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平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各题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较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同表明()A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2.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己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谷是嫡长子继承制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诏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的实施有利于()A.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B.大幅提高粮食产量C.缓解战争对经济的冲击 D.解决地方割据问题4.在孝文帝之前,北朝的郊祀活动多与北方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宗教有密切关系,对天及自然神的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在洛阳近郊举行郊祀,废除了在西郊进行北族式的祭天礼仪。王夫之评价为:“弘(孝文帝)始亲政,作明堂,正祀典,......修舜禹周礼之礼......。”这反映了()①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②南北民族差异逐渐消除③统治者重视政权的合法性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5.如表所示是唐代接收部分降将情况。这主要反映出唐代()人物 身份 情况泉男生 高丽王侯 668年,请降,诏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率兵以应接之名悉猎 吐蕃大臣 728年,献方物,请降,许之,封赏授官阿布思 突厥王孙 742年,率其党属来降,赏赐不可胜纪屈武 回纥首领 842年,降幽州,授左武卫将军同正A.疆域开拓的必然性 B.因俗而治的合理性C.中外交流的广泛性 D.政治统治的包容性6.北宋儒学家李觏在《寄上孙安抚书》中明确指出:“茶盐之禁,本非便人......当少缓之。”并认为:“当弛一切之禁,听民自便。”这些主张()A.刺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B.推动榷场贸易的兴起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启迪“工商皆本”思潮7.下图描绘了明朝从南京至甘肃的驿传系统及驿路沿线城市的分布状况,图中不仅标注出了沿途驿铺的位置,还用不同符号区分了急递铺、水马驿站等功能设施。这一驿传系统()A.有利于建立西北边疆防御体系 B.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升C.密切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D.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8.1905年,商部拟创办京师劝工陈列所,要求各省督抚将军,选购商品,如“南省之丝绸雕漆磁茶之属,北省之皮革织锦五金矿产等项”送部陈列,以“周知天下之货,......并考察货品之优劣,预备整顿。”1906年,京师劝工陈列所建成以后,各地的劝工陈列所纷纷建立。劝工陈列所的建立,旨在()A.振兴民族经济 B.传承手工业技艺 C.加强地方控制 D.规范商品市场秩序9.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10.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11.古埃及人把图书馆称为“生命之屋”。在图书馆中工作的书吏,拥有“神之书吏”“诵读祭司”“医生”“皇室书吏”等诸多头衔,他们辅助国王管理国家。在神庙之中设立的“生命之屋”,维持着神庙的运行。这反映出古埃及()A.文明起源较早 B.重视知识理性 C.神权色彩浓厚D.国家机构完善12.11世纪,欧洲自治城市在建造市政厅时,为了拓展民众活动的空间而建设大型广场。15世纪时,新兴君主则将广场作为宫殿前的透视空间,强化出宫殿壮观的视觉效果,甚至还以广场为起点开辟出若干放射状的道路。这表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A.王权的逐步强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交通设施的改善 D.人文主义的彰显13.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4.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15.新加坡立国后,推行强制储蓄中央储备金计划,要求全体公民拿出部分工资薪金用于储蓄,且比例逐步提高,以保证中央储备金的累积总量和规模。资金用于向本土居民提供政府组屋、免费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此举主要是为了()A.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B.提升新加坡的国际地位C.探索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 D.增强国家产业的竞争力16.20世纪以前,中东地区考古发掘多由西方国家掌控,本土居民仅参与体力劳动。一战后,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和文物外流。这一转变反映出中东国家()A.积极构建民族国家意识 B.改变了反侵略求独立的方式C.高度重视文物经济价值 D.消除了殖民主义遗留的隐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拔斯王朝时期,清真寺教育十分兴盛。大量学者在清真寺中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科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将其传播到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清真寺教育以《古兰经》为核心,同时教授阿拉伯语法、修辞学、历史学、天文学等知识。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背诵,注重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和遵循。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阶层,清真寺不仅为他们提供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还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文化史》材料二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创新形式。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的结合,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书院实行自由讲学,师生之间可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还常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书院的管理强调自治,设立山长等职务负责教学与管理,制定学规规范师生行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还培养出众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关键作用。-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1)据材料一,概括阿拔斯王朝时期清真寺教育兴盛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9世纪,欧洲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人强制迁移至美洲。非洲人带去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种植技术,改良了甘蔗种植加工技术等,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同时,非洲音乐、舞蹈、宗教、民间故事等与当地文化融合,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宗教,丰富了文学创作素材。另外,非洲人与其他族群通婚,改变了人口结构,而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则推动美洲的人权反思,为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非洲人对美洲的发展贡献巨大,是美洲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摘编自李鹏涛《从文明交流互鉴视野理解非洲史》材料二19世纪,受国内战乱、人口压力及西方殖民者招募劳工等因素影响,大量华人“下南洋”。在荷属东印度,华人改进蔗糖种植园的灌溉与种植技术,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又凭借熟悉本土与中国市场的优势,构建起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新加坡成为重要转口贸易中心。此外,华人还创办“私塾”“义学”,教授传统典籍,传播儒家思想与节庆习俗,并融合中国戏曲与当地艺术,创造独特艺术风格,丰富了当地文化的内涵。-摘编自王赓武《东南亚华人与中国》(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非洲移民和华人移民迁移的时代因素。(2)据材料一、二,概括移民对迁入地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东亚地区的和平秩序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体系为载体。古代东亚地区各政权向中国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接受册封,中原王朝不干涉朝贡国的内政,与朝贡国的交往奉行“厚往薄来”原则,对因领土、边界等因素发生的冲突,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朝鲜半岛的高丽与朝鲜王朝、越南历代王朝等都遵循朝贡制度,其文书格式、交往礼仪遵照朝贡规定,同时建立了以本国(“小中华”)为中心的“小天下”秩序。朝贡体系结构相对松散,因此它只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安全共同体。-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维护了东亚和平》材料二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美洲国家国际会议上说,“在对外政策方面,我认为我国应该奉行睦邻政策。”1934年,美国放弃对古巴经济、外交的干涉。1940年,美国废止了对多米尼加的“保护”权;在经济上加大对拉美各国的“经济援助”力度。与此同时,美国通过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政治颠覆等手段打击该区域的反美政权。1934年,由美国训练的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残忍杀害了反美游击队领袖桑地诺。-摘编自陈海琪《从门罗主义到睦邻政策: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睦邻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其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文件 历史学科要义、课程目标(节选)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通过)“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使学生)“省悟强弱兴亡之故”“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和“振发国民之志气”。1912-1913年 《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 “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启发儿童之爱国心、自觉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整理自杨友红、陈辉《中学历史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历史根基》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历史课程与时代”这一主题,自定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C 5.D 6.C 7.D 8.A 9.C 10.A 11.B 12.A 13.C 14.C 15.A 16.A 二、非选择题 17.(1)表现:大量学者在清真寺开展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教学内容丰富,以《古兰经》为核心,同时涵盖阿拉伯语法、修辞学、历史学、天文学等知识;学生群体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和阶层;清真寺兼具知识传授、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与道德观念塑造的功能。 (2)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行自由讲学,师生可深入探讨,且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学术氛围活跃;强调书院自治,设立山长等专职人员负责教学与管理;制定学规规范师生行为;既是学术研究中心,也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3)作用: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支撑社会各领域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于统治稳定;助力知识传播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演进。 18.(1)非洲移民的时代因素:欧洲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推动,殖民者为满足美洲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制迁移非洲人;非洲本土存在动荡与冲突,部分非洲人被迫离开故土。(任答 1 点即可) 华人移民的时代因素:19 世纪中国国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增长带来生存压力,土地资源紧张;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招募劳工,提供移民契机;中外贸易发展,对商业网络构建的需求推动华人前往南洋;清政府对外移民政策限制逐渐松弛。(任答 1 点即可) (2)共同作用: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动迁入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迁入地商业贸易发展,构建贸易网络,推动部分地区成为贸易中心;推动移民文化与迁入地本土文化融合,丰富当地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多元发展。(任答 3 点即可) 19.(1)方式:政治上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周边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接受册封,中原王朝不干涉朝贡国内政;经济上奉行 “厚往薄来” 原则,与朝贡国开展交往;处理矛盾时主张和平手段,反对武力征伐,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秩序。 (2)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遭受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需稳定周边环境以应对国内经济困境;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反对美国干涉的呼声强烈,美国需调整政策缓和矛盾;美国为巩固在美洲的影响力,拉拢拉美国家,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 影响: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与拉美国家的紧张外交关系,改善了美国在拉美的形象;消极方面,美国控制拉美的实质并未改变,仍通过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手段打压反美政权,维护自身在美洲的霸权地位。 20.示例:论题:近代中国历史课程目标随时代变革而调整,服务于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 阐述:20 世纪初,中国处于清末,内忧外患严重,清政府面临封建统治危机。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历史课程强调传授 “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 “忠爱之本源”,强化对清王朝的忠诚,挽救封建统治,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的时代需求。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1912-1913 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与《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将历史课程目标调整为让学生 “知国体之大要”“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其关注 “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意在通过历史教育提升学生的国民素养,增强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同,为巩固新生的民国政权服务,契合了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时代要求。 综上,近代中国历史课程目标的转变,是对时代变革的直接响应,体现了教育为时代发展服务的宗旨,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始终与社会转型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