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物质变化4.1 燃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了解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能通过观察和简单实验,描述燃烧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讨论和简单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燃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树立安全用火的意识;对物质变化的现象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现象和燃烧需要的条件。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小木条、石块、玻璃片、烧杯、水、蜡烛、三脚架、石棉网等。2.学生准备:记录单(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发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如烧火做饭、点燃蜡烛、篝火晚会等)小结:燃烧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燃烧”这种物质变化。(二)探究燃烧的现象1.观察燃烧现象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让学生观察酒精灯燃烧时的现象;再点燃小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提问:燃烧时都有哪些现象呢?(学生观察后回答,如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时还会有蜡油融化后又凝固等)2.讨论:燃烧前后物质的变化提问:小木条燃烧前是什么样子?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小木条燃烧后变成了灰烬,和原来的小木条不一样了)小结: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物质,它是一种物质变化。(三)探究燃烧的条件1.提出猜想提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如果想让燃烧停止,又可以怎么做?(学生自由猜想,如可能需要空气、火等)2.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1:能否燃烧?操作:分别用火柴点燃小木条和石块,观察现象。目的:让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烧的物质”。实验2:燃烧需要空气吗?操作:点燃蜡烛,用烧杯罩住蜡烛(注意不要完全密封死,留一点缝隙观察对比),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目的:引导学生发现当烧杯内空气逐渐减少时,蜡烛会慢慢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空气。3.得出结论小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烧的物质、空气(或氧气)、一定的温度(点火使物质达到燃烧的温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无法进行或会停止。(四)燃烧的利与弊及安全用火1.讨论交流提问:燃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如提供热量、照明等)又有哪些危害呢?(如发生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害生命等)2.安全用火教育强调:生活中要正确使用火,比如不用火时要及时熄灭,不在易燃物旁边点火等。如果遇到小火可以用湿布盖灭,遇到大火要及时拨打119报警。五、板书设计燃烧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产生新物质2.燃烧的条件:可燃烧的物质、空气(氧气)、一定的温度3.燃烧:有利有弊,安全用火六、教学反思(预设)1.需关注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尤其是使用火柴、酒精灯时,要提前强调注意事项。2.学生对“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理解可能较模糊,后续可结合更直观的例子(如用火柴直接点煤块很难点燃,需要先加热)补充说明。3.可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燃烧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燃烧利与弊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