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研究表明,良渚聚落的汇观山观象台、莫角山宫殿台基、水坝、城墙、钟家港河道等工程都围绕古城而建。城内近似“井”字形的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荀山村落社区的瑶山墓地与庙前墓地,在埋葬方式及葬俗方面基本相同。姜家山墓地大多属于贵族阶层,桑树头墓地大多属于平民阶层。据此可知,良渚时期( )
A.礼制观念成熟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显 D.血缘关系被打破
2.《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
A.土地买卖自由 B.铁犁牛耕出现 C.土地国有制度 D.重农抑商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私人经商风气大开,商人群体既有“与时逐利”“候时转物”的经营策略,同时又提出“货之精粗好歹,实告经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主张。这体现了( )
A.大同观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C.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相结合 D.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失控
4.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关“去亡”案情的审理,体现了“秦人逃亡”情形的普遍。而起初身份为“亡人”,后来结成以反秦为明朗态度的民间武装集团者,则有黥布、彭越等。由此可推知( )
A.郡县制推行激化社会矛盾 B.凝聚力缺失是秦亡重要原因
C.秦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5.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其主要意图( )
A.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 B.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
C.巩固中原消除匈奴威胁 D.扩大关中以保障京师
6.陈寿作《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后世评论“(陈)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东晋史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曹魏则为篡逆,后世认为习氏是“为偏安者争正统”。这揭示出( )
A.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B.惩恶扬善的修史传统 C.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D.史家撰述服务政治需要
7.《后汉书》记载“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名曰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唐后期中央政府一再颁布诏敕,命令以身质债者计佣折直。如大中年间规定:“如有贫穷不能存济者,欲以男女雇佣与人……当立年限为约。”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影响 C.门阀世族的衰落 D.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8.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官员邢昺答:“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当时国子监所刻书籍,不仅“定价出售”,还“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学繁荣 B.国子监垄断了书籍市场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活字印刷术已广泛使用
9.金太宗年间曾以“好生德治,民不犯上”“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等为科举试题;金章宗诏令:“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由此可见,金朝( )
A.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教化促进政权稳定
C.推行汉制彰显王朝正统 D.追溯华夷共祖以固社稷
10.明中后期,烟草传入福建等地,到清中叶田地“种烟者十之七八,种稻者十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见烟不见禾”的景象。由此可见,当时该地( )
A.农耕经济逐渐衰退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繁荣 C.集镇专业化程度高 D.传统种植结构发生改变
11.面对复杂的疆域和人口,清朝的皇帝在各地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以儒家赋予的皇帝的身份出现在中原地区,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在满蒙地区,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出现在西藏地区。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拓展清王朝疆域范围 B.推动封建制度的发展
C.实现境内民族间的平等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2.20世纪初德国媒体刊发的一幅漫画,名为《中国战事》(如图)。该漫画体现了( )
大字为德文标题“中国的战争”,旁边德文小字大意是“欧洲:我很从容,来和这个(中国的)‘灵魂’谈一谈”。
A.西方列强的傲慢和对中国轻视 B.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实力
C.甲午战争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 D.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气焰
13.下表是1871年至1893年间中国部分出口物的统计,据此可知,该时段( )
时间/出口物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1873年 1022159公担 37529公担 57506公担 8486公担
1891~1893年 1055064公担 59946公担 760522公担 290417公担
A.中国洋务运动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B.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C.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1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其中特地附上了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的条件。袁世凯则提出清帝已经退位,且以北方形势复杂为由,不愿南下就职。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 )
A.对政体的不同选择 B.对政府的控制权
C.对西方国家的态度 D.对清政府的态度
1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终结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过程是相当独特的。在这一过程中,南北政权政治相互妥协,共同坚持国家统一,亦未引发国际层面的大国对抗。其过渡之迅疾,无论在世界史还是在中国史上都是少见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民国政府坚持反帝反封建立场 B.辛亥革命重要的历史价值
C.政治变革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 D.民国政权获得了列强认可
16.民族企业广生行在1905年推出“双妹”雪花膏,并在包装上强调“妆品虽微,利权宜争”;1914年又打出“每日用国妆一分,便为国家存一分元气”的宣传语。广生行的上述行为旨在( )
A.依托清末新政法规主导轻工业发展
B.响应新文化运动重塑社会价值观
C.以实业救国理念唤醒民族经济意识
D.联合抵制洋货实现市场全面替代
17.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18.晚清留日学生创办了《四川》《江苏》《江西》《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等刊物。广东留日学生欧榘甲撰文称:“窥现今之大势,莫如各省先行自图自立……省省自立,然后公议建立中国全部总政府于各省政府之上。”晚清留日学生地方意识的觉醒( )
A.具有分离主义的色彩 B.推动了联省自治的变革
C.表明中央集权的衰落 D.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思想
19.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申明:“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 )
A.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被否定 D.睦邻友好政策得到重视
20.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 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规定,造户籍前,先要民户呈“手实”,自报本户家口年纪与应、已受田。然后由里正“收手实,造籍书”,里集于乡,乡呈县,县呈州,州呈尚书户部。
户主XXX,年XX,丁中课后内家口名、年,位明丁中、老少。(即丁男、中男、老少,每人各一行) 合受自若干亩。若干亩已受,若干亩未受。 每段地亩数、坐落、四至、注明是口分田还是永业田(每段地各一行)。 牒被责当户手实,具注如前,更无加减,若后虚妄,求受重罪,谨牒。 年 月 日 户主XXX牒
图1据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复原的唐前期均田户“手实”格式
户翟明明年三十五男安和年廿七妻阿马年甘男再成年八岁都受田肆拾亩半。请南沙阳开商支渠壹段两畦共陆亩,东至子渠,西至汜麴子并荒沙、南至汜麴子并雅定君、北至道。又地壹畦伍亩。东至道,西至翟和胜,南至翟和胜及再盈,北至瞿德盈。又地肆畦共捌亩。 太顺二年辛亥岁正月一日 百姓翟明明户
图2大顺二年(891 年)翟明明“手实”{据原件改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则“手实”内容的变化及其体现的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手实”的史料价值。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有时会出现奇特而有趣的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历史进程,可能会显示很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反的景观。十八世纪的中国如果和过去作纵向比较,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当我们把十八世纪的中国移到全世界的座标系上,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势和景观。十八世纪的中国所创造的辉煌就变得黯然失色,看上去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步履蹒跚,体态龙钟,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摘编自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
根据材料,围绕“十八世纪的中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B
6.D
7.A
8.C
9.B
10.D
11.D
12.A
13.B
14.B
15.B
16.C
17.D
18.D
19.A
20.C
21.(1)贡献:开创了以太学培养人才的治国模式;促进了官学的发展;设立五经博士,使得经学逐渐形成;尊崇儒学,使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发展:官学体系更加完备;学生来源阶层更加广泛;少数民族重视学校教育。原因:统治者 的重视;儒学的发展;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
22.(1)变化:家口必注明其丁中、老少到只记名年,不著丁中;田土必注明应受田数与已受田数,注明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到田籍部分只详尽标注土地的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社会变迁:土地制度方面,均田制瓦解;赋税方面,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言之成理即可)
(2)史料价值:属于原始文献史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对研究唐代土地、赋役制度和社会治理有重要价值。(言之成理即可)
23.论题:和西方相比,十八世纪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论述:十八世纪的中国虽然处于“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高峰。但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看,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落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经济上,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实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设立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度,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思想方面,中国实行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而西方的启蒙运动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对外交往方面:中国逐渐实行闭关锁国制度,严格限制官民与外国交往,而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等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进行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从世界发展发展趋势看,18世纪的中国已经黯然失色,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