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3.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单元第3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物质”的第8点“观察并描述水沸腾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前2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过程。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的探究流程,建立“沸腾是水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现象”的核心概念。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展示了一锅水上的白雾,图文都围绕着加热水会沸腾、产生“白气”的现象。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在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白气’?‘白气’又是什么?”,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沸腾和产生“白气”的现象。
探索版块主要有一个活动,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温度数据和伴随现象,如气泡、声音、“白气”等。研讨版块分析数据规律,总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同时辨析“白气”的本质。
拓展板块链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历史,让学生理解沸腾现象的应用价值,渗透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烧水过程有一定了解,知道水开了会冒泡、加热能让水变热,但对“沸腾的温度是否变化”“‘白气’是不是水蒸气”等问题存在模糊认知。在操作能力方面,学生首次系统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对“外焰加热”“温度计读数”等操作容易出现不规范现象。从思维发展水平来看,学生能通过观察记录现象,却对“数据与结论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图表可视化来辅助归纳规律。同时,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加热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酒精灯使用规范等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基于这些特点,教学中要以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经验,以分步演示降低操作难度,以数据图表辅助规律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标准大气压下为100℃)会沸腾,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了解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和“白气”,知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
科学思维:能通过分析温度记录表和现象描述,归纳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规律,区分“沸腾”与“一般加热”的不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按步骤完成水加热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准确记录温度和现象,并用图表呈现数据。
态度责任:树立实验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乐于与小组合作,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感受科学现象与技术发明的联系,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水从常温到沸腾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和现象特征,知道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进行实验操作;理解“白气”的形成原理(水蒸气遇冷凝结)。
【材料准备】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计时器、火柴、护目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水沸腾了
展示图片:烧开水,上方伴有“白气”。
提问:“水烧开时,我们能看到哪些现象?听到什么声音?”引导学生说出“冒泡”“冒白气”“水壶响”等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追问:“水从常温加热到烧开的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吗?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呢?”,最后明确探究任务:“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水加热到沸腾的全过程,记录温度的变化和看到的现象,解开这些疑问”。
设计意图:用生活化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对水沸腾的现象产生直观的回忆,进而聚焦“温度变化”和“现象特征”两大探究点,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二、探索
1.活动一:认识酒精灯
介绍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的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活动二:水加热至沸腾实验
展示操作步骤:组装器材、倒入适量常温水(不宜过多,约1/2为佳)、点燃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和现象(听、看:水面、水中)。
学生使用蜡烛版加热装置分组实验,应关注学生实验中温度计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触碰容器壁、读数姿势)、现象描述(“刚开始有小气泡附在杯壁”、“后来气泡上升变大”),水沸腾后(“水面剧烈翻滚”、“大量气泡涌出”),可以再继续实验1-2分钟,观察、记录温度是否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安全风险较高,因此选择蜡烛作为加热器材降低实验难度,让学生在明确安全规范和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开展实验,确保能获取完整的数据,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实验探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研讨
汇总班级数据。
问题1:水加热至沸腾的温度变化规律、水沸腾的温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曲线,发现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沸腾后温度保持在100℃不变。
总结概念:“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100℃后水沸腾了,沸腾后水的后温度不再上升。”
问题2: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引导学生回顾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会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白气”产生等现象。
追问:“白气”是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锅内的是热水”再提问“白气是水蒸气吗?”,学生结合“水珠从哪里来”的前序知识,解释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白气不是水蒸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继续追问:沸腾的水面与“白气”之间的部分有一段空白的空间,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发现“水→水蒸气→水”,因此这段是水蒸气。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帮助学生直观发现温度变化规律,结合现象对比分析,突破“沸点”和“白气本质”两个难点,让学生学会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四、拓展:蒸汽机的故事
播放视频,链接科学史,讲述瓦特观察水壶沸腾改良蒸汽机的故事,展示蒸汽机工作示意图,并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说说蒸汽机如何利用水沸腾产生的能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科学史,让学生认识到沸腾现象的应用价值,感受“观察-发现-发明”的科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科学发展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生成)】
3.水沸腾了
水加热------------------------水沸腾:100℃
水中-----产生气泡(小→大)-----水
水面-----气泡破裂-------------水蒸气
水面上—-“白气”---小水珠------水
【学生记录单设计】:同学生《知识与能力训练》或参考下表
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现象
0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
温度/℃
现象 水中
水面
水面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