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古代雅典采用抽签的方式选拔官员,并在官员履职前对其加以审查。另外,每一位官员在职务届满之际,都要提交一份包括财务和执政绩效情况的述职报告。古代雅典的这些规定( )A.扩大了公民权利范围 B.保证了民主决策的科学C.意在防范权力的滥用 D.缓和了平民与贵族关系2.公元前6世纪,波斯在古叙利亚地区设立河西行省,之后在该行省下划分出四个小行省,其中腓尼基行省沿着地中海东岸向南到达推罗,直接插入撒玛利亚行省,割断了其与海上的联系,并对犹大行省进行遏制。撒玛利亚行省与犹大行省间横跨了撒玛利亚山,撒玛利亚城可监视犹大行省,遏制腓尼基行省。这一举措( )A.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割断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C.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特点3.8世纪,阿拉伯人贾比尔在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炼金术汞硫理论。13世纪,欧洲方济各会修士保罗发展了这一理论,构建了一套物质主义的微粒炼金术理论,进而影响了17世纪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研究。这体现出( )A.基督教会积极推动科学探索B.古典文化在西欧实现了全面复兴C.现代科学脱胎于传统炼金术D.文明在交流中实现了传承与创新4.13世纪的伦敦规定,庄园逃亡者或流浪者无市民资格;除了合法出生于本城市,经过学徒期成为某行会成员或交纳一笔钱,也可以获得市民身份。这些规定( )A.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趋同B.凸显维护稳定与寻求发展的双重考量C.反映出专制王权势力衰落D.折射出神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已经瓦解5.马里帝国的农业奴隶被编入奴隶部落,每户奴隶每年须缴纳四十肘(一肘约半米)的收成为贡赋;奴隶还负责采矿、运输矿石、金属冶炼、加工铜锭;奴隶在商业上主要被用作搬运夫,其数目直接决定了商帮的规模。这可用来说明,马里帝国( )A.奴隶是维系国家运转的重要基础B.统治策略采用农商并重模式C.奴隶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D.社会阶层固化阻碍国家发展6.下面是16至17世纪经过松德海峡(连接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的主要通道)的荷兰及西欧船只数量及占比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年 西欧船只总量/艘 荷兰船只数/艘 所占比例/%1574~1579 4300 2700 631580~1589 4921 2788 571590~1599 5623 3762 671600~1609 4525 2989 661610~1619 4779 3633 76A.荷兰制造业技术日益进步 B.全球贸易网络已经形成C.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更迭 D.荷兰海洋优势地位明显7.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纷纷购得贵族的土地;物价平均上涨了2~2.5倍,而工场中手工业者的工资仅上涨了20%~30%。这说明(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商业革命引发了市场秩序紊乱C.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D.圈地运动导致自由劳动力过剩8.下面内容节选自彼特拉克的《秘密》。这反映出彼特拉克( )曾经当我想要走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时,我也在那些迷茫中挣扎过。那时,我撕扯自己的头发,拍打自己的前额……我向天长叹,泪湿大地。但是,做了所有这些事,我仍然是过去的那个我,直到一场深刻的沉思将我所有的不幸都置于我眼前。当我足够的渴望时,我立刻就能够做到了,我以神奇的速度快速地转变成了另一个我A.强调以多元视角审视世界 B.利用理性主义批判宗教蒙昧C.蕴含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偏离了文艺复兴的发展方向9.1831年,代表英国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议员托马斯·麦考莱在下院演讲中公开宣称:“让商店老板投票已属恩赐,若容劳工参政必致社会失序。”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会与激进资产阶级合作,通过请愿、游说议员等方式施压,而1867年改革后部分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体现出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B.民主进程在政治斗争中进一步推进C.宪章运动的影响力扩大D.议会政治主要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10.19世纪,法国农村的主要人口是小农,他们因1848年共和派加收45%的直接税而痛恨共和派,因听到“拿破仑”的名字而选出日后成为皇帝的路易·波拿巴担任共和国的总统,并欣然接受恢复帝制。这说明在法国( )①民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②启蒙运动影响有限③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④政治体制转型艰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就这个工业(染料工业)来说,英国像个不发达国家,带有殖民地经济特色,它向德国输出原料(未加工和半加工的煤焦油产品),再向德国买回精制的值钱的染料成品”。这一现象( )A.说明英国已经丧失世界主导地位B.为全球力量格局演变埋下了伏笔C.缘于德国科研实力长期领先世界D.导致自由主义经济退出历史舞台1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表现为“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和“作为对劳动的排除的资本”之间的对立。这一论断( )A.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批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阐明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D.解释了资本剥削的本质13.关于巴黎公社的性质,有社员认为,这是在承认“代表权利和共和国的,就是你们巴黎人民”的基础上,实现“资本家和工人的联盟”的人民自治;也有社员强调,“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这是寄生与劳动、剥削与生产之间的搏斗”,认为公社是劳动者政权。这些公社社员的认知( )A.体现公社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意图B.推动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C.说明人民群众放松对敌对者的警惕D.暗示了巴黎公社走向失败的结局14.有学者指出:“几乎在每一种情况下,欧洲国家走上瓜分和吞并非洲的第一步都是由商人或资本家公司同探险家或他们的代理人合作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 )A.股份公司具有垄断区域贸易的特权B.有效占领原则具有较强的隐蔽性C.资本输出是列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D.经济动机是殖民扩张的本质逻辑15.1917年墨西哥宪法第27条规定:“墨西哥境内土地和水域的所有权从根本上属于国家,国家得将此项所有权转让私人而构成私有财产”“私有财产除非为了公共利益并付给代价不得征收”。这一规定( )A.遏制了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的操纵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C.体现出国家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协调D.借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验16.列宁提出,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表明革命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可是还没有到达“纯粹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实际上,“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已经实现了,但是实现得非常奇特,有许多十分重大的变异”。据此可知,列宁意在( )A.暴力结束俄国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B.揭示马克思主义不适应俄国国情C.推动俄国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D.强调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17.1917年8月,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蒙塔古发表《蒙塔古宣言》,其核心是提出印度宪政改革的渐进路径,即通过“逐步发展自治机构”实现“责任政府”,最终成为“大英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宣言的发表旨在( )A.在印度移植英国政治文化 B.抵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深入C.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缓解殖民地民族主义抗争压力18.美国前国务卿赫尔(1933年1月~1944年11月任职)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中国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采取共同行动,有效地进行战争。第二个目标是在战争之中和战争之后,承认中国是大国,她享有与强大西方盟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平等的地位并得到复兴。”美国的两个目标( )A.旨在巩固反法西斯阵营 B.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显著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19.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将河流开发项目视为改变第三世界不发达状况的可靠措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模式被应用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湄公河等河流区域。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演说,赞誉该模式为一种“发展”成功的证明和对社会主义最好的回应。美国的这一举措意在( )A.控制亚非国家资源 B.争取对中间地带的控制C.贯彻和平演变战略 D.加速输出西方价值观念20.赫鲁晓夫时期规定,在每次选举的时候,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一般最多只能连续当选三届;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及其下属党组织根据政治品质和工作能力,可长期入选领导机关。赫鲁晓夫时期的这些规定( )A.推动了干部政治成分一元化 B.彰显美国政治攻势的加剧C.根源于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D.试图激活政治体制的活力21.下表所示为1961~1997年世界谷物供求状况(单位:百万吨)。据此可知,该时期( )1961~1963年平均 1979~1981年平均 1995~1997年平均生产 消费 净出口 生产 消费 净出口 生产 消费 净出口世界 855 855 0 1511 1511 0 1972 1972发达国家 283 287 -3 516 476 39 593 547 47发展中国家 572 569 3 996 1035 -39 1379 1425 -47中等收入国家 263 258 5 418 449 -31 468 504 -36低收入国家 309 310 -2 577 585 -8 911 921 -10A.经济全球化遭遇了挫折B.世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性C.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缩小D.人地矛盾导致国际粮食安全问题22.下面是1980~2008年日本社会保障支出、医疗支出、年金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情况。日本的这一状况( )A.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B.导致政府的财政危机显现C.反映出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D.体现福利制度更具公平性23.1989年欧共体“无国界电视指令”规定,成员国必须确保50%的时间播放欧洲本地制作的节目。2005年,欧盟委员会提议将“无国界电视指令”修正为“无国界视听媒体服务指令”。这些举措( )A.阻断了异质文化对欧洲的浸润B.提升了欧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有助于维护欧洲文化的主体性D.说明世界文化多元与融合凸显24.2024年1月,金砖国家扩展为十国,其中,中国、俄罗斯、印度和伊朗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南非、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为非洲联盟成员国,沙特和阿联酋为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巴西为拉共体成员国。金砖国家组织的发展( )A.意味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变革初步完成B.说明西方大国的政治优势已逐渐丧失C.表明区域集团引领着全球治理的方向D.为增强新兴国家国际地位创造了条件二、综合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9世纪末期,查理曼的政治体系分崩离析,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乃至法律教育全面倒退。直到10世纪,法律研究开始缓慢复兴。11到13世纪,西欧精神文化进一步发展,经院哲学的兴起为法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方法论。大学作为罗马法和教会法这两类法律体系研习和传播的场所,为教会和世俗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顾问,以及处理政务的法学专家。中世纪,社会开始确立“只有法才能保证秩序与安全,以取得进步”的法治观念。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法学发展,将世界古典法学遗产承继加工,并传至后世,更为关键的是,形塑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摘编自汪华《西欧中世纪大学法学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中世纪大学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世纪大学法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并谈谈西欧中世纪大学法学教育发展带给你的启示。三、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绝大部分还是由国家行动所造成的。英国自17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致力于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建立起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材料二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俄(联)政府对经济模式的探索,并分析斯大林实行新体制的必要性。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日本人认为,日本是“天照大神”的国家,理应主宰世界。但19世纪前的东亚国际秩序是以中国为首的华夷秩序,日本长期游离于华夷秩序之外。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吞并琉球、占领朝鲜等,妄图将岛屿帝国发展成为大陆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府确立了“重经济、轻军备”、与美国结盟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在1968年成为西方阵营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1982年,执政的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并在1983年强调“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1993年,曾任宫泽内阁官房长官的小泽一郎提出了“普通国家论”,认为一个“普通国家”需具备两个条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应尽职尽责地去实行,这一点在安全领域尤为如此;对于力求创建富裕安定生活的各国以及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课题,要竭尽所能进行合作。日本也竭力成为一个“普通国家”。——摘编自曲静《近代以来日本外交战略的转变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确立的外交战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以来不同阶段外交战略确立的原因。参考答案1.C2.A3.D4.B5.A6.D7.A8.C9.B10.C11.B12.A13.D14.D15.C16.C17.D18.A19.B20.D21.B22.A23.C24.D25.(1)历史背景:罗马法的复兴与传播;学术方法论的革新;教会与世俗政权的需求;大学的兴起与学术传统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兴起。(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服务了社会与政治发展;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发展与传播;促进了学术与思想的进步;推动了新兴法律职业阶层兴起;对近现代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三点即可)启示:教育需回应社会需求;重视经典文献的传承与创新;重视多元法律文化的融合价值。(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6.(1)作用: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提供了经济政策支持;培育国内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结构。(任答三点即可)(2)探索: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必要性:斯大林认为富农阶级威胁到无产阶级政权,应强化专政;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国际环境恶劣,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工业化目标的驱动。(任答三点即可)27.(1)外交策略:明治维新至二战前:“脱亚入欧”与大陆扩张战略;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亲美外交与经济外交;20世纪70年代:全方位外交;20世纪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地位(正常国家化与多边外交)。(2)明治维新至二战前:内部原因: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源匮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天皇制集权体制与军国主义结合;极端民族主义煽动。外部原因:西方列强入侵冲击传统秩序,日本效仿“弱肉强食”的殖民规则;亚洲邻国国力相对衰弱。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内部原因:战败后国力衰退;国内和平主义思潮推动;经济优先思想盛行。外部原因:冷战格局下,美国的战略需要;全球化浪潮中贸易自由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内部原因:经济实力增强;资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脆弱;政治精英推动。外部原因:美国战略调整,日美关系松动;全球经济危机与贸易摩擦升级;周边(政治)环境改变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内部原因:经济实力强大;国内保守势力推动;社会问题突出。外部原因: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全球问题突出,国际责任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