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0 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0 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多数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部分固体会出现热缩冷胀现象;能举例说明固体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对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的影响。
2.科学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科学规律;运用类比、推理等方法,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尝试解决生活中与固体热胀冷缩相关的实际问题。
3.探究实践:经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酒精灯、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等实验器材,能够正确操作并确保实验安全。
4.态度责任: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活动;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和事实,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现象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清晰地观察到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铜球、铁环、支架等)、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PPT课件、相关实验视频、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
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教师通过PPT展示夏天铁轨拱起、冬天电线绷紧甚至断裂、夏季路面拱起开裂等图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引出课题: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师可以说:“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现象到底和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实验探究
1.实验一: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铜球、铁环、支架)、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步骤:
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让学生观察实验前铜球和铁环的状态,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现在铜球能顺利通过铁环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加热后的铜球温度很高,不能用手触摸,避免烫伤。
开始实验: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一段时间,提醒学生观察铜球的变化。然后将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铁环上,问学生“现在铜球还能通过铁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入水槽的冷水中冷却,再将冷却后的铜球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提问“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操作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铜球受热后体积膨胀,不能通过铁环;遇冷后体积收缩,又能通过铁环。说明铜这种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实验二:金属条的热胀冷缩实验(拓展实验,可选做)
实验材料:金属条(如铝条、铁条)、支架、小木块、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将金属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悬空,在悬空端下方放置一小木块。
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观察金属条在受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形状变化。
点燃蜡烛,用火焰加热金属条的悬空部分,提醒学生观察金属条与小木块的位置变化。
一段时间后,移开蜡烛,让金属条自然冷却,继续观察金属条的变化。
学生操作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认真观察金属条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实验结论: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共同总结出金属条受热时会向下弯曲,说明体积膨胀;遇冷时会恢复原状或向上弯曲,说明体积收缩。进一步证明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研讨交流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能解释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情况下固体热胀冷缩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该如何避免?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适时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应用。
3.原理讲解:教师利用PPT动画展示固体分子在受热和遇冷时的运动状态变化。通过形象的比喻,如把固体分子比作一群小朋友,受热时小朋友们活动范围变大,固体体积就膨胀;遇冷时小朋友们活动范围变小,固体体积就收缩。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4.生活实例分析:结合学生提到的生活实例,如夏天自行车轮胎气不能打得太足,否则容易爆胎;冬天水管容易冻裂等。教师进一步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或避免固体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
(四)拓展应用
1.展示实例:教师通过PPT展示更多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如桥梁伸缩缝、铁轨之间的缝隙、建筑物的伸缩缝、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设计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2.问题解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如果在寒冷的冬天,要把一个金属盖子从玻璃瓶上取下来,有什么好办法?”“在炎热的夏天,给篮球打气时需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利用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小创意或小发明。每个小组讨论并绘制设计草图,然后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设计思路和原理。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和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堂总结
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固体的热胀冷缩,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什么?”邀请学生回答,总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探究过程、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同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中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更多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还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除了常见的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外,还有哪些特殊的固体热缩冷胀现象。
六、板书设计
固体的热胀冷缩
1.实验现象
铜球:受热,不能通过铁环;遇冷,能通过铁环。
金属条:受热,向下弯曲;遇冷,恢复原状或向上弯曲。
2.结论:大多数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原理:固体分子受热,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遇冷,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4.生活应用与影响
应用:桥梁伸缩缝、铁轨缝隙、建筑物伸缩缝、温度计等。
影响与避免:夏天自行车轮胎气不能太足;冬天水管做好保暖,防止冻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