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8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8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2.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3.探究实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现象;通过对比水、酒精、油等不同种类液体受热和受冷实验,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态度责任: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分享成果;能够细致地观察,收集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准确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温度计、热水、冷水、透明玻璃容器(如烧杯)、红色食用色素(用于标记液面)、滴管、搅拌棒、自制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材料(红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管或塑料管)、酒精、煤油、其他不同种类的液体(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PPT课件。
3.学生预习材料:关于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介绍和实验指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课件展示教材上温度计结构图。提问引导:观察温度计的结构,想一想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夏天汽车里的矿泉水会膨胀甚至爆开吗?”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液体是否热胀冷缩
作出假设: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变化,作出相应的假设——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引导。
实验方案思路小结:自制类似的液体温度计的装置,使之受热或受冷(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
供应材料,分组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预先在橡胶塞中间打好孔,孔中插入一根透明的细管,再将插有细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尽量保持密封),并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约高过瓶盖2厘米)。
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强调实验安全和注意事项,如小心热水防止烫伤等。学生分组实验,将制作好的装置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并记录液柱高度的变化。
实验情况交流:要求学生说清楚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看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条件是什么。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继续试验:试一试用酒精、煤油等不同液体制成的“温度计”,是否出现同样的实验现象?更换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
实验中几种“温度计”的液柱高度与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总结得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
课件展示:展示“烧开水”的情境图和“瓶装饮料”图: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
思考解释:请学生试着解释“烧开水”的现象和“饮料灌装”的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运用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进行解释。
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相关现象。
(三)课堂互动
1.分组实验: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这次可以选择不同的液体,如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等,进一步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加深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2.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和想法,讨论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和影响,如汽车水箱不能加满水等。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深入讨论。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习题:布置与液体热胀冷缩原理相关的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
2.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方案,并尝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提升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包括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探究过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和原理的重要性。
2.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解释为什么温度计能测量温度、如何避免汽车里的矿泉水膨胀等自然现象。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3.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书面习题和实验报告。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更多例子,撰写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1.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缩小。
2.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分子振动快慢导致体积变化。
七、教学反思
1.回顾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和原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是否理解了液体热胀冷缩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分析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测量中的表现,思考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例如,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取液柱高度、是否能细致地观察到液面的微小变化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
3.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效掌握本课知识点。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同时,关注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自然世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