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固镇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殷商的老家是在先商文化漳河型分布区,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之外。商朝的祖先首先征服了东夷,吸取了他们的某些艺术传统,又西指克夏,吸收了一部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夏文化。该学者旨在说明( )A.夏商是两个平行并列的政治集团 B.夏商文化既有连续性又各具特色C.商文化与夏文化不存在继承关系 D.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2.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3.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4.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内部忧患而忽视外部侵扰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6.下表是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这些移民措施旨在( )时间 移民措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50万人谪戍之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 “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A.增加财政收入 B.维护郡县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7.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豪强田庄:“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其主人有“富拟封君”的地位。这一局面( )A.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B.推动均田制走向瓦解C.增强了地方诸侯力量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8.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9.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北魏11.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能,而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者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B.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D.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1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14.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杭州这些菜品最有可能现出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靖康之变15.历史上,辽统治者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别负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事务。这种“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 )A.安抚笼络汉族地主阶级 B.避免契丹人与汉人发生矛盾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16.元朝疆域"北瑜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专设行省进行管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这表明( )A.行省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大权 B.旨在节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C.行省完全受制于中央,毫无自主权 D.元朝设立行省使其疆域辽阔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从西汉前期郡的数目看,全国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其中还有不少公主和列侯的封邑。汉初的行政区分布如下:中、西部少半地区是中央直辖郡,北、东、南大半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诸侯王封地。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国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摘编自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材料三 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小农背本(更换职业)豪强商贾崛起和土地兼并等;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实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 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9.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 民族关系的时期特征隋唐时期 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夏、金与两宋政权并立对峙,元朝统一。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明清时期 明清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上述材料中三个历史时期的其中之一,列举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立意正确,史论结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C B C D D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D D B17.(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利用宗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3)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定诸侯国叛乱;反击匈奴;加强社会救济力度。(答出四点即可)影响: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答出两点即可)18.(1)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19.示例: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实现民族大交融交往交流。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双方的和战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破坏;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双方的交往、交流、交融。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农耕文明和思想文化,但也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权建设、开发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发展民族文化、活跃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