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元朝科举制度自1315年首次开科,至1368年废止,共录取进士约1200人,年均不2026届云南三校高芳备芳实用性联考卷(二)足25人。且科举考试实行“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卷录取的政策,前历史者考题难度更低、录取比例更高。此举旨在A.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注意事项:B.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汉化进程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C.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特权题卡上填写清楚。D.弥补元代官僚数量严重不足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6.下表是明朝太仓银库入出数据统计,嘉靖以后,明朝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态,而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有了改变,出与入的数字于此年衡,1577年太仓银库出现入大于出的情况,这一变化源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年代太仓银库岁入银(两)太仓银库岁出银(两)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125,3554,122,7271.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距今大约4500年)考古发现:29座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48嘉靖三十年(1551年)2,000,000(+)5,950,000个含碳化稻谷的窖穴、34座含无头葬的晚期墓葬。据此可推知,该遗址先民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2,000,000(+)3,020,000A.处于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阶段B.已形成阶级分化的奴隶制国家隆庆五年(1571年)3,100,000(+)3,200,000(+)C.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直接交流D.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计模式2.《史记》称董仲舒“明于《春秋》”且“为群儒首”;《汉书》详列其著作百余篇,万历五年(1577年)4,359,400(+)3,494,200(+)赞其“推明孔氏”;而东汉王充《论衡》则批评其学说“颇类巫祝”。这种差异最能A.朝贡贸易具有活力说明B.欧洲新航路的开辟A.汉代儒学内部存在理论分歧B.历史评价受作者立场与时代影响C.私人贸易应运而生C.董仲舒思想具有多重矛盾性D.官方正史的可信度高于私家著述D.政府政策作出调整3.赵翼在《廿二史割记·财婚》中指出:“魏、齐之时,婚嫁多以钱币相尚,盖其始高7.1866年底,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正途仕人(秀才、举人、进士、门与卑族为婚,利其所有财贿纷遗,其后遂成风俗,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翰林)。这一建议引起了倭仁为代表的士大夫攻击痛诋,他们认为:“朝廷命官必用科少,括不怪也。”这反映出当时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A.士庶不婚传统受到冲击B.门第婚姻开始出现松动枪之理乎?”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有意人馆学习的科甲人员也退缩回去了。这C.士族势力的腐朽与衰亡D.选官制度助推庶族崛起反映了当时4.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同时规A.奕 早期现代化尝试以失败告终定商贾按资产三十税一。这一政策最能说明B.士大夫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A.唐朝后期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压制B.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资产为主C.清末新政还未取得较明显的成效C.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D.传统观念在知识界依然根深蒂固历史·第1页(共8页)历史·第2页(共8页)■■■■■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245678答案BABD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cADBD【解析】1.房址、窖穴、碳化稻谷等遗迹表明定居农耕生活,A项正确:无头葬反映氏族社会特征,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排除B项:遗址具滇西地域特色(如无头葬),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不能印证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直接交流,排除C项:稻作遗存直接印证农业经济,排除D项。2.《史记》《汉书》作为官方正史,强调董仲舒的经学贡献,符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王充《论衡》成书于东汉谶纬盛行时期,其朴素唯物主义立场导致对“天人感应”的批判。此选项指向史料差异反映作者立场与时代背景的制约,B项正确:虽汉代儒学确有今古文之争,但材料差异主要体现史家评价而非学派争议,未直接反映董仲舒学说内部的矛盾性,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外部评价差异,而非董仲舒学说本身的自相矛盾,属偷换概念,排除C项;该结论过于绝对,且题目未提供比对其他史料的依据,排除D项。3.赵翼指出,魏齐时期婚嫁“多以钱币相尚”,始于高门(士族)为谋财而与卑族(庶族)通婚,最终演变为普遍风俗,这一现象直接颠覆了魏晋门阀制度下“士庶不婚”的严格传统一一原本士族自矜门第,不屑与寒门通婚,但为获取财贿,主动打破阶级壁垒。士庶不婚传统受冲击的体现:高门士族为贪图卑族的“财贿纷遗”,接受联姻,导致身份壁垒松动(如北朝崔、卢等大族与寒门通婚)财婚成为攀附门第的手段,寒门通过重金贿婚提升社会地位,使“贵贱不分,巨细同贯”,冲击了礼法秩序,A项正确:门第婚烟开始出现松动:虽相关,但赵翼强调的核心是“士庶通婚”这一具体行为对等级制度的破坏,而非笼统的门第松动,且“开始”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财婚反映士族贪财堕落,但未直接体现其政治衰亡(如士族仍垄断选官,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政治力量),而是道德腐化对婚姻传统的影响,排除C项;选官制度助推庶族崛起:与题干无关,选官(如九品中正制)历史评分细则·第1页(共5页)■■口■ ■ ■在魏晋仍维护士族特权,庶族崛起依赖经济而非制度,赵翼未提及选官作用,排除D项。4.本题聚焦两税法改革的本质特征一一从租庸调制的“以丁计税”转变为“以资产计税”,体现赋税制度的人性化进步。“以贫宫为差”直接体现征税依据从人丁到资产的变革,符合两税法核心特征,B项正确:商贾税率降低确实反映商业地位提升,但题干主旨是征税标准变化,商业政策仅为次要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台是征税标准,非征税目的,排除C项:两税法强化中央财权,但题干政策内容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5.题干明确指向元朝中后期(1315~1368年),此为元仁宗推行的科举制度实施时期,距元朝建立(1271年)已逾40年。元朝实行科举时间较晚,且中断77年。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科举分卷录取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因为在游牧经济主导下,蒙古贵族视科举为威胁,通过限制汉人录取巩固统治基础。年均录取25人远低于宋朝,本质是压制汉人上升渠道非选拔人才。分卷制使蒙古、色目人以更低标准入仕,旨在确保其政治优势,维护蒙古贵族统治核心利益,契合元朝“以北制南”的国策,C项正确:分卷制造成录取不公,激化民族矛盾(如南人进士占比不足15%),实际阻碍民族融合,排除A项:元朝总体汉化程度有限(如宫廷保持蒙古旧俗),科举仅为点缀,且分卷制反强化民族隔阂,排除B项;元代官僚主要来自世袭、荐举,科举占比微乎其做,无关数量补充,排除D项。6.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开放月港,允许民间私人出海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此举直接打通了中国商品(丝、瓷、茶)出口通道,吸引西班牙、葡萄牙商人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美洲白银大规模输入中国,这一变化与隆庆开关后白银持续流入的时间线完全吻合,D项正确:嘉靖后期朝贡贸易己萎缩,且朝贡以“厚往薄来”为原则,消耗国库而非增收,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是白银流入的前提条件,但非直接原因,明朝财政好转需通过本土政策调整(开海)才能利用此机遇,排除B项:私人贸易是政策调整(开海)的结果,而非根源,选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7.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66年(中国)。据材料“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可知,传统士大夫对洋务运动的批评反映了他们对西方技术的排斥和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说明传统观念在知识界依然根深蒂固,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举人批评的是洋务运动的效果和影响,而非直接证明奕 早期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排除A项:材料中士大夫的言论体现的是对儒家传统的维护,而非缺乏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所给时间为1866年,此时清末新政还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8.孔教会确曾支持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如推动“立孔教为国教”入宪),但灵学会从未参与复辟活动,其本质是宣扬鬼神迷信的民间组织。“共同原因”不成立,排除A:孔教会以制度化儒家思想对抗新文化,反对民主平等观念(如三纲五常),阻碍思想解放。灵学会以历史评分细则·第2页(共5页)2026 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双向细目表题号 分值 内容 难易度1 3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2 3 汉代文化 易3 3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中4 3 唐代税制 易5 3 元代科举 中6 3 明代外交 难7 3 洋务运动 易8 3 抗争探索 中9 3 乡土历史 易10 3 新中国初期探索 易11 3 当代文化 中12 3 古代帝国 中13 3 中古时期经济 易14 3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易15 3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中16 3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中17 14 古代中西方医疗体系 易18 14 抗战中的云南 易19 12 二战后政治经济 中20 12 党史 中命题 达成目标 优秀率 平均分思想20±5% 70±5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双向细目表.docx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答案.pdf 2026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