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本课属于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简单机械与工程设计"模块,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直线运动、曲线运动2种运动路线,进一步延伸应用。教材通过过山车这一真实工程情境,整合运动形式(直线/曲线)、能量转换和工程设计三大概念,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已搭好的过山车评估、改进做铺垫。本课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明确任务。先通过真实刺激的过山车激发学生设计制作过山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设计过程中有操作依据。第二部分:制定方案(设计)。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画出自己的过山车,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第三部分:实施方案(制作)。这个部分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试错时间,在实践中逐步把设计想法落实,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两节课是STEM教学的典型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对过山车的结构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设计出来的过山车不一定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这是难点所在。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过山车”做到:轨道总长应在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有坡度变化、小球滚动中不能脱轨和稳固等特点。三年级阶段的学生空间想象力与考虑问题周全性的不足,学生的制作不一定能一次性满足要求,需要提供一些示范案例。这个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需要熟悉不同零件的组装、不同坡度的组合、球掉落轨道、小组意见不统一等具体问题,极其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精神,需要比较多的试错时间,因此教师一定要留足时间给制作环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评估改进等科学思维目标:通过模拟工程师工作流程,建立"明确任务→设计→制作→评估→改进"的前三步系统工程思维模式。探究实践目标: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的设计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反复进行测试和调整。态度责任目标:1.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2.学会聆听他人的建议,勇于承认自己作品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和制作过山车。 难点:画设计图。 制作过程有动手操作难度,且需反复尝试,不断解决问题。大工程考验小组分工合作精神。【材料准备】分组材料:轨道套装、小球、细线、软尺。教师:课件【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明确任务[PPT 出示刺激过山车视频和图片] 教师:图片里的项目是?预设:过山车!教师:想玩吗?我们自己这节课来做一个小工程师,设计制作我们的过山车!(板书课题)教师:做一个过山车是个大工程!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任务有什么要求![PPT 出示任务要求] 学生朗读任务要求后,教师抽问。设计意图:以刺激的过山车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制作兴趣,开门见山地明确任务,熟悉任务要求,为后面的制作过程预留更多的时间。二、制定方案(设计)[PPT 出示设计方法和示范案例图片] 教师: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设计过山车的想法,我们可以任选一种设计方法——方法一:用绳子摆出“过山车”的轨道路线。方法二: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画图小提示:①在交叉重叠的地方,实线“—”表示上方轨道,虚线表示下方轨道。②标注直线轨道、曲线轨道。③检查设计是否满足任务要求学生活动:8分钟小组讨论、每个人完成设计教师巡视帮助学生活动:时间到请一两个小组班级展示。(教师提醒学生抓紧,后面制作需要更多时间)设计意图:通过画设计图初步确认自己的想法,同时在设计中初步体现任务要求。锻炼工程思维中设计能力。三、实施方案(制作)[小组长领取分组实验材料——轨道套装、小球、细线、软尺] 学生活动:①小组分工合作,用轨道套装搭建过山车,制作中可以反复测试。注意剩余时间和合作精神。②3分钟不同小组流动交流。③请2-3个小组分享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怎么改进或者心得收获。教师:下一节要给我们的过山车评估、改进,把过山车改进更安全好玩一些!同学们可以提前把改进想法记录在课本上。设计意图:在紧张的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制作完成过山车工程。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精神。【板书设计(生成)】【学生记录单设计】(见下页)《设计和制作“过山车”》设计图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1、在交叉重叠的地方,实线“——”表示上方轨道,虚线“ ”表示下方轨道。 2、标注直线轨道、曲线轨道。 过山车设计要求: 1.轨道的总长在2米以上 2.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小球能够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4.与同学合作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