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一、选择题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靠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挽救国家,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895 年,他们联合各省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发起 “公车上书”,这一事件( )A. 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开始B.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 结束了洋务运动的探索D. 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2.19 世纪末,维新派为了宣传变法思想,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由梁启超主笔,成为维新派重要舆论阵地,宣传 “变法图存” 思想的报刊是( )A. 《时务报》B. 《国闻报》C. 《申报》D. 《民报》3.维新派不仅通过报刊宣传变法,还成立了多个维新团体。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的维新团体,得到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等官员支持,成为维新派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该团体是( )A. 强学会B. 保国会C. 兴中会D. 同盟会4.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在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其中涉及教育方面的措施是( )A. 废除科举制度B. 创办京师大学堂C.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D. 改订律例,裁撤冗官5.戊戌变法期间,为了发展近代工业,光绪帝颁布诏令,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提高中国的军事工业水平6.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极力反对变法。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这一事件被称为( )A. 辛酉政变B. 戊戌政变C. 祺祥政变D. 玄武门之变7.戊戌政变后,许多维新派人士遭到迫害,其中,不愿逃亡,甘愿为变法牺牲,在刑场上留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豪迈遗言的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光绪帝8.戊戌变法从 1898 年 6 月 11 日开始,到 9 月 21 日结束,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 “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力量薄弱B. 外国列强的干涉和破坏C. 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得不到民众支持D. 维新派内部意见分歧严重9.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 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D.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0.戊戌变法失败后,部分维新派人士认识到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转而寻求更激进的革命方式。下列人物中,从维新派转变为革命派的代表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章太炎二、材料解析题11.《变法通议》材料一“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康有为《公车上书》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1)材料一中 “与日本议和” 指的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一,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哪些主张?(2)材料二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为 “开学校”“变科举”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2材料一“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材料二“慈禧太后以‘训政’名义重新掌权,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即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颁布的诏令大多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1)根据材料一,光绪帝在《定国是诏》中提出了怎样的变法指导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3)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近代化探索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一、选择题1.B 解析:1895 年的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送达光绪帝手中,但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不敢议论朝政的局面,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戊戌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1898 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公车上书” 与洋务运动结束、义和团运动爆发无直接关联。2.A 解析:《时务报》由梁启超主笔,以 “变法图存” 为核心思想,是维新派在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国闻报》由严复创办,主要在北方宣传维新思想;《申报》是 1872 年创办的商业性报纸,与维新派无关;《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机关报。3.B 解析: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 “保国、保种、保教” 的口号,得到部分官员支持,成为维新派重要的政治活动团体;强学会成立于 1895 年,是维新派早期团体;兴中会、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团体和政党。4.B 解析: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措施是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废除科举制度是 1905 年清政府的举措;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属于政治方面措施;改订律例、裁撤冗官也属于政治改革内容。5.C 解析: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直接目的是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以应对民族危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间接作用;该措施主要针对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水平提升无直接关联。6.B 解析: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因发生在戊戌年,被称为 “戊戌政变”,它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辛酉政变(祺祥政变)是 1861 年慈禧太后为夺取政权发动的政变;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李世民夺取皇位的政变。7.C 解析: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维新派人士,政变后拒绝逃亡,慷慨就义,留下题干中的豪迈遗言;康有为、梁启超在政变后逃亡海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并未牺牲。8.A 解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自身力量薄弱,又缺乏群众基础,无法对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顽固派;外国列强虽不支持变法,但并非主要破坏力量;变法措施虽有激进之处,但并非失败主因;维新派内部意见基本一致,不存在严重分歧。9.C 解析: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推翻清朝统治的是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并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0.D 解析:章太炎早年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认识到改良道路行不通,转而投身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始终坚持改良立场,成为保皇派;孙中山一开始就主张革命,并非从维新派转变而来。二、材料解析题11.(1)条约:指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康有为主张:下诏鼓舞民众士气;迁都以稳定国家根本;练兵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变法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2)梁启超核心观点: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革官制(政治制度),而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是实现变法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开学校” 方面,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变科举” 方面,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选拔实用人才。(3)根本目的: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或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1)指导思想: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同时广泛学习西方学说中切合时务的内容,即 “中体西用” 思想的延伸(或 “既要坚守传统义理,又要学习西方实用之学以弥补传统的空疏迂谬”)。(2)直接原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掌权,囚禁光绪帝,搜捕并迫害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又缺乏群众基础,无法对抗根深蒂固的封建顽固势力;同时,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改革道路脱离中国实际。(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改革要符合国情,要拥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要充分发动群众;在面对强大的旧势力时,单纯的和平改良难以实现社会变革,必须寻找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救国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