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谁沉谁浮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谁沉谁浮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沉与浮
2.1 谁沉谁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会有沉或浮的现象;了解判断物体沉与浮的简单方法。
2.科学探究:能对物体的沉浮情况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测;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科学态度: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乐于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能尊重事实,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掌握判断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解物体沉与浮是常见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透明大水槽(装水)、多种实验物品(如石块、木块、塑料块、铁钉、泡沫、玻璃珠、树叶、橡皮等)、记录表格(可提前画在黑板或课件上)、抹布。
2.学生准备:小组实验用的小水槽(装水)、本组的实验物品(与教师准备的类似,分发给各小组)、记录笔、小组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把东西放进水里,有的会往下落,有的会漂在水面上?比如洗东西时,菜叶可能漂着,小石子会沉到盆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引出主题:其实这就是物体的“沉与浮”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谁沉谁浮》,看看不同的物体在水里会有怎样的表现。
(二)预测物体的沉浮
1.展示物品: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多种物品(石块、木块、塑料块等),请学生逐一观察。
2.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把这些物体分别放进水里,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3.小组讨论与记录:各小组围绕桌上的物品进行讨论,把预测结果填在小组实验记录表的“预测”栏(比如用“沉”“浮”标记)。
4.分享预测:邀请几个小组说说对部分物体的预测及理由(比如“石块重,可能会沉”“泡沫轻,可能会浮”)。
(三)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1.明确实验要求:
小组内分工合作(比如1人放物体,1人观察,1人记录)。
每次放1个物体到水槽中,待物体稳定后再判断沉与浮(浮:物体大部分或全部在水面;沉:物体完全沉入水底)。
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表的“实验结果”栏。
实验时注意不要把水洒出,实验后整理好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比如“木块放进水里后是不是一直漂着?”“铁钉有没有沉到水槽底?”
3. 汇总结果:各小组完成后,教师收集不同小组的记录表,在黑板的总记录表上汇总实验结果(比如统计多数小组观察到的“沉”“浮”情况)。
(四)讨论与小结
1.对比预测与结果:提问“我们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完全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比如可能有的同学觉得“塑料块轻会浮”,实验后发现确实浮;也可能有的同学猜“小木块会沉”,但实验中木块浮着)。
2.总结现象:结合实验结果,明确:不同物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判断物体沉与浮,要看物体稳定后在水中的状态——完全沉入水底是“沉”,漂在水面是“浮”。
3.拓展思考:提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呢?是不是和我们之前想的‘重轻’有关?”(不展开深入解释,为下一课“改变沉浮”铺垫)。
五、板书设计
谁沉谁浮
物体 石块 木块 塑料块 铁钉 泡沫 ...
预测(沉/浮)
实验结果(沉/浮)
小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两种现象。
浮:漂在水面;沉:沉入水底。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按要求操作?
实验中有没有出现意外现象,如何处理的?
学生是否能准确判断沉与浮,对“沉”“浮”的概念是否清晰?
后续可以如何改进教学(比如增加更多类型的物体,让观察更丰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