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厦门双十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暑假阶段性训练历 史 试 题注意:练习由选择题(满分48 分)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组成,考试时间75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陶寺遗址早期墓地中,彩绘蟠龙纹陶盘只见于几座大型墓葬,且每座墓仅有一件。稍 大的中型墓虽有绘朱彩的陶盘,但其上绝无蟠龙图像。作为古代王室、诸侯专用的鼋鼓、特 磬也只见于陶寺早期的几座大型墓葬。这说明当时A. 多种文化交相辉映 B. 宗教观念趋于淡薄C. 礼乐制度雏形出现 D.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2. 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 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 时期A. 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 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C. 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 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3. 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 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 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C. 促进国家形态转变 D. 奠定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4. 东周列国都城均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列国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国君处理政 务的政殿位于整个都城的制高点。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宗庙等祭祀性、礼制性 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宫城之外。东周列国都城布局反映出A. 贵族退出政治生活 B. 等级分封制度得到巩固C. 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D. 城市营建沿袭西周定制5.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在齐鲁故地泰山刻石“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施于后嗣” 。而在越国故地会稽刻石上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 廉清”等句。秦始皇之举A. 企图控制思想舆论 B. 意在巩固统一成果C. 践行以礼乐治天下 D. 体现法家政治思想6.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谷 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 。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A. 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 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C. 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 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7. 秦朝至汉初,县尉之下普遍设置士吏、发弩(弩兵之长)、骘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及亭 校长,共同构成县内武吏系统。汉武帝之后,已很少见到士吏、发弩、骘长的身影,亭校长 也降为了佐史,辅助处理文书。这一变动反映出西汉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基层组织逐渐完备C. 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 社会局势趋于稳定8.两汉王朝虽多次颁发“限田令” ,甚至把“授田制”的对象由军功贵族调整为底层无地农民, 但民生实况却持续恶化,终致汉王朝覆灭。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偏差 B. 豪强兼并土地难以遏制C. 国家授田标准脱离实际 D. 地方权力过大缺乏监督9. 曹魏建国后,设置了一些有特色的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屯田制和士家制。屯田制 是由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 以军队的组织方式招揽民众进行耕作。士家制的特点是世袭兵, 父辈子辈世代为兵,并且另有户籍,不入州郡的户版。这些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A. 推动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B. 与豪强士族争夺对人口的控制C. 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 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10.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朝建立前后地方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如表:这些调整旨在A. 适应统一需要 B. 保障赋税收入 C. 扩大统治基础 D. 加强中央集权11.851 年,唐宣宗颁下敕令“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次年,他想免 除舅舅郑光的赋税,中书门下以“据地出税,天下皆同”为由强烈反对。这佐证了两税法A.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B. “秋、夏两征之”C.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 “量出以制入”12. 马监是北宋官方设立的马匹养殖与管理机构。如图主要反映出北宋A. 崇文抑武的政策 B. 冗官冗兵的现象C. 区域经济的差异 D. 守内虚外的局势13. 王安石变法期间,《周礼》因其描述了诸多理想制度以及政府职能而被置于崇高地位, 《春秋》则因其更强调道德原则的评判而一度被移出科举考试。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A. 将儒家义理作为指导思想 B. 借助科举考试推广礼教C. 重视制度构建而忽视道德 D. 视制度变革为主要任务14.“官本船”制度是元朝海外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早期由政府贷款给海商进行海外贸易, 后由政府直接经营。元朝政府还不时颁布禁令,禁止私商出海。这表明元朝时A. 政府力图垄断海外贸易的利润 B. 已经初步出现闭关自守的倾向C. 经济重心的变化影响外贸通路 D. 对外贸易受到朝贡外交的影响15. 1547 年,嘉靖皇帝在殿试策问中提到:“夫自尧、舜、禹、文(王)之后,孔、孟以来, 上下千数百年间,道统之传,归诸臣下,又尽出宋儒一时之论,朕所深疑也。”他提出这一 见解是基于A. 纲常伦理思想日趋衰微 B. 忠君守礼观念的动摇C. 重塑道统复兴儒学之需 D. 儒学对君权有所制约16.清代康乾时期,为加强疆域管理,朝廷组织西方传教士与钦天监官员,运用天文测量技 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测绘。康熙时期创制“晷度”体系,通过测定各地经纬度、昼夜长短及时差,绘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又将“晷度”标准编入《大清一统志》,形成“以 天文定地理”的疆域表述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旨在A. 构建统一国家的空间秩序 B. 编制历法以满足农业需要C. 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精准化 D. 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 薯 ”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观点一:“ 东南沿海说 ”史料 1 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 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 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 1903 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 年到过台湾的 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 3 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 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 ”史料4 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 “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 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修改措施。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材料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下图是古代中国六大古都的分布。——整理自刘军等《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 ·水与流域文化》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迁的因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材料一 元朝辖地辽阔、民族众多,蹴鞠、捶丸、打秋千等活动在各地流行。上都(今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及周边地区尤为盛行摔跤、骑射、玩石阿等蒙古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元 代设“ 勇校署 ”,网罗各地力士研习摔跤,糅合宋代相扑和蒙古摔跤技法。朝廷禁止汉人持 弓箭、习角抵、竞渡(龙舟),而投壶、弈棋等尚武性较弱的活动在汉地进一步发展。 围棋 作为汉族传统棋种在宫廷中风行, 围棋理论也获得很大发展。——摘编自那木吉拉《中国元代习俗史》等材料二 我国古时,列射、御于六艺,战国时角觚、蹴鞠之风盛,习于战斗,亦犹希腊 罗马时也。 自秦汉以降,专制愈烈,重文轻武,深入人心,国民习为文弱,至今以病夫名于 世界。则较欧洲中世之衰,殆有甚焉。今日学堂日兴,奈何肩教育之任者,犹沿社会之旧习, 而视体育为无足轻重之事,其亦不思之甚矣。——《论学堂轻视体育之非》(1909 年《教育杂志》第六期)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主导性的体育 口号有“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锻炼身体,建 设祖国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 世纪 80 年代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 团 结起来,振兴中华 ”;21世纪初为“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摘编自杨晓轼《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体育活动的特点。(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的主张并说明其历史背景。(10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体育活动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上发挥的主 要社会功能。(6 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前三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有以下最基本的历史经验:以自觉 的求变精神不断推动当时社会发展;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强烈自觉 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 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摘编自孙皓晖《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信出版社,2016 年版)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