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道德与法治1.1认识社会生活(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道德与法治1.1认识社会生活(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
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和基层,推动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群众,促进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
思考:你暑假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呢?你有什么感受?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1 认识社会生活
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增强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
道德修养: 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 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
健全人格: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 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要求:阅读教材P2-5,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感受社会生活?
01
社会生活的特点?
02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哪些活动?
03
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要求?
04
学习内容
总议题:解码丰富的社会生活
议题一:社会生活的---“新视角”
议题二:参与社会生活的---“新魅力”
议题一:社会生活的---“新视角”
作为社会成员的你,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发生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你从中收获到了什么?
假期就是充实的日子
看电影
去劳动
参观博物馆
做志愿者
你对社会生活还有哪些了解?
走进农村,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
来到工厂,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
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
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
笔记区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感受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表现)P3
①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
②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③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
④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
⑤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议题二:参与社会生活的---“新魅力”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社会?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从事什么活动呢?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从事什么活动呢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需求
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笔记区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哪些活动P3
①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需求;
②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③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活动既有不同的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生活有何特点?
环卫工
医生
消防员
教师
快递员
警察
厨师
农民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表现:①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③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生活有何特点?
在通信方式上,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从纸质信件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们的信息传递越来越高效。
在交通工具上,从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你还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表现: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生活有何特点?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镇、村庄,都在规划建设有品质、有温度、配套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生活中,舒适方便、老幼皆宜的公园以及公共健身设施等随处可见,每个公共空间都反映出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原因: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笔记区
3.社会生活的特点 P4-5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表现:①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③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表现: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3)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原因: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小明暑假在长城游玩的时候,发现有人随地扔垃圾,“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乱扔,环境还是会变差,这样做有意义吗?”
1、你如何解答小明的困惑?
2、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环境的影响是 “微不足道” 的吗?
个人行为看似微小,却可能成为社会变化的‘起点’。当个体文明行为汇聚成‘社会公约数’,就能推动规则完善与文明进步;反之,个体失序可能引发‘破窗效应’,侵蚀公共利益。社会发展离不开每个‘小我’的主动参与。
笔记区
4.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要求 P5
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课堂小结
认识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的表现?
2.社会生活的特点?
A.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B.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
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青少年有何要求?
课堂练习
1.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如此多彩。下列属于社会生活中美好场景的有( )
①秋天到了,农民在田间忙着收割庄稼
②工人师傅们在车间忙碌地工作着
③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上课
④在学校附近,有些商店在销售“三无”产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课堂练习
2.给下面的图片概括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在社会交往中成长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在奉献中亲近社会 D.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B
课堂练习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严禁考试作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等。每位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
A.人们都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B.良好的秩序会限制人们的自由
C.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
D.我国的法律不够完备
C《1.1认识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变化性和公共性。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阶段,但对社会生活的系统性认识较为薄弱。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需要教师引导其从现象中提炼本质,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意义。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增强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 道德修养: 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 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 健全人格: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 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生活的表现及特点。 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帮助学生树立“小我”与“大我”结合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情境体验法 小组讨论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课件中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图片,提问:“同学们暑假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社会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
分享个人经历或见闻,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出“社会生活”主题。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社会生活的表现 教师提问:
"暑假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印象深刻的社会活动?从中收获了什么?" 学生分享:
"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学会了环保知识" "去农村探亲,看到农民伯伯辛勤劳作" 教师总结:
展示课件内容,归纳五种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 农村劳动观察 工厂生产参观 商场购物体验 博物馆参观学习 升旗仪式参与 第二环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哪些活动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从事什么活动呢? 学生回答: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 第三环节:社会生活的特点 特点一:丰富多彩 教师引导:
"观察课件中不同场景,思考: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分析:
"有各种职业分工" "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 教师总结:
用思维导图呈现三大表现: 物质精神产品多样 职业分工各司其职 社会关系复杂多元 特点二:变化发展 情境对比:
展示"通信方式演变"组图,提问:
"从烽火狼烟到智能手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预设观点) "科技改变生活" "社会在不断进步" 教师深化:
分析变化原因: 生产工具革新 科技进步 观念更新 特点三:公共性 案例研讨:
展示"公共空间建设"案例,提问:
"为什么要共同维护公共空间?" 理论提升:
讲解"公共性"三要素: 利益共享 秩序共护 发展共推 第三环节:个人与社会关系 困境讨论:
呈现"长城捡垃圾"案例,提问:
"个人行为真的微不足道吗?" 概念解析:
通过"破窗效应"说明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价值引导:
"作为青少年,我们该如何参与社会生活?"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回顾: 社会生活三大表现 三大特点 青少年责任
板书设计: 1.1 认识社会生活 一、感受方式 农村→工厂→商场→博物馆→升旗 二、三大特点 1. 丰富多彩 2. 变化发展 3. 公共属性 三、青少年责任 融入社会 共创共享
作业设计: 观察日志: 记录一周内观察到的3个社会生活场景,分析其特点。 实践任务: 参与一次社区公共服务,撰写心得体会。 拓展思考: 收集一个体现"破窗效应"的生活实例
教学反思: 案例讨论的深度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对公共性概念的理解程度到位 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动的组织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