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气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9 气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9 气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3.探究实践:学生能够设计并完成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其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准确分析实验现象 。
三、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每组准备一个带塞子的烧瓶、一根玻璃弯管、一个水槽、冷水、热水、气球、矿泉水瓶。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PPT课件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提问学生:“怎样才能让这个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演示实验:将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的变化。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慢慢鼓起来,感到十分惊奇。
3.提问引导:“为什么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呢?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乒乓球鼓起来是因为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
2.设计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2)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建议。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最终确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气球、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瓶口,确保密封良。
把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再将矿泉水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被热水烫伤。
(2)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实验现象:将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逐渐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时,气球逐渐收缩变小。
4.分析总结
(1)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在热水中膨胀,在冷水中收缩?
(2)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归纳:当把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放入热水中时,瓶内空气受热,分子运动加剧,间隔变大,体积膨胀,所以气球鼓起来;放入冷水中时,瓶内空气受冷,分子运动减缓,间隔变小,体积收缩,所以气球瘪下去。由此可以得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气体热胀冷缩的体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相关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如夏天自行车打气不能打太足,否则容易爆胎;冬天,开水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等。
3.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气体热胀冷缩的图片或视频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并结合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实验条件,比如改变气体的种类,或者改变温度变化的幅度,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发生变化吗?”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2.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六、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回顾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探究过程。
2.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板书设计
气体的热胀冷缩
1.实验现象:
放入热水中,气球膨胀
放入冷水中,气球收缩
2.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生活应用:自行车打气、开水瓶塞子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