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第二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一点“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在“天气”单元中衔接天气现象观察与量化测量,实现从主观感受到客观测量的认知进阶。
本课教材的聚焦部分以“用什么描述天气的冷热程度更准确”引发学生对气温测量工具的关注,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对比尺子与气温计,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单位及读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温度测量的科学性。第二个活动是是本课的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为后续使用气温计记录气温打下基础。研讨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对于我们描述天气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使用气温计可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部分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比较的方法发现规律,知道温度计的结构是与它们功能相匹配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能描述“冷热”等天气感受,但缺乏量化工具使用经验。学生易混淆温度计类型,如用体温计测气温,读数时易忽略单位或刻度细节,需通过模型操作、对比实验强化具象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气温计,知道气温计有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玻璃泡四个基本部分;知道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尺子与气温计,归纳测量工具的共性与特性;辨析不同类型温度计的适用场景。
探究实践:正确读取气温计模型示数并记录;小组合作完成尺子和气温计的对比观察表。
态度责任:在使用气温计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读数的科学习惯,对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产生兴趣,感受到工具的使用能提高气温观测的精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温计的结构认知与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理解玻璃泡、液柱的测温原理,区分不同类型温度计的使用场景。
【材料准备】
教师: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实物及放大结构图,气温计读数练习卡,尺子和气温计的对比观察表。
小组:可调节的气温计模型,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从“感觉”到“测量”
1.出示图片:两名学生对同一天气给出不同感受,一人说“热”,一人说“凉快”。提问:如何解决争议?
2.展示气温计实物:“今天认识这位科学侦探——气温计!”
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切入本课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测量的准确性,知道只有使用工具才能得到精确的数据。
二、探索
1.活动一:认识气温计。
出示尺子和气温计,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两者的异同,完成小组记录单,随后全班交流。
再次对气温计进行观察,发现气温计的结构及量程、单位等,并在记录单上记录观察结果,了解气温计一般由玻璃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2.活动二:读数大闯关。
看一看。播放“气温计的使用和读数”视频,示范气温计的读数方法。
练一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温计的刻度,给学生尝试读数的机会。小结读数方法:“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等下几。”
比一比。出示气温计模型,分组模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读数练习,在练习中掌握正确读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将读数方法分成了两步:首先是辨别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然后辨别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从这样的逻辑顺序去正确读数。
三、研讨:
1.问题链引导:读数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学生讨论、思考、观察并进行归纳,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遇到的困难,研讨提出解决办法,归纳出正确的气温计读数和记录方法。
2.提问: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对于我们交流天气情况有什么帮助?
学生结合温度计进行猜测,发现简单的冷热并不能表示气温,只有准确的测量数据才能说明问题,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气温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研讨交流中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气温计使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更精细的角度出发,考虑科学操作中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拓展:
1.观察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发现三种温度计作用一样,都有相似的结构。不同点有测量对象不同,测量范围不同,最小测量单位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考察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致地观察、比较并结合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考虑,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有适度的引导,引领学生最终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生成)】
认识气温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一、认识气温计
1.对比尺子和气温计 2.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二、读数大闯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