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采集土壤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6 采集土壤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土壤
16 采集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知晓土壤是众多动植物的生存家园,明白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科学思维:通过对采集到的不同土壤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依据观察发现,合理推测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提升推理能力 。
3.探究实践:学生熟练掌握科学采集土壤的方法,学会制作规范的土壤标签;在采集过程中,敏锐发现不同地域土壤的差异,以及土壤中动植物的痕迹,增强观察与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充分激发学生对研究土壤的浓厚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认真细致地观察,养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清晰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熟练掌握采集土壤的正确方法,学会制作土壤标签。
2.教学难点:精准采集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全面、细致地观察并收集土壤中的有效信息 。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小铲,塑料盘,自封袋,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谜语导入:展示谜语“含有营养又疏松,红黄黑褐还有棕,小草大树多繁茂,根部深深扎其中。”让学生猜出谜底是土壤。
2.提问引导:询问学生知道哪里有土壤吗,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分布,激发学生对土壤的探究兴趣。
3.引出主题: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到校园各处采集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索
1.采集土壤方法指导:
确定采集地点:如校园的花坛、草地、大树下等不同区域。
讲解采集步骤:先刮去1厘米左右表层土,再垂直深挖20厘米左右;在自封袋中装入2 - 3小铲土;在标签上认真填写日期、地点、采集人。
强调安全事项:使用小铲时注意安全,不要打闹。
2.小组采集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采集,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采集过程中土壤的特点,如颜色、气味、干湿程度等。
3.交流发现与问题:采集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提问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将学生的发现板书记录。例如学生可能发现土壤中有小石子、草根、小虫子等。
4.推测土壤与动植物关系: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推测土壤与动植物有什么关系。如土壤中有蚯蚓,推测土壤可能为蚯蚓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食物;土壤中有植物的根须,推测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地方和生长所需的养分等。
(三)研讨和交流
1.问题引导思考:
提问哪里有土壤,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讨论和采集经历,进一步明确土壤的分布范围。
提问土壤中有蚯蚓,说明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如蚯蚓在土壤中生活,可以疏松土壤,同时蚯蚓的排泄物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提问土壤中有植物的根须,说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如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水分、养分和支撑。
2.培养实证意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五、练一练
1.选择题:
(1)采集土壤要注意( )
A.用手直接抓土 B.选择合适工具 C.随意采集
(2)采集的土壤要( )
A.放在太阳下暴晒 B.妥善保存 C.扔掉
(3)采集土壤要选择( )
A.单一地点 B.不同地域 C.家里
(4)采集好的土壤标本( )
A.要贴标签 B.无需标签 C.随意摆放
(5)用( )装土壤标本不合适。
A.自封袋 B.塑料袋 C.纸袋
2.判断题:
(1)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 )
(2)采集表面土壤与深挖土壤是一样的。 ( )
(3)山上没有土壤。 ( )
(4)池塘底下也有土壤。 ( )
(5)大多数土壤表面都长有植物。 ( )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同桌互相交流答案,最后教师统一讲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材料,将小铲、塑料盘等工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处,自封袋密封好土壤标本妥善保存,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采集土壤
1.土壤与动植物关系:
土壤为动物提供生存场所和食物
土壤为植物提供扎根处、水分和养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