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了解各圈层的基本特点(如厚度、组成等);能通过简单模型或示意图理解地球内部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制作模型等方式,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学会从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地球内部的奥秘产生探究兴趣;认识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体会科学探索的持续性;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名称及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相对厚度关系;基于有限信息推测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学思维。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静态图+动态演示视频)、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黏土)、关于地球内部探测的资料(如地震波探测、钻井数据等)。2.学生准备:预习“地表的变化”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提问“之前我们学习了地表会因地震、火山等发生变化,大家觉得这些变化和地球的什么部分有关呢?”(引导学生想到“地球内部”)。2.提出问题:“我们能直接看到地球内部吗?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地球的内部。(二)探究地球内部结构1.如何“观察”地球内部提问:“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我们没办法直接挖开看内部,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呢?”展示资料:简单介绍地震波探测(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能反映内部物质特点)、钻井探测(目前最深钻井约12千米,只能到达地壳浅层)等科学方法,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是基于间接探测和推理。2.认识地球的三个圈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标注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名称和大致位置。结合示意图讲解各圈层特点:地壳:地球最外层,厚度不均匀(大陆部分较厚,平均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平均约6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29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内部物质处于固态或熔融状态(上地幔顶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是液态,内核是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补充类比:用“鸡蛋”类比地球内部结构(蛋壳-地壳,蛋白-地幔,蛋黄-地核),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相对位置和厚度关系。3.小组讨论与分享提出问题:“对比三个圈层的厚度和物质状态,你有哪些发现?”“为什么说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这和地表的火山、地震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5-8分钟,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地球内部并非静止,地幔的缓慢运动可能带动地壳运动,进而引发火山、地震等地表变化。(三)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1.明确任务:学生用橡皮泥(不同颜色区分圈层,如棕色-地壳、橙色-地幔、黄色-地核)制作简易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标注各圈层名称和大致厚度比例。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厚度比例是否合理,圈层划分是否清晰)。3.模型展示:选取2-3组学生的模型进行展示,让制作者介绍自己的模型设计,其他学生补充评价。五、课堂总结与拓展1.总结回顾:师生一起梳理本节课重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及特点,强调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2.拓展提问:“除了地震和火山,地球内部的运动还可能对地表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未来有更先进的技术,你想如何进一步探索地球内部?” 引导学生延伸思考,保持探究兴趣。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1.研究方法:地震波探测、钻井探测等(间接方式)2.三个圈层:地壳:最外层,薄,岩石组成地幔:中间层,厚,固态/熔融态地核:核心,铁镍组成,高温高压3.类比:鸡蛋(蛋壳-地壳;蛋白-地幔;蛋黄-地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