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节 速度的测量一、课标导航知识内容 课标要求 目标层次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估测物体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典型计算 ★★二、核心纲要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2.平均速度的一般测量步骤(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2)使用秒表或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3)根据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3.常用公式追击问题常用公式:相遇问题常用公式:4.分段求平均速度问题的思路(1)判断是时间分段,还是路程分段;时间分段设时间t,路程分段设路程s.(2)利用 建立方程组.(3)求解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三、全能突破易错精选1.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1)测量平均速度时,物体运动时间越长,结果越精确( )(2)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测量平均速度时不允许对路程进行估读( )(3)自由下落的物体平均速度为10m/s,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一定小于10m/s( )(4)物体运动的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0m/s,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 20m/s,则全程平均速度为15m/s(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物体运动的前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10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 20m/s,则全程平均速度为15m/s( )培优辅导———初二物理跟踪练习(上册)2.把带有滴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桌面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如图 1-4-1所示.设小车滴墨水时间间隔为 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车运动的时间是7tC.小车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D.小车在任一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速度都比全程的平均速度小3.如图1-4-2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做的是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 D 点到F 点的平均速度是 m/s.4.小明想要测定纸片下落的速度,具体测量时可采用的方法有A.先选定一段时间,测定纸片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B.先选定某一段距离,测定纸片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C.预先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测定纸片下落时通过某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小明采用哪种方法较好 原因是 .能力提升5.小明为测量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只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 位置爬行到 B 位置(如图1-4-3所示),所用时间如图中停表所示,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s.6.一辆汽车在长为150km的一段公路上行驶,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0km/h.已知在前70km路程中,汽车用了1h,则剩下的路程中汽车要以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7.某人驾驶小艇,沿河从甲地到乙地逆流而上,又立即从乙地返回甲地.若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m/s,河水流速为2m/s,则小艇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m/s.8.如图1-4-4 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AC=12cm,B 是AC 中点,小车从 A 到 B 时间为2s,A 到C 时间为3s.(1)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和 ;相应测量工具是 和 .(2)根据图像完成下方表格由 A 至 B 由 B 至 C 由 A 至C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 v/(m/s)(3)由此看出,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 (填“大”或“小”).9.小明两次从家到学校的过程采用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第一次是先以速度v 走前一半路程,紧接着以速度v 跑完剩下的一半路程;第二次是先以速度 v 走一半时间,紧接着以速度 v 跑到学校,且走路与跑步的时间相等.若已知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为s,则在这两次从家到学校的运动过程中,用时较长的一次所需的时间为 .10.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大约为 1s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D.人行走 5m 路程所需的时间11.如图 1-4-5所示,运动员从10m处出发,将他的跑步过程分为长度相同的三段;通过测量运动员跑过相应路程后的总时间,就可以确定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A.不变 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 D.先减小再增大12.小明的玩具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运动,小车在第一秒通过3m,第二秒通过5m,第三秒通过7m,则小车在前两秒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A.4m/s,5m/s B.5m/s,8m/s C.4m/s,3m/s D.4m/s,7m/s13.某人百米赛跑成绩是12s,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前进14m,平均速度是7m/s;第二阶段用时8s,平均速度8.5m/s;第三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A.7.5m/s B.8.5m/s C.9m/s D.9.5m/s14.两支队伍同时从相距为s的A、B两点出发,他们以同样大小的速度v相向而行.出发时,一个传令兵开始驾车以速度4v不停地往返于两支队伍的队首之间传达命令,当两支队伍相遇时,传令兵行驶的总路程为( )A. s B.4s C.2s D.015.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总共费时16s;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总共费时48s.若该顾客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到达楼顶总共费时( )A.24s B.32s C.48s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16.物理实验室中常用打点计时器记录时间,某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每1s内上下振动50 次.如图1-4-6(a)、(b)所示是用该打点计时器分别测量甲、乙两个物体运动时所打出的两条纸带,则:(1)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每打下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 s.(2)甲物体从a 至f 所用的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物体从A 至F 所用的时间.(3)比较(a)、(b)两纸带的打点情况,可判断 物体的运动快慢始终保持不变.17.公路路边每隔1km有一个里程碑,标明公路起点到此碑的距离,单位是 km.设计一种方法,利用里程碑和手表测量自行车行驶时的平均速度,并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以 km/h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中的误差,请你至少提出两点注意事项.18.有甲乙两列火车,其长度各是200m和300m,甲车的速度是54km/h,乙车的速度是 10m/s,那么(1)若两车相向行驶,从甲车与乙车相遇到跟乙车错开的时间是多少 (2)若两车同向行驶,从甲车追上乙车开始到跟乙车错开的时间是多少 19.甲同学从学校出发步行去附近的邮局寄信,前15min内行走的速度为1m/s,为了尽快到达邮局,以后的速度提高到2m/s.在甲同学出发6min后,乙同学也想去邮局,为了赶上甲同学,乙同学以3m/s的速度行走.求:(1)乙同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甲同学 (2)若乙同学比甲同学晚出发12min,则再经过多少时间乙同学能追上甲同学 如图1-4-7所示,一辆轿车在机动车道上由南向北以v=54km/h匀速行驶,已知机动车道的宽度D=3m,轿车长度3m、宽度1.4m,假设行驶中轿车始终位于机动车道的正中间.有一人骑自行车匀速横穿机动车道,已知自行车长1.8m,前轮行至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时与轿车沿南北方向的距离s=12m.假设双方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自行车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可以安全通过.中考链接21.(莆田中考)如图1-4-8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 AB 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2)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4)vBC vAC(填“>”、“<”或“=”)22.(遂宁中考)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左右摇摆,假设本次地震纵波在地壳的浅层中以6km/s的速度传播,横波以3.5km/s的速度传播,某个地震观测站测得纵波到达的时间是 14 时30 分,横波到达的时间是 14 时 31 分40 秒,则两波到达的时间差 s,该观测站距地震处约 km.23.(贵阳中考)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 1-4-9所示.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原行驶速度v/ km·h 反应距离 s /m 制动距离s /m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3)请在图1-4-10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 v-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巅峰突破24.一天早晨,小明上学时先以速度v 走了路程的2/5,因感觉时间紧张,为避免迟到,小明紧接着以速度v 跑完剩下的路程.则小明这天在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25.河中有一漂浮物随河水漂流,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若两船同时以相同速度去打捞漂浮物,则(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谁先到26.某人自上午10点整从起点出发,途经三段不同的路程,首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段路的长度相同,在这三段路上行进的速度之比1:2:3,此人在下午2 点整到达终点,则此人在正午12 点时行到(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27.一列队伍在行进时,通信员1min内从队尾赶到队伍最前端,然后又立即返回队尾.这段时间内队伍前进了288m,队伍的运动速度为4m/s;若队伍及通信员的速度大小始终不变,那么这段时间内通信员行走的路程为多少 第4节 速度的测量1.× × √ × √【解析】(4)前一半路程消耗时间 后一半路程消耗时间 求得 13.3m/s.(5)前一半时间通过路程 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 可得 =15m/s.2. C3.变速直线 0.24. B纸片在空中下落的距离不好测量,固定距离后,通过测量时间就可以求速度6.407.7.58.(1)路程 时间 刻度尺 秒表(停表)(2)由A 至B 由 B 至C 由A 至C路程s/m 0.06 0.06 0.12时间t/s 2 1 3平均速度v/(m/s) 0.03 0.06 0.04(3)大【解析】一半时间跑步,一半时间步行所需要的时间更短.因此我们需要计算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跑步的时间,则前一段消耗时间 后一段消耗时间 求得10. C;11. A;12. A;13. C14. C【解析】两支队伍的相对速度为 2v,因此相遇时需要时间 传令兵的速度为4v,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传令兵通过的路程 选C.15. C【解析】设顾客的速度为 v,电梯的速度为 v',电梯总长度为s.上行时, 往下走时, 因此 可计算出v=2v'.因此,站在上行电梯上时 将 v=2v'代入得16.(1)0.02(2)等于 (3)乙17.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选定一段比较平整的公路,先记下经过某一里程碑的时刻t 和里程碑的标数L ,匀速行驶几千米之后,记下经过另一里程碑的时刻t 和里程碑的标数 L (t 和t 均以秒计),则为了减少误差,要做到:(1)车行速度稳定后才能记录t 和L .(2)使用有秒针的指针式手表或可以读秒的数字式手表.(3)行驶距离应为几千米,不能太短或太长.18.(1)20s (2)100s【解析】思路一:v甲=54km/h=15m/s, vz=10m/s(1)相向行驶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sz,时间为t展开上式::解得t=20s(2)同向行驶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z,时间为t'∴由图可知展开上式:解得t'=100s19.(1)3min (2)9min20.轿车的速度v=54km/h=15m/s,汽车长度为L ,自行车长度为L .(1)若自行车前轮与轿车右侧尾部恰好相遇,则汽车运动的距离 此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为避免与轿车相撞,在 的时间内,自行车前轮应该未达到汽车尾部.则 0.8m/s(2)若自行车后轮与轿车左侧头部恰好相遇,则汽车运动的距离 此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为避免与轿车相撞,在 的时间内,自行车后轮必须已经超过汽车左侧头部.则 因此,当自行车速度 v<0.8m/s 或v>5m/s时,可安全通过.21.(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22.10084023.(1)0.66~0.68均可 (2)车速(3)如图2所示【解析】前一段路程所用时间 剩下路程所用时间 所以 v=25. C【解析】把漂浮物当做参照物,则甲乙两船相对漂浮物的速度都相同,因此同时到达.选C.26. A【解析】速度之比1:2:3,三段路长度相同,所以时间之比6:3:2.整个过程总共用时4h,所以前2411都在上坡,故10 点出发,2h后依旧在上坡.27.用v 、v 分别表示通信员、队伍的速度,用L 表示队伍的长度.当通信员从队尾赶到队伍的最前端,用时t=60s即 v ×60s=4m/s×60s+L ①通信员赶到队伍前端又返回队尾,队伍前进288m,用t'表示总用时∴从队伍前端返回队尾:即 ②①②联立求解:v =6m/s,L=120m∴整个过程通信员走的路程 ×72s=432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