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初中上学期校长工作整体规划 2025-2026 学年初中上学期,学校将以 “夯实成长基础,培育自主能力,构建和谐校园” 为核心目标,立足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从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环境优化三个维度推进工作,为学生的初中生涯筑牢根基,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 一、聚焦习惯养成,筑牢初中成长基石 初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本学期将通过系统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习习惯精细化培养 “学习习惯养成月” 活动:9 月集中开展学习习惯培养,聚焦 “课前预习 — 课堂专注 — 课后复习 — 作业规范” 四个环节。各学科教师制定具体指导标准,如预习时需列出 3 个疑问点,课堂笔记采用 “三色笔标注法”(黑色记重点、红色标疑问、蓝色写感悟),作业需注明完成时间与自我评价。 “学习方法导航” 计划:针对初一新生,开设 “如何记笔记”“错题本使用技巧” 等专题讲座;为初二学生提供 “学科知识梳理方法” 指导,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为初三学生开展 “高效复习策略” 培训,提升备考效率。每月评选 “学习习惯标兵”,在校园广播分享经验。 “家校共督” 习惯跟踪:设计《学生习惯养成跟踪表》,涵盖每日阅读时间、作业专注度等指标,由学生自评、家长签字、教师每周批阅。针对习惯薄弱的学生,班主任联合家长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如为拖延作业的学生设置 “番茄钟计时法” 家庭练习。 (二)行为规范常态化落实 “校园文明公约” 践行:结合初中生特点,修订《校园文明公约》,细化课堂礼仪(如举手发言姿势、小组讨论音量)、课间行为(如走廊行走靠右、不追逐打闹)、仪表规范(如校服整洁、发型合规)等要求。通过主题班会解读公约,让学生知晓 “做什么、怎么做”。 “行为规范监督岗” 设立:由初二、初三学生组成监督岗,每天在教学楼、操场等区域巡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轻声提醒并记录。每周汇总数据,对表现突出的班级授予 “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问题集中的班级进行针对性教育。 “习惯养成之星” 评选:每月从 “课堂表现”“课间秩序”“环境卫生” 等维度评选 100 名 “习惯养成之星”,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其照片与事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正向激励中规范行为。二、培育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实践活动与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探究合作与责任担当能力,助力其成为 “自己的主人”。(一)自我管理能力阶梯式提升 “班级自主管理” 试点:在初一各班级推行 “岗位认领制”,设置 “晨读管理员”“卫生监督员” 等 12 类岗位,学生自愿申报并撰写履职计划,每周班会进行 “岗位述职”,由同学评议。学期末评选 “优秀自主管理者”,经验在全校推广。 “时间管理小达人” 活动:指导学生制定《每周时间计划表》,合理分配学习、运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 “我的一天” 分享会,学生通过 vlog 展示时间管理成果,如如何平衡社团活动与作业完成,培养规划能力。 “自主选课” 体验: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 “陶艺制作”“趣味编程”“校园小记者” 等 15 门兴趣课程,学生自主选课并需坚持完成整学期学习,中途退出需提交书面说明,培养契约精神与自主选择能力。 (二)探究合作能力情境化培养 “生活中的小探究” 项目:各年级结合学科知识设计探究主题,初一探究 “校园植物的生长规律”,初二研究 “家庭垃圾分类的优化方案”,初三调查 “社区便民设施的使用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 “提出问题 — 设计方案 — 实地调研 — 得出结论” 的完整过程,11 月举办探究成果展。 “跨班级合作挑战”:组织 “校园文化墙绘制”“爱心义卖策划” 等跨班级活动,要求不同班级学生分工合作,如宣传组负责海报设计、后勤组保障物资、销售组负责义卖。活动后开展 “合作反思会”,引导学生总结团队协作的经验与不足。 “问题解决工作坊”:针对学生提出的 “食堂排队时间长”“课间活动场地不足” 等校园问题,每月组织一次工作坊,邀请后勤、德育部门人员参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并推动实施,如优化食堂打饭窗口设置、制定课间场地轮换表。 (三)责任担当意识生活化渗透 “校园微责任” 行动:开展 “认领一棵绿植”“守护一片宣传栏” 活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负责养护与维护,定期记录成长日志。设立 “责任监督台”,公示各区域维护情况,培养爱护校园的责任感。 “社区志愿服务日”:每月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 “老人陪伴”“环境清扫”“旧物置换” 等志愿服务,每次服务后提交 “爱心日记”,记录感受与收获。初二学生需完成不少于 8 小时的志愿服务,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依据。 “家庭责任体验周”:12 月开展 “我当家庭小管家” 活动,学生负责一周的家庭采购、家务分配等事务,家长协助记录体验过程。返校后举办分享会,让学生体会父母辛劳,增强家庭责任感。 三、构建和谐校园生态,营造温暖成长环境 从物理环境、师生关系、家校协同三个层面入手,打造安全、包容、互助的校园生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一)校园环境童趣化改造 “成长空间” 优化:将教学楼一层走廊改造为 “互动学习角”,设置卡通造型书架、彩色坐垫与可擦写墙板,方便学生课间交流;在操场周边增设 “游戏驿站”,提供跳棋、毽子等器材,丰富课间活动形式。 “安全校园” 筑牢防线:升级校园监控系统,在楼梯转角、卫生间附近增设紧急呼叫按钮;每两周开展一次安全演练(如消防疏散、防踩踏),采用 “情景模拟 + 知识问答” 形式,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食堂实行 “明厨亮灶”,每周五邀请学生代表检查食材采购与加工流程。 “文化氛围” 浸润:在校园设立 “笑脸墙”,展示学生活动中的开心瞬间;教学楼悬挂 “名人成长故事” 展板,如科学家少年时的探索经历、文学家初中时的阅读习惯,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 (二)师生关系温情化构建 “师生面对面” 活动:每月第三周周三下午设为 “校长约吧”,学生可通过班级报名与校长共进下午茶,聊学习困惑、提校园建议;班主任每周利用课后时间开展 “小组茶话会”,每组 5-6 名学生,轻松交流生活与学习趣事,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导师制” 全覆盖: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非班主任),导师每周与学生进行一次 “10 分钟谈心”,关注其情绪变化与成长烦恼。建立 “导师手记”,记录学生成长点滴,学期末形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反馈给家长。 “师生共成长” 项目: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兴趣活动,如与学生一起学跳校园舞、参与陶艺制作;邀请学生观摩教师的 “技能展示课”,如教师的书法创作、科学小实验,在互动中打破 “师道尊严” 的距离感。 (三)家校协同常态化推进 “家长入学指南” 发放:为初一新生家长发放《初中家校共育手册》,包含初中与小学的差异、青春期心理特点、有效沟通技巧等内容,帮助家长适应角色转变。开学第一周召开初一家长会,解读手册核心内容。 “家校开放日” 活动:每月第二周周四为开放日,家长可走进课堂听课、参与班级活动、与教师单独交流。设立 “家长意见箱”,收集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一周内给予书面回复。 “亲子成长营” 举办:每学期开展 2 次亲子活动,如 “家庭趣味运动会”“亲子读书会”“共同设计环保手工作品” 等,通过合作任务增进亲子沟通。邀请教育专家开展 “青春期亲子沟通” 讲座,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 “初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负责人为成员,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分解任务、协调资源,确保各项工作落地。各年级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每月汇报进展。 资源保障:设立 “习惯养成专项基金”,用于购买相关书籍、奖励品及活动开展;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2 名,每周开设心理健康课,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设立 “教师关怀角”,提供减压工具与书籍。 评价保障:建立 “多元评价体系”,从习惯养成、自主能力、参与度等维度评估学生发展,每月发布 “班级成长指数”;对教师的育人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将习惯培养、家校沟通等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 反馈调整:通过学生问卷、家长座谈、教师研讨等方式,每月收集工作反馈,对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及时调整。如发现 “自主选课” 参与度低,可增加 “动漫设计”“篮球进阶” 等更贴合学生兴趣的课程。 本学期,学校将以耐心与智慧陪伴每一位初中生成长,在习惯养成中夯实基础,在自主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和谐氛围中感受温暖,让初中校园真正成为 “成长的摇篮、梦想的起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