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惠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动物 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A.原始农业出现 B.私有财产增加 C.贫富分化明显 D.早期国家产生2.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春秋 周 ·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春秋 楚 ·诸御己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西汉 董仲舒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灿然复兴。A.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 B.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C.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3.编定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 禹贡》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评扬州的土地为“下下”。到南朝时,其地则被称誉为“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余,尤为殷盛”。以上变化说明该地区( )A.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B.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C.稻麦复种得到推广 D.经济发展超过北方4.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A.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C.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5.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等也在宗族制度上下过功夫。这是因为宋代( )A.儒学地位动摇 B.贫富无定势 C.政治因循保守 D.崇文而抑武6.道光朝(1821~1850)以前,清朝统治者在给予各地宗族一定扶植的同时,又加以适当限制。自道光朝开始,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宗族势力,逐步把一部分基层行政权力交给宗族。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化解地方统治危机 B.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C.分化州县行政权力 D.改革社会教化方式7.1897~1898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积极宣扬民权,认为“六经”中含有民权思想。对此,湖南士绅叶德辉批驳说:“民有权,上无权矣。欲附会‘六经’,‘六经’安有此说?”两者争论的实质是( )A.儒家经典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B.以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C.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推行改良还是进行革命8.某知名老字号绸布店长期经营稳定,年年盈余。1948年,该店陷入“虚盈实亏”的境地,动辄亿万的账面看似有盈余,但货物存量越来越少,实已“暗亏”,以致渐临破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垄断 B.通货膨胀的恶化 C.国际援助的中止 D.外国资本的压迫9.下表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等根据地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的调查数据。据表可推知,减租减息政策(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减租减息前(%) 35.2 18.3 28.5 17.2 0.75减租减息后(%) 16.4 15.6 45.2 20.67 0.51A.有利于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增强了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韧性C.激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D.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10.上海解放后,原本奄奄一息的绿宝金笔厂在政府扶持下,迅速恢复和发展。1955年,该厂并入华孚金笔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经理由原绿宝金笔厂老板担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始终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工厂领导权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D.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1.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带,土地多为沙漠,不宜农耕。如图所示为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一半以上。这说明( )A.阿拉伯帝国优先发展商业贸易B.阿拉伯商人善于撰写民间故事C.东西方陆路商道已经被阿拉伯帝国垄断D.商贸往来丰富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内容12.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13.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14.1897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修建了刚果展馆,向观众展示其给刚果殖民地带去“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1908年该馆更名为比属刚果博物馆后,在其圆形大厅里有一个雕像,展示的是一个欧洲传教士左手抱着一名非洲幼童,以“救世主”的姿态俯视着右手下方一个非洲成人。这种“展示”旨在( )A.通过文化宣传美化殖民历史 B.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C.炫耀比利时强大的工业实力 D.为开展三角贸易寻找合理性15.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间没有明显界限,家庭成员往往从事相似的工作。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兴起,在许多城市家庭中,丈夫需要早晚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之间,妻儿则待在家里。上述变化反映出( )A.生产技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B.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C.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异的形成 D.生活空间和劳作方式的改变16.1919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燃料短缺。有学者写道:“维也纳的电灯忽明忽暗,电车停运,这都是因为原来从北方运来的煤炭现在大部分被一条新的国界挡住了。”这条“新国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 B.奥匈帝国解体 C.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D.波兰复国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七七事变前,中国除东北地区外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 庆,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方面,各族群众、爱国华侨齐心协 力,打通滇缅公路全线,修通中印公路,改善西南国际交通。同时,通过改善旧路和修筑新 路,形成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并与西北公路连接起来。铁路方面,赶筑滇缅、 川滇铁路。水运方面,扩展和开辟长江、嘉陵江等航线,实现水陆联运。空运方面,开辟莫 斯科至重庆、重庆至香港、昆明至河内、昆明至仰光及驼峰航线等。——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等材料二 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地区,各族儿女的抗战热情不断高涨。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推动 下,抗战文化宣传和“一县一机”等抗日募捐活动此起彼伏,中苏国际公路交通线和航空线、 中印驿运线开通。新疆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参加武汉保卫战,至1944年 8月,共捐献飞机154架。此外,新疆各族人民还架桥修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并以大量 的农、牧、矿产品换回抗战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国抗战时期西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建设的意义。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边疆治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边疆治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形成的政策、制度,可为当今的边疆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和启示。——摘编自林文勋《开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区域的边疆治理,拟定一个论题,选取三个关键词,需涵盖时间或空间、历史事件、政策或制度,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列出所选的关键词;逻辑严密;史论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流士:“在我到来之前,没有人敢反抗,我找来了6位波斯人一起发起反抗,该地区本是我族之地、王权至上,以我亲手杀死了高墨达和他的追随者,神佑我成为了国王,夺回了王国为终。”—— 据记录大流士功绩的崖刻《贝希斯吞铭文》材料二 波斯贵族欧塔涅斯的女儿是冈比西斯的王妃,她发现新皇帝(高墨达)没有耳朵,欧塔涅斯由此断定新皇帝是曾被割耳的僧侣高墨达。欧塔涅斯找来了2位波斯人,这2位波斯人再分别找来了他们最信任的人,最终共有6位波斯人,他们决定发动政变。这6位波斯人决定让大流士加入政变,在叛乱平定后,6位波斯人决定推选大流士成为国王。—— 据《希罗多德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通过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对 “高墨达政变” 进行探究。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蔡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任福州知府时,修复五塘等水利设施,“以溉民田,民以为利”。他知泉州时,晋江县东南有龟湖塘,环塘而居的有林、黄、苏、郑四姓,天旱时常因用水纠纷引起械斗。蔡襄为此制定《龟湖塘规》,规定由四姓分管堤岸。据《晋江县志》记载,自蔡襄制定塘规后至明朝五百年间,粮食增产常二三倍于他乡。乡人称他为“近郭水利之最大者”。——摘编自蔡金发主编《蔡襄及其家世》等材料二 道光年间,林则徐主政江苏十余载,以治水为要务,足迹遍及全省各地。苏州府、松江府境内的江河淤塞成患,林则徐主持疏浚娄江、白茆河,首创“海口筑坝设闸”之法,外御海潮倒灌,内泄洪涝入海。他主张“以工代赈”,征民夫浚河,既解民饥馑又治水患。林则徐带人在丹阳上下练湖之间挑挖引河,确保漕运畅通。百姓感念“林公过处,水患化甘霖”。——摘编自杨国桢《林则徐传》等材料三 广东雷州半岛,由于缺乏蓄水工程,雨季常常泛滥,旱季土地龟裂。为解决群众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湛江地方政府决定修建水库和运河。从1958年起,湛江先后动员30万人,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施工中除使用少量现代机械外,技术人员还自制空中运土车、牵引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建成了鹤地水库,开凿了贯穿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摘编自黄圣《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蔡襄和林则徐治水的举措。(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湛江治水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治水的共同经验。参考答案1.A2.C3.B4.B5.B6.A7.C8.B9.B10.D11.D12.D13.B14.A15.D16.B17.(1)特点:,优先建设国际交通线,保障外援物资输入;全民动员参与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网络;核心枢纽辐射网络化(2)意义:保障抗战物资供应;促进大后方工业发展,奠定战时工业基础;激发全民抗战热情,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交通线保障盟国军事合作,巩固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场战略价值,提升国际地位。18.论题:唐朝西域边疆治理的智慧与影响。关键词:唐朝、安西四镇的设立、羁縻府州制度。阐述:唐朝在西域的治理中,安西四镇的设立是关键的历史事件。贞观十四年(640 年),唐朝平定高昌后,设立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 年),唐朝大破西突厥,势力深入西域,随后设立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史称“安西四镇”。这四镇犹如四颗坚实的钉子,牢牢地钉在西域的战略要地。它们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保障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的贸易往来。商队在四镇的庇护下,能够安全地穿梭于大漠之间,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四镇也是唐朝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有效地抵御了吐蕃等势力的侵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唐朝推行了羁縻府州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在自己的部落内保持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唐朝则赐予他们都督、刺史等官职,实行自治管理。例如,在西突厥故地设置了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任命西突厥贵族为都护。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只需向唐朝中央政府表示臣服,定期朝贡,在军事上听从唐朝的调遣即可。羁縻府州制度尊重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减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使得唐朝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对广阔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而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唐朝在西域的边疆治理是成功的典范。安西四镇的设立保障了边疆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羁縻府州制度则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唐朝的统治,也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智慧,启示我们在边疆治理中要注重军事防御与民族政策的结合,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论题明确,围绕所选视角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可从其他视角自拟论题进行论述)。19.(1)主导者不同:材料一认为是大流士组织人员进行了反抗;材料二认为是贵族欧塔涅斯组织人员进行反抗,大流士是后来才加入的。细节不同:材料一认为大流士“亲手杀高墨达”,材料二是欧塔涅斯发现破绽,最终推选大流士。(2)相同点:均提到“高墨达政变”,有6位波斯人参与行动,最终大流士成为国王。不同来源史料对同一事件记录有差异,需辨析立场,综合考证还原史实。20.(1)蔡襄治水的举措:修复水利设施;制定用水规约;保障长期效益。林则徐治水的举措:疏浚河道防洪涝;创新工程技术;推行“以工代赈”;保障漕运畅通。官方答案:蔡襄:修建水利工程;制定法规;分姓管理。林则徐:创新技术方法;主张“以工代赈”;疏浚河道。(2)特点:政府主导与党的领导相统一;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技术自力更生;工程综合性强;成效显著。官方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众规模大;以青年为主;技术创新;建设效率高;效果显著/建设意义深远。(3)经验:工程修复与新建并重,注重技术创新;规范制度与科学管理;以民为本并整合社会力量;长效治理并注重综合效益。官方答案:政府有序规划;团结群众(提到“群众”就给分);重视技术创新;关注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