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众所周知,分封制在西周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读下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2.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新唐书》记载:“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节。”材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C.赋税不能保证财政收入 D.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
4.唐宋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停留在“恩赐”的阶段;至元朝,土司的承袭须报朝廷批准,由吏部负责。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中书省提议:“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今或,阙员,宜从本俗,权职以行。”仁宗批准按此意见施行。元朝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
A.完整的继承了唐宋的羁縻制度 B.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的理念
C.进一步纳入国家制度管理体系 D.改变了该地区传统社会结构
5.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下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数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6.东汉末年,一些门阀世族左右了乡闾舆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时的选官
A.有助于抑制门阀世族势力扩张 B.放弃了注重才德的作法
C.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 D.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
7.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汇编的《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些术语的频繁出现( )
A.缓和了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 B.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C.适应了贵族寡头政治的需要 D.体现了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8.北宋吕大钧鉴于乡党邻里的辅车相依、利害与共,“爰为立约以期同归于善”,遂制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规约,每条之下又具文详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定了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游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日常活动的礼仪俗规。据此可知,该乡约( )
A.有助于加强基层教化 B.强化了政府的管控
C.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D.弥补了法律的短缺
9.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边倒’,争取恢复权益”“紧密联系中间地带至相对孤立状态”“打破封锁,广泛建交”“全面恢复,开辟‘奥运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外交”。这说明体育外交( )
A.践行了不结盟政策 B.充分体现务实性和灵活性
C.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落实了“求同存异”方针
10.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1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针对西南民族问题采取了“派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组织少数民族国庆参观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民族区域的基层自治 D.贯彻“三个离不开”的原则
1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进行法币改革。内容包括停止白银支付,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行使完粮纳税和日常交易功能,对私藏偷漏白银者以危害民国罪进行惩治等。这一举措旨在( )
A.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B.推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奠定全面抗战的坚实物质基础 D.为建立一党专政做准备
13.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14.古代某一赋税制度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乾隆六年人口突破1亿,乾隆五十七年人口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该制度( )
A.实行赋役折银征收,役由丁、田共同承担,统一征收
B.让百姓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增加政府收入
C.在税粮外又增加“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D.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5.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这一修改( )
①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②收回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
③实现了全国关税的统一 ④适应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A.①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
A.个税征收呈下降的趋势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盐铁论》中记录了盐铁官营存废的辩论,其中有大量对外关系与战略问题。御史大夫以秦朝为例加以说明:“秦既并天下……并灭朝鲜,南取陆梁……朝四夷……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也。”贤良文学则主张:“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摘编自陈拯《〈盐铁论〉对外关系辩论与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明清两代,中国政府是针对外国海盗冒险家的行径,限制他们只许在少数港口进行贸易,并加以管束监督的。……只要外国人在中国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之内,他们就受到保护和优待。”“绝大多数在广州住过的作证人(英国商人)都一致声称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好做。”清朝在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管理制度方面,限制本国商人要远远甚于来华外商,而外商从清朝那里所得到的贸易利益待遇也远远高于中国本国商人,甚至还以牺牲本国商人利益来成就来华外商的利益。
——摘编自陈尚胜《论清朝前期国际贸易政策中内外商待遇的不公平问题》
材料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以“崇和尚合”为基本理念,始终本着“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主张“王道”,致力于和谐国家关系的构建,开辟了一条对外交往的友好之路,使中国的先进文化泽被于周边国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摘编自唐建兵《“和合”思想与中国古代外交探微》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盐铁论》中的辩论双方对外战略的不同,并简析其各自立论的理论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排内”而“不排外”这一矛盾政策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这种城在当时也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野之分由此形成。其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又称“君子”,他们世代垄断官职、爵禄,辅佐国君统治国家。贵族是国人的核心,所以有“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说法。”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自由民),他们有自己的经济、职业(如务农、从事工商业等),并对国家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下层国人与贵族有疏远的血缘关系,被置于宗法制的控制之下。国人当中参与国家日常政务的主要是贵族,但作为国君同族成员的广大下层国人也都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如遇有重大问题,国君按习惯要征询全体国人的意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八世纪始,城邦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特殊形式的国家组织,即城邦内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建立政府机构,成为城邦国家。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属于城邦的人”享有广泛的政治生活,在一般城邦中,公民身份往往限于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但公民身份的确定也有变化,在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往往吸收外邦人或释放奴隶加入公民集团。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主要是指享有公民权的这部分人的公共政治生活,但在民主政治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公民权有了很大扩展,公民资格及于最贫穷的平民,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公民社会。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国人和古希腊城邦的公民群体的异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公民社会形成对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银在唐代以前作为货币的重要性远逊于黄金,仅在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以白银合金的形式短暂地被使用过。自隋唐起,白银开始展现出货币的功能,它除了在社会上层进行流通外,还因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长处,开始受到民间的关注。两宋时期,以白银为核心的民间借贷机构大量涌现,白银逐渐摆脱商品的属性,获取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开始走向货币化。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催生出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
——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
——摘编自[法]让·路易·安贝翰《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A
6.A
7.B
8.A
9.B
10.A
11.B
12.A
13.C
14.D
15.A
16.B
17.(1)不同:御史大夫主张武力征服,贤良文学主张怀柔政策。理论基础:御史大夫的出发点主要基于法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和实力;贤良文学的出发点主要基于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和王道、仁政。
(2)理解:“排内”表现为严格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原因是避免国内反清势力与海外勾结、垄断对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思想;“不排外”表现为允许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原因是海外贸易能带来一定财政收入、展示国威等;这种“矛盾”政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但也阻碍了国内经济发展,导致了科技文化交流受阻。
(3)特点:外交形式多元化;渗透着协和万邦的对外理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务实性;以朝贡体系为中心;以和平交往为主要形式;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的外交趋势;文化影响力显著。(任答一点即可)
18.(1)相同点:都享有政治参与权,能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身份都具有一定的限制(血缘、地域、年龄或性别等);都注重血缘关系。(任意两点)
不同点:国人和公民内部地位不同,西周国人内部存在不平等,政治权利具有差异性,古希腊城邦公民则一律平等;身份受限制的因素不同,国人身份深受宗法血缘的影响,公民身份主要受年龄性别影响;身份变化形式不同,国人身份的变化主要为内部阶层的分化,公民身份则具有扩展性(外邦人、奴隶可以加入公民)。(任意两点)
(2)影响:公民社会的形成,使更多人有权参与政治生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公民参与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古希腊思想文化的繁荣;公民社会增强了城邦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任意两点
19.示例一
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白银货币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抓住中国对白银需求不断增长的契机,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丝银贸易,从而使得大量白银流入澳门,进而流入到中国内地。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日本、美洲和欧洲的白银大量进入中国,为中国商品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应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促使白银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使得白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和使用,最终促成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的确立,成就了“白银帝国”。
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为外部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进而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阐述:略。
示例三 论题:古代中国白银的货币化历程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阐述:略。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0.(1)特点:发展历程漫长;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
(2)历史意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