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一、选择题1.19 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增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1894 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蓄意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目的是( )A. 掠夺中国的财富B. 实现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C. 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D. 帮助朝鲜摆脱清朝控制2.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则趁机大量增兵朝鲜。随后,双方矛盾激化,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 朝鲜东学党起义B. 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C. 黄海海战D. 日军进攻辽东半岛3.1894 年 9 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爆发。在战役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旗舰定远舰受创,毅然率舰直冲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等将士的英勇事迹体现了( )A.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B. 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C. 民主科学的进步理念D. 自强求富的洋务主张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占领战略要地后,对当地平民进行了野蛮屠杀。1894 年 11 月,日军攻占旅顺后,连续四天对城内居民进行血腥屠杀,死难者达两万余人。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发生在( )A. 平壤B. 黄海C. 旅顺D. 威海卫5.1895 年 4 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最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条约独有的内容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B. 赔款 2100 万银元C. 增开天津为商埠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6.《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看到清政府的软弱可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 年,德国以两名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借口,派军舰强占的 “租借地” 是( )A. 胶州湾B. 旅顺和大连C. 广州湾D. 威海卫7.甲午中日战争与此前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相比,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场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19 世纪末,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战后,美国于 1899 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 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B. 帮助中国发展经济C. 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 抵制其他列强在中国的扩张9.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俄国控制东北,德国控制山东,日本控制福建。其中,英国凭借其在华经济优势,划分的势力范围主要在( )A. 长江流域B. 东北地区C. 山东地区D. 福建地区10.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北洋舰队,且陆军兵力数量远超日本,但最终仍以惨败告终。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日本军事力量强大B.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如战前准备不足、战时指挥失当、妥协求和等)C. 中国军事装备落后D. 国际社会的不支持二、材料解析题11.材料一“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二“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1)材料一中的 “公” 指的是谁?他在哪次战役中壮烈殉国?(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展开激战,最终结果如何?(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世昌等爱国官兵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12、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材料二“甲午战败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B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目的是实现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掠夺财富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抵制俄国势力不是主要原因;帮助朝鲜摆脱清朝控制是借口。2.B 解析:1894 年 7 月,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海战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日军进攻辽东半岛是战争进程中的军事行动。3.A 解析:邓世昌等将士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抗击日军,体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变法图强是维新派主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口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主张。4.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均未发生此类大屠杀事件。5.D 解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是《南京条约》内容;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内容。6.A 解析:甲午战后,德国强占胶州湾作为 “租借地”。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7.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A 解析:19 世纪末,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是为了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与其他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分享侵略权益。美国不是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也不是维护中国主权,更不是抵制其他列强扩张,而是为自身谋利。9.A 解析:甲午战后,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主要是俄国势力范围;山东地区是德国势力范围;福建地区是日本势力范围。10.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政治腐败导致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落后,无法有效组织抵抗。日本军事力量强大、中国军事装备落后是客观原因;国际社会不支持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二、材料解析题11(1)“公”:指邓世昌。他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2)战役:描述的是黄海海战。最终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也给日本舰队以重创,双方在海战中均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使日本取得了黄海制海权。(3)精神品质:邓世昌等爱国官兵具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为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1)主要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巨额白银;开放多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2)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