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1.美国《时代》周刊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的评选中,隋文帝杨坚位列其中。下列能成为他入选依据的是( )A.开通了大运河 B.正式创立科举制度 C.完成国家统一 D.三次派人前往流求2.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A.澄清吏治,勤于政事 B.以农为本,爱惜民力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虚心纳谏,知人善任3.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下列与诗句所描述景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严苛刑罚 B.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经济C.武则天发展科举,减轻人民负担 D.唐穆宗唐蕃会盟,促进民族交往4.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独具特色,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有汉族器具的浑圆饱满、雍容大度。这主要反映出( )A.唐朝经济进入繁荣时期B.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5.《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靖难之役6.据统计,《唐百家诗选》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诗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占入选诗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诗取士的产生,促使着唐人学习创作诗歌。据此可知,出现唐诗繁荣的政治因素是( )A.尊崇儒术的影响 B.科举制度的促进 C.重文轻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实施7.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道:“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基于以上现象,北宋( )A.与辽和西夏进行议和 B.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C.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第 1页,共 8页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节度使 B.通判 C.御史台 D.枢密院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郾城大捷 B.澶渊之盟 C.《尼布楚条约》 D.援朝战争10.在北方游牧的契丹人原居住地不产茶,但《辽史》记载的 60种礼节中,有 13种都用到了茶,且与北宋的饮茶礼节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民族文化的交融11.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 )A.结束了草原的分裂割据 B.延缓了蒙古的统一进程C.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D.消除了各民族间的矛盾12.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驻藏大臣 D.台湾府13.《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这反映了宋代( )A.宋代商业繁荣景象 B.宋代手工业水平高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人口增长过快14.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15.唐代设有市舶司的城市唯有广州一处,南宋时增加到广州、杭州、明州等九处,管理商舶、征收关税、收买进口物资等。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海外贸易发展 B.中央集权强化 C.都市生活繁荣 D.造船技术发达16.《马可 波罗行记》中记载:在元朝疆域内,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驿站超过 10000所,驿马超过 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这一记载佐证了元朝( )第 2页,共 8页A.对外扩张,战争频繁 B.交通发达,联络畅通C.海运航线,规模空前 D.疆域辽阔,难于管理17.《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下列关于这部史书的介绍正确的是( )A.由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B.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C.记述了从战国到宋代共 1300多年的历史 D.共三百多万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18.戚继光在诗文集《止止堂集》中写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此时,他所面临的“危”主要来自( )A.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B.东南沿海倭患严重C.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的宝岛台湾 D.沙俄入侵我国东北19.“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据此可知,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A.明朝末年经济发达 B.明朝发动对外战争 C.明朝末年赋税繁重 D.明朝末年连年大旱20.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图文物(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21.下列表格中的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朝代 汉朝 唐朝 元朝 清朝措施 设置西域都护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伊犁将军A.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B.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粉碎了外国势力分裂国家的企图 D.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第 3页,共 8页22.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 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23.《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 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24.明朝时期,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从国外引进,并开始推广种植,这可能记述于( )A.《本草纲目》 B.《授时历》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25.从唐朝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变化,尤其是明清小说创作大放异彩。出现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繁荣 B.古代中国印刷技术的不断提升C.统治阶级束缚民众思想的需要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渐僵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古代政治家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延续了上千年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唐朝在中央和图二元朝在地方各实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分理天下庶务,彼此牵制,不敢相压。——摘编自《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第 4页,共 8页(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明朝强化皇权的其他措施。材料三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27.对外政策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各国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编自王介楠《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人“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材料二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摘编自新华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件开拓事业”指的是哪一事件,写出其最远到达的地点,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材料三 1757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致滋事(外国商人会侵扰沿海)”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全国)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史称“一口通商”。——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词典》(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的对外政策。某同学认为,清朝的对外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儒家经典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摘编自周茶仙《中国民族史话》第 5页,共 8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出现的新气象。材料二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第 6页,共 8页参考答案1.C2.B3.B4.C5.A6.B7.C8.B9.B10.D11.C12.B13.A14.D15.A16.B17.B18.B19.C20.C21.A22.A23.B24.C25.A26.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原因:丞相专权乱政。措施:设置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等,职能: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第 7页,共 8页27.【小题 1】“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小题 2】事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任意两点即可)【小题 3】对外政策:闭关政策。是否同意及理由:观点一:同意;理由: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稳定,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有利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因此我同意这个观点。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不同意这个观点28.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史实:对外——雅克萨之战;对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或者平定噶尔丹叛乱,因素: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和文化政策;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斗争;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等第 8页,共 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