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2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了解影子变化的具体表现,包括方向和长短的改变。
2.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探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直尺、指南针等)进行测量和记录。
3.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细致观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方向和长短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能准确、持续地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含阳光下影子变化的图片、视频等)、大时钟模型、标杆模型、指南针、直尺、记录表格样本。
2.学生准备:每组一根15-20厘米长的小标杆(或小木棍)、一块平整的空地(或桌面放置沙盘等模拟地面)、指南针、直尺、记录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影子吧?晴天的时候,在阳光下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一直不变的吗?它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猜想。
3.引出课题:看来大家对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不少想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
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对象:以小标杆在阳光下的影子作为观察对象。
确定观察内容:提问“我们要观察影子的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回答明确观察影子的方向和长短这两个主要方面。
介绍工具使用:讲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确定东、南、西、北方向,用于记录影子的方向);讲解直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影子的长度,记录具体数值)。
2.设计观察和记录方案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如何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包括选择观察的时间点(如上午课间、中午、下午课间等几个不同时间段)、每次观察时要记录的信息(时间、影子方向、影子长度)。
展示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方案,教师引导完善,统一记录
表格的大致样式(如下表)。
观察时间 影子方向 影子长度(厘米)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3.进行实际观察与记录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到室外(或在有阳光照射的窗边,用沙盘模拟地面)进行观察。将小标杆垂直立在地面(或沙盘)上,在不同时间点,分别用指南针确定影子的方向,用直尺测量影子从标杆底部到顶端的长度,并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保持标杆垂直,测量准确,认真记录;关注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指南针使用不准确、测量时标杆晃动等。
4.分析记录数据,总结规律
小组整理数据:观察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回到教室,整理自己的记录表格,看看数据有什么特点。
交流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影子方向和长度:“上午的时候影子在哪个方向,长度怎么样?到了中午又有什么变化?下午呢?”
总结规律:结合学生的交流,共同总结出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通常上午影子在西边,中午逐渐向正北方向移动,下午转向东边);影子的长短也会变化,上午影子较长,随着太阳升高逐渐变短,中午影子最短,下午又逐渐变长。
五、拓展延伸
1.提问:如果到了阴天,没有太阳,我们还能看到清晰的影子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阴天没有强烈的阳光,影子不明显)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明天大家还可以再去观察一下阳光下影子的变化,看看和今天发现的规律是不是一样的?”
六、板书设计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观察对象:小标杆的影子
观察内容:方向、长短
变化规律:
方向:西→北→东(随太阳位置变化)
长短:长→短→长(中午最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