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0 分。1.如图是部分历史连环画的插图。这说明隋唐时期( )A.繁荣安定 B.疆域辽阔 C.政治清明 D.藩镇割据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如表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新闻时政山东东平港:再现京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杭运河“黄金水农夫之用……既斡流于波面, 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道”盛景。终夜有声。 星宿五门西。——摘编自2025年5——摘编自陈廷章《水轮赋》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月 28日新华社报道A.大唐王朝,经济繁荣 B.制度变革,阶层流动C.藩镇割据,社会动荡 D.政策调整,文化繁荣3.唐朝将医学从中央推广到地方,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医学教育系统;孙思邈被皇帝征召之后授予了爵位。这些史实表明,唐朝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力量的支持4.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据此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希望( )A.抑制土地兼并,致力改善民生 B.剥夺武将军权,强化中央集权C.推行科举制度,大量选拔人才 D.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5.南宋辛弃疾平生渴望成就英雄伟业:“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的情感体现了( )A.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C.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第 1页,共 6页6.北宋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把四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有利于农事安排;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目的在于(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7.《大明律》由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而成,如表所示是其相关规定及做法。由此可知,《大明律》( )相关规定 做法严惩反朝廷行为 将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为“谋反”,一律按重罪加重原则处刑,不予赦免严刑峻法 对于官员收受贿赂有明确规定,刑罚苛重,采用酷刑以严惩贪官与豪强增加“奸党”条 惩治大臣结党,不准“奸党”“交结近侍官员”,“上言大臣德政”等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使封建官员恪守廉洁从政C.表明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 D.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8.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起义领导人是( )A.李自成 B.吴三桂 C.皇太极 D.努尔哈赤9.台湾纳入清代版图之后,清政府就开始在台湾各地建校兴学,推进儒学教育,儒学教化也随之成为宦台官员主要使命之一。这些措施有利于( )A.增强文化认同 B.创立八股取士 C.实现国家统一 D.奠定疆域版图10.《红楼梦》通过对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书中对权力斗争、金钱腐蚀、道德沦丧的揭露,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 )A.如实记录 B.深刻批判 C.辩证认识 D.热情歌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11.如意甘肃,从历史深处走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向敦煌的政策性移民接连不断,造就了敦煌的繁华。另外,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漠北、西域和中亚的商贾沿丝路来到敦煌经商或定居,成为敦煌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 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长期受准噶尔部打压的额敏和卓率众归顺清朝。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在敦煌设立了沙州所,1725年升格为卫。移民创造敦煌,四千年的移民浪潮为敦煌提供了各个维度的多样性。——摘编自邢耀龙《「溯源甘肃」历史上的敦煌移民》材料二: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境内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八思巴文虎头银符铁牌,元代文物,符牌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译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度敬,治罪”。这种虎符圆第 2页,共 6页牌专为传递“军情急务”而设,持之可进出全国各地及四大汗国,域跨欧亚,故有“国际通行证”之称,是研究元代急递制度以及政治史、民族文字等方而的珍贵实物资料。——摘编自甘肃日报《细数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材料三:明朝初期,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洪武九年(公元 1376年)废除行省制,甘肃地区归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虽然不再作为独立的行省存在,但在明朝的西北边防体系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明朝政府在甘肃地区修筑长城、设立卫所,加强军事防御力量,以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摘编自中国甘肃网《明长城起点为何没在嘉峪关?“茶马互市”繁荣一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敦煌移民对当地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八思巴文虎头银符铁牌”分析元朝统治状况。(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在甘肃地区的统治措施。1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元面貌,为华夏文明镌刻下浓墨重彩的经济华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表是南宋时期南北人数、赋税信息表(部分)。项目 时间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人数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赋税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31——摘编自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材料二:明清时期,地权交易和要素市场有了巨大发展。各地的商帮形成,建立了不少会馆、同业公所,用于交流和扶持商人。晋商开拓了万里国际茶道,开创了中国粮食期货贸易的先河,并首创票号,实现了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飞跃。货币流通方面,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成为次要货币,辅以票据,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货币体系。在市场类别方面,明清形成了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市镇、农村集市三个层级的市场体系,商品、劳动、资金及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大幅增加,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最终形成。——摘编自田晓忠《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古代中国斐济发展回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南方人数、赋税全面超越北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成就。1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融的一个高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唐代墓志记录了唐王朝辽阔的疆域、畅达的交通、跨区域流动的人群、丰富的物质资源、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持续增强的中华文化影响力。随着各民族互动交融日益深入,以墓志所代表的自我认知、华风情怀、“大家庭”归属感通过文化交融,最终内化。——摘编自廖靖靖《从唐代墓志看中华民族的交融与认同》第 3页,共 6页材料二:从公元 977年应辽方要求而设立,到 1005年澶渊之盟后的繁荣复兴,雄州榷场不仅成为宋辽两国和平共处的见证者,更在贸易的推动下,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往。榷场不仅为宋朝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成为其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巩固了宋辽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百年和平的缔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摘编自杨帆《[史说雄安]化戟为帛:宋代雄州榷场贸易不为人知的故事》材料三:清朝以双向的互动联姻推动满族和蒙古族结盟。十七世纪末,准噶尔与清军之间发生两次重要战役,乾隆帝又派重兵加以征讨。清朝在顺治九年(1652年)成功邀请五世达赖进京并予以册封。雍正初年开始实行驻藏办事大臣制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颁布与实施,标志清朝对西藏的控制取得了系统化、法制化、长效化的成果。(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墓志记录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榷场贸易繁荣的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和西藏地区的治理方式。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理响中国 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包”的胸怀与“容”的智慧》邀请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永,带您解读中华文明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共同性。——摘编自北京宣讲《理响中国 读懂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之姿,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结合材料,从如表的史事中任选两例,以“包容 开放”为题,写一篇 12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火药、印刷术的外传/郑和下西洋第 4页,共 6页参考答案1.C2.A3.D4.D5.C6.B7.D8.A9.A10.B11.【小题 1】贡献:造就了敦煌的繁华;为敦煌增加了人员;为敦煌提供了各个维度的多样性【小题 2】统治状况:建立了完善的驿传制度【小题 3】统治措施:明朝政府通过边镇体系对甘肃进行管理,;修筑长城、设立卫所,加强军事防御力量12.【小题 1】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宋偏安江南,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南方政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产的政策。经济因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中心,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下降;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也被带到南方,极大地提高了南方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进而赋税收入也超过北方。人口因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直接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在南宋时期形成了南方人数超越北方的局面【小题 2】商帮兴起:各地商帮形成,如晋商等,建立了会馆、同业公所等组织,加强了商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贸易拓展:晋商开拓了万里国际茶道等对外贸易通道,扩大了商业活动的范围;同时,开创了中国粮食期货贸易的先河,首创票号,实现了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飞跃,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货币体系完善: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成为次要货币,辅以票据,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货币体系,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便利了商品交换和资金流通。市场体系形成:明清形成了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市镇、农村集市三个层级的市场体系,商品、劳动、资金及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大幅增加,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最终形成,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整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3.【小题 1】唐王朝辽阔的疆域、畅达的交通、跨区域流动的人群、丰富的物质资源、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持续增强的中华文化影响力第 5页,共 6页【小题 2】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往;为宋朝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巩固了宋辽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奠定了百年和平的基础【小题 3】军事征讨分裂势力,推动满蒙结盟册封宗教领袖,设立驻藏办事大臣,颁布法律进行治理14.题目:包容 开放。论述:中华文明自古以包容开放著称。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底色。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船载丝绸、瓷器远达东南亚及非洲,带回香料、宝石,更促成中外技术与艺术交融,是文明互鉴的见证。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带回佛经并翻译传播,促进中印文化交融,体现对域外文明的吸纳;唐代鉴真东渡,将佛法、医药等传入日本;宋代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既规范通商,又彰显对多元文明的接纳,泉州等港口成国际交流枢纽。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推动全球文明进程。郑和下西洋,携带瓷器、丝绸等物产,与亚非多国贸易往来,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主动对外交流的胸怀。结论:综上所述,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重要密码。中华文明以开放姿态绘就文明共生图景,为今日国际交流提供历史镜鉴。第 6页,共 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