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贵百河”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崇左市境内,此猴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且有一套适于消化叶片的好肠胃,树叶经过微生物分解后营养物质更容易被肠道吸收;遇到危险时猴群的首领通过不同的吼叫声通知自己的群成员迅速逃离。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头叶猴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白头叶猴发出不同的吼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白头叶猴与其胃内的微生物属于寄生关系D.保护白头叶猴最有效的措施是实施就地保护2.荔枝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条(2n=30),如图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荔枝芽尖或者根尖的部分细胞培养成的一株新荔枝植株,关于该培养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B.植物组织培养时,可用50%的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C.经如图所示过程培养形成的植株是纯合的二倍体植株D.②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植物激素以利于脱分化3.广西的酸笋、豆豉、腐乳都具有独特的风味。酸笋制作技艺依托螺蛳粉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体现。扬美豆豉和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酸笋浸泡时间的延长,泡菜坛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后下降B.腐乳的发酵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菌种是乳酸菌C.制作酸笋时,密封有利于主要菌种快速生长,发酵中期可形成无氧状态D.在配制豆豉的卤汤时加入白酒和盐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4.在某基因测序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在对一份古老生物样本的DNA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其碱基配对方式、空间结构及复制过程均呈现典型特征。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碱基对的随机排列都能构成基因B.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上连接着脱氧核糖和碱基C.每条单链一端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这一端称作3’端D.DNA聚合酶修复损伤的DNA时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5.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化学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靶基因的表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酶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核酶能够为靶位点RNA链中化学键的断裂提供能量C.核酶通过特异性识别并催化靶RNA的磷酸二酯键水解,实现RNA的分子剪切D.核酶可用于治疗由DNA病毒引起的肝炎6.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赤霉素(GA )分别对某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待种子萌发后对苗长和根长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种子,根部几乎不合成B.应以蒸馏水浸种处理作为对照组,以3个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C.在本实验中赤霉素(GA )对幼苗苗长和根长的促进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D.实验结果表明NAA对根长的调控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7.餐后血糖升高时,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维持血糖稳定。有一种辅助调节血糖的饮品,其成分能直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而非影响胰岛素分泌。下列关于该饮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降低血糖浓度B.饮用后可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暂时下降C.若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该饮品无法辅助调节血糖D.若细胞缺乏葡萄糖转运蛋白,饮用后葡萄糖也难以进入细胞8.广西柳州的柳江流域中,有一种淡水螺,其外壳厚度因栖息地水流速度不同而有差异——急流处螺壳较厚,缓流处螺壳较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急流中捕食者更易击碎薄壳螺,导致厚壳螺存活率更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螺壳厚度的差异体现了生物性状的多样性B.急流环境对螺壳厚度的选择是定向的C.长期生活在急流中的螺群,厚壳基因频率会上升D.缓流处的薄壳螺迁移到急流处,后代因环境压力会直接进化出厚壳9.《哪吒2》中的土拨鼠以川西高原的旱獭为原型,饺子导演将土拨鼠的形象融入传统神话故事,既是一种文化创新,也让更多观众了解到川西高原的特色生态。土拨鼠是一种啃食植物的穴居动物,在觅食或掘洞刨土过程中能混合粪尿和生物碎屑,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流入到土拨鼠C.土拨鼠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过程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将土拨鼠的形象融入传统神话故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0.藏猕猴(猕猴西藏亚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植食性动物,主要分布于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研究人员在西藏林芝市色季拉山,运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掌握了藏猕猴冬季生存环境的选择规律,有助于了解其在恶劣环境下对各生境要素的权衡,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依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技术可减少对藏猕猴产生的惊扰和伤害B.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照片和视频可了解该区域内藏猕猴的种群数量C.传染病、气候、自然灾害均是影响藏猕猴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除该技术外,还可分析动物的粪便、识别动物声音等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11.三体果蝇是果蝇(染色体数目2n=8)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变异,指某一同源染色体增加1条变为3条。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3条染色体中有2条随机组合移向细胞一极,另1条移向细胞另一极。现有Ⅲ号染色体的三体野生型和某隐性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三体(Ⅲ)野生型1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有9条染色体B.三体(Ⅲ)野生型2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可能有8条或10条染色体C.若F2的果蝇中野生型:隐性突变型=1:1,则能够确定该隐性突变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D.若F2的果蝇中野生型:隐性突变型=5:1,则能够确定该隐性突变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12.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会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影响小鼠的性状表现B.在形成卵母细胞时,A基因不能表达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C.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母本D.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与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杂交,后代正常鼠比例为3/413.菊花在遭受低温时,通过调节细胞膜和类囊体膜上两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来适应低温,图1 和图2 表示在不同温度下菊花叶片细胞膜、类囊体膜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图 3表示低温处理下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低温影响下,细胞膜上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更容易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B.低温诱导菊花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表达,从而保持类囊体膜流动性C.图1与图2 比较,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对类囊体膜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调控比细胞膜更显著D.类囊体膜饱和脂肪酸在脂肪酸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细胞膜14.科研人员在适宜条件下研究了接种密度对某蚜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密度为800个·L-1时,某蚜虫种群在前4天内呈“J”型增长B.接种密度为200个·L-1时,某蚜虫种群的K值约为1000个·L-1C.接种量高,某蚜虫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所需时间较长,达到高峰时数量较多D.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对某蚜虫的需要日期和需要量来决定接种数量的多少15.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适当减少细胞外溶液的K 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 通道介导的Na 内流,出现0期C.在2期中,Ca 内流和K 外流相当,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D.在4期中,Ca 、Na 及K 进出细胞需要相同的转运蛋白16.蚕豆病是由于患者红细胞内缺乏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溶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基因GA、GB能控制G6PD的合成,基因g不能控制合成G6PD。人群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女性携带者也有10%的发病风险。如图表示某家族蚕豆病遗传系谱图以及该家族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的电泳图谱,并发现Ⅱ-7的GB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蚕豆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该家族患病成员的基因型共有3种C.Ⅱ-5、Ⅱ-6、Ⅱ-10相关基因电泳图谱相同D.Ⅱ-7和Ⅱ-8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2二、实验题17.小麦的叶色(紫色、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a、D/d)控制,叶片为紫色的小麦抗冻性较强;其籽粒颜色(白色、黄色和红色)也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小麦叶色和粒色的遗传规律,有人用纯合的小麦植株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实验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实验1 叶色:紫叶×绿叶 紫叶 紫叶:绿叶=9:7实验2 粒色:白粒×红粒 白粒 白粒:黄粒:红粒=9:3:4(1)实验1中,F2的绿叶小麦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实验2中,控制小麦粒色的两对基因 (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研究发现,基因D/d控制小麦叶色的同时,也控制小麦的粒色。已知基因型为BBdd的小麦籽粒为红色,则紫叶小麦籽粒的颜色为 ;基因型为bbDd的小麦与基因型为 的小麦杂交,子代籽粒的颜色最多。(3)为探究A/a和B/b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DD的小麦植株M与纯合的绿叶黄粒小麦杂交,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理论上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4)研究证实A/a和B/b均位于小麦的4号染色体上,继续开展如下实验,请预测结果。①若用红色和黄色荧光分子分别标记植株M细胞中的A、B基因,则在一个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最多能观察到 个荧光标记。②若植株M自交,理论上子代中紫叶白粒植株所占比例为 。三、解答题18.mRNA-X是一款新型肿瘤治疗性疫苗,可编码肿瘤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杀死肿瘤细胞(部分过程如图所示)。该疫苗是由脂质材料包裹特定序列的mRNA所构成。回答下列问题:(1)接种mRNA-X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细胞丁等。图中细胞丁的名称是 ,其作用是 。(2)细胞乙增殖分化为细胞丙和丁,主要得益于两种信号刺激,分别是: 、 。(3)据图分析,“溶酶体逃逸”的意义是 。(4)人体细胞中普遍存在 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往往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老年人患肿瘤的概率比青年人更高,这与老年人免疫系统的 功能低下有关。(5)相对于放射治疗,利用mRNA疫苗治疗癌症的优点是 (回答一点即可)。19. Rubisco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将Rubisco基因转入某作物的野生型(WT)获得该酶含量增加的转基因品系(S),并做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改良提高了该作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和产量潜力。回答下列问题。注:光照强度在曲线②和③中为n,在曲线①中为n×120%(1)Rubisco在催化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时是在叶绿体的 中进行的,在卡尔文循环中C3被还原生成C3的过程,提供能量的物质有 。(2)据图分析,当胞间CO2浓度高于B点时,曲线②与③重合是由于 不足。A点之前曲线①(S+补光)和②(S)的光合速率重合,说明此时限制光合速率最主要的因素是 。胞间CO 浓度为300μmol mol 时,曲线①比②的光合速率高的具体原因是 。(3)科研人员对野生型玉米(WT)和一种叶色突变体玉米(mu)进行了相关研究,检测了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等指标,如表所示。 检测指标玉米类型 叶绿素a含量(mg/ cm) 叶绿素b含量(mg/cm ) 气孔导度(mol/m \cdots) 胞间CO 浓度(umol/ mol)野生型(WT) 4.5 1.3 0.21 81叶色突变体(mu) 0.2 0.03 0.045 152①与WT相比,mu光合速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填“气孔因素”或“非气孔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mu呼吸代谢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分析mu胞间CO2升高的原因是 。②已知丙二醛含量与植物衰老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分析突变体叶色变化的原因,研究人员还分别测定了WT和mu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结果发现两者含量差异不大,该事实表明 。20.荔枝是广西灵山县的特色农产品,灵山荔枝因品质优良享誉区内外,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A 523 103278 36.67 14.1B 568 104118 40.86 20.4回答下列问题:(1)荔枝园A、B中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存在差异,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可能影响个体数量的直接因素有 。(2)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性,采用 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3)对比两园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荔枝园 (填“A”或“B”)更高,从群落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林下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更多 ,有利于其生存。(4)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5)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说明荔枝园B林下植被丰富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21.研究发现基因L能够通过脱落酸信号途径调控大豆的逆境响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编辑基因L,可培育耐盐碱大豆品系。在载体上的限制酶Bsal切点处插入大豆基因L的向导DNA序列,将载体导入大豆细胞后,其转录产物可引导核酸酶特异性结合基因组上的目标序列并发挥作用。载体信息、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及相关结果等如图所示。(1)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模板DNA、引物、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其中模板与引物在PCR的 阶段开始结合。所用的引物越 (填“长”或“短”),引物特异性越低。(2)限制酶在切开DNA双链时,形成的单链突出末端为 ,若用Bsa I酶切大豆基因组DNA,理论上可产生上述末端最多有 种。载体信息如图甲所示,经Bsa I酶切后,载体上保留的末端序列应为5 ' - - 3 '和5 ' - - 3 '。(3)常利用 (填方法)将重组载体导入大豆细胞,使用抗生素 筛选到具有该抗生素抗性的植株①~④。为了鉴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以上述抗性植株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信息及可选用的酶切位点如图乙所示,PCR产物完全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丙所示。据图可判断选用的限制酶是 ,其中纯合的突变植株是 (填序号)。参考答案1.C2.D3.B4.D5.B6.B7.C8.D9.B10.C11.C12.C13.A14.D15.C16.C17.(1) 3/7 遵循(2) 白色、黄色 Bbdd(或BbDd)(3)紫叶白粒:紫叶黄粒:绿叶白粒:绿叶黄粒=1:1:1:1(4) 4/四 3/4或1/218.(1) 记忆B细胞 当相同肿瘤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2) 抗原直接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3)避免mRNA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使其能正常翻译出肿瘤抗原(4)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免疫监视(5)副作用小,能特异性攻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19.(1) 基质 ATP和NADPH(2) 光照强度 CO2浓度 曲线①光照强度高,提高了光反应速率,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使暗反应速率加快,光合速率加快(3) 非气孔因素 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合速率下降,CO2的利用减少 突变体叶色变化与丙二醛无关(或叶绿素含量变化并不是由叶片提前衰老引起的)20.(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黑光灯诱捕法(3) B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4) 少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5)林下植被丰富使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1.(1) 4种脱氧核苷酸 复性 短(2) 黏性末端 256(44) GTTT CAAT(3) 农杆菌转化法 卡那霉素 Sac I 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