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地球的故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地球的故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地球与月球
4.1 地球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主要历程,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能说出地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赤道周长、表面积等关键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式,体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搜集和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主要历程,地球是球体这一科学结论。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知的依据,以及模拟实验与真实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历程的图文资料(如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插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地球仪、篮球(模拟地球)、小船模型、手电筒(模拟太阳)。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中关于地球形状探索的内容,搜集相关小故事(可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生活在地球上,你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已有认知说出“圆形”“球体”等答案)
追问:我们站在地面上,看到的大地是平的,为什么说地球是球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地球的故事”,看看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发现地球真实形状的。
(二)探究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1.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展示古代“天圆地方”的示意图,讲解: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凭借直观的感受,认为“天像锅盖,地像棋盘”,这就是早期“天圆地方”的说法。
提问:你们觉得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人们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怀疑呢?(结合生活中“船帆先出现再看到船身”等现象引导思考)
2.麦哲伦环球航行
出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介绍:16世纪,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终又回到了出发地。
小组讨论:麦哲伦的航行证明了什么?如果地球不是球体,船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初步结论)
3.现代科技下的地球认知
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拍摄到了清晰的地球照片,让我们直接看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补充地球的基本数据: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等,帮助学生形成具体认知。
(三)模拟实验:感受“船帆现象”
1.实验准备:将篮球当作“地球”,小船模型放在篮球边缘,学生从“地球”另一侧观察。
2.实验过程:缓慢移动小船模型,观察“船帆”和“船身”出现的顺序;再将小船放在平面上移动,对比观察现象。
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在球形物体上,船帆先出现再看到船身;在平面上,船身和船帆同时出现”,进一步验证地球是球体。
五、课堂小结
回顾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卫星照片,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不断深入。正是因为有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逐渐揭开自然的奥秘。
六、拓展延伸
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如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下节课分享交流。
七、板书设计
地球的故事
1.探索历程:
古代:天圆地方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
现代:卫星照片(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数据: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