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塑造地表的巧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塑造地表的巧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5塑造地表的巧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风化、侵蚀、沉积等自然力量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巧手”,了解这些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具体作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模拟实验,能初步分析风化、侵蚀、沉积等现象的特点和影响。
3.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持续作用,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风化、侵蚀、沉积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2.教学难点:区分风化、侵蚀、沉积各自的作用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地表形态(如山脉、峡谷、平原、沙漠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模拟风化实验的材料(如岩石标本、酒精灯、烧杯、冷水);模拟侵蚀实验的材料(如沙盘、喷壶、水);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搜集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或小故事(可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多张不同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陡峭的山峰、平坦的平原、蜿蜒的河流峡谷等),提问:“这些神奇的地表形态是天生就这样的吗?它们是被谁‘塑造’成现在的样子的呢?”
2.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前几课学习的地震、火山知识,初步猜测地表变化的力量。
3.引出课题:除了地震、火山这些剧烈的变化,还有一些“巧手”在缓慢地改变着地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塑造地表的巧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巧手”——风化作用
展示岩石逐渐破碎的图片或视频(如山上的岩石慢慢变成小石子、沙粒),提问:“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破碎呢?”
组织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小岩石,再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后观察岩石的变化。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白天岩石被太阳晒热,夜晚降温收缩;雨水结冰膨胀等)
小结: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结冰等作用下,逐渐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碎屑会成为塑造地表的“材料”。
2.认识“巧手”——侵蚀作用
展示河流两岸的峡谷、黄土高原的沟壑等图片,提问:“这些地表的‘痕迹’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组织模拟实验:在沙盘中堆一个小土坡,用喷壶模拟下雨向土坡喷水,观察沙盘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流动时,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土坡的形状有什么改变?
拓展:除了水,还有哪些力量能“搬运”地表的物质?(风——沙漠中的沙丘移动;冰川——冰川划过地面留下痕迹等)
小结:风、水、冰川等将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搬运走,同时对地表进行“冲刷”“打磨”的过程叫做侵蚀。侵蚀能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认识“巧手”——沉积作用
提问:被侵蚀搬运的物质最终会去哪里呢?展示平原、三角洲的图片(如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
结合生活现象讨论:当河流的流速变慢时,水中携带的泥沙会怎样?(慢慢沉积下来)
小结:被搬运的物质在水流变慢、风力减弱等情况下,逐渐堆积下来的过程叫做沉积。沉积能让地表逐渐变得平坦,形成平原、三角洲等地形。
4.总结三者关系
引导学生梳理:风化提供了“材料”,侵蚀负责“搬运和打磨”,沉积进行“堆积”,这三种力量共同作用,持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五、巩固与拓展
1.出示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地表图片(如某河流从狭窄峡谷逐渐变成宽阔河谷),让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风化、侵蚀、沉积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风化、侵蚀或沉积的现象?(如路边岩石的裂缝、下雨天泥土被冲走、水库底部泥沙堆积等)
3.总结:地表在风化、侵蚀、沉积等自然“巧手”的作用下,一直在缓慢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还在持续进行。
六、板书设计
塑造地表的巧手
1.风化:岩石破碎(提供材料)——温度变化、水结冰等
2.侵蚀:搬运物质、打磨地表——风、水、冰川等
3.沉积:物质堆积——水流慢、风力弱等
共同作用,持续塑造地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