变化说明了什么?2、十六国北朝政权,大多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游牧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四、以融促荣启新机①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3、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出土于北齐汉人范粹墓胡腾舞铙钹横笛琵琶②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深受汉族人民喜爱以诗证史方法四:跳出诗文本身,结合历史背景四、以融促荣启新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材料十: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以诗证史方法四:跳出诗文本身,结合历史背景。结合材料思考:北魏统治者拓跋鲜卑族原属于“东胡”的一支,为何在入主中原,为何在入主中原后称其他民族为“胡”?4、各族相互认同感增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史学研究链接:学界目前研究公认木兰诗中的“胡骑”指的是柔然。华夏认同观念①短期意义: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长期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民族心理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双向互动四、以融促荣启新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十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课后作业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和民族融合,也有人认为他使鲜卑族失去自身特性和独立性,是北魏分裂和衰亡的元凶。你如何看待以上两种观点?结合材料十二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为200字左右。)材料十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pptx 苻坚.mp4 苻宏.mp4 苻融.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