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声音的振动来源。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学习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声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教学难点:理解“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能识别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现象。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鼓、鼓槌、纸屑、橡皮筋、钢尺、音叉、水槽(盛水)、乒乓球(系线)。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钢尺、橡皮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小鸟会唱歌、汽车会鸣笛、老师会讲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1.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实验一:敲击鼓面。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纸屑的变化(纸屑跳动)。提问:鼓面发声时,鼓面在做什么?实验二:拨动橡皮筋。学生分组实验,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其发声,观察橡皮筋的状态(橡皮筋来回晃动)。实验三:拨动钢尺。学生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面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伸出端使其发声,观察钢尺的变化(钢尺上下振动)。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发声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特点——都在来回地、快速地运动(振动)。2.借助工具观察微小振动实验四:音叉发声实验。教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将音叉轻轻靠近系有细线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乒乓球被弹开)。提问:乒乓球为什么会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实验五:音叉入水实验。敲击音叉后将其轻轻放入水槽的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水面溅起水花)。进一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3.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会停止(举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声音消失)。(三)巩固应用1.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人说话时声带振动;琴弦发声时弦在振动等)。2.解决疑问:解释导入时提出的“小鸟唱歌、汽车鸣笛”等声音的产生原因(小鸟发声是鸣膜振动,汽车鸣笛是喇叭内部件振动)。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通过多个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1.实验观察:鼓面发声——纸屑跳动(鼓面振动)橡皮筋发声——来回晃动(橡皮筋振动)钢尺发声——上下振动(钢尺振动)音叉发声——乒乓球弹开、水面溅水花(音叉振动)2.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