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建筑分布图,该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考古发现该聚落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且差别不大。这反映了( )
A.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产力水平状况
C.中华文明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中国大地上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2.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
3.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
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
4.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减轻了人民负担
5.有学者认为,北魏对中华民族交融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使得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也从敌视、歧视走向相互的认同,使得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减少。该学者的看法( )
A.夸大了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B.认可了民族交融的消极方面
C.客观地评价了民族交融影响 D.片面强调语言通用的重要性
6.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且仍“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唐朝( )
A.藩镇实力壮大完全脱离朝廷 B.藩镇难以立足
C.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 D.政府财赋增多
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8.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从舍利子的保存地演变为佛教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例如,文峰塔承载着“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的愿望,慈恩寺塔成为思念亲人和感恩父母的载体。佛塔的演变体现出( )
A.灭佛运动促进了佛教改良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C.官方哲学吸收了佛教因素 D.儒释道相互融合不断创新
9.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因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这表明宋太祖( )
A.规范文武官员管理 B.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进一步加强地方治理
10.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将当时的南北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称“北朝大辽国”。金灭辽,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在西域复建辽政权,“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 B.发展了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C.表明民族政权间的差异消弭 D.彰显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1.魏晋和隋唐时期择偶重视“阀阅”,宋朝则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崇文抑武的方针效果显著
C.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D.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12.《明史》记载,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往往兼任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国家的机要大事“悉由票拟”,甚至朝堂上吁请皇帝加大对内阁授权的呼声不绝于耳。这表明当时( )
A.内阁权威趋于扩大 B.内阁首辅权倾朝野
C.宦官专权愈发严重 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13.1752年,乾隆皇帝下令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平反并进行表彰;随后又下令编纂《贰臣传》,将重要的降清官员洪承畴、祖大寿等纳入其中,并诏曰:“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 为万世臣子植纲常!”乾隆皇帝这些举措( )
A.旨在巩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消除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
C.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深入人心 D.根源于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14.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每当荔枝、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荔枝堆积‘若丘阜’”,“为栲箱者、打包者各数百家,舟子、车夫皆以荔枝、龙眼瞻口”。这反映了该地区 (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C.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D.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15.明中期以来,商贩、走卒、屠夫、工匠、和尚、游民、歹徒、无赖等形形色色的下层小民,逐渐取代帝王将相成为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主角。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传统伦理道德遭到否定
C.娱乐活动的日趋丰富 D.文学写作体裁有所改变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引自《汉书》卷二十四下
(1)概括两则材料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外销瓷窑,工匠们将釉下多彩和诗词绘画等多种装饰艺术运用于瓷器制作,同时注重吸收域外的各种文化要素,如西亚人喜爱的葡萄、胡人乐舞等图案,阿拉伯人感兴趣的抽象几何图形和阿拉伯文字,以及南亚特产椰子树等植物题材,极具活力和异国风采。
——摘编自宾娟《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外来纹饰》
材料二
出土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遗址(部分)分布示意图
依据图文材料,概括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制造及销售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底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社会》
材料三 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
——《中国通史论文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宋之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 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9.【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向“大中国”时代迈进。
——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请以“大一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C C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C A
16.(1)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
作用:限制和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尊崇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
17.特点:长沙窑外销瓷器融合了中外文化,既有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销售;销售范围广,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制瓷技术发达;域外国家仰慕唐朝文化。
18.论点: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阐述:政治:唐代门阀贵族掌握政权,三省长官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宋代门阀衰落,君主专制加强,文官政治形成;科举制度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经济:唐代国家土地所有割占优势,货币使用较少,城市管控较严,市镇不够发达;宋代地主土地所有割占优势,货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相对自由,出现大量商业市镇;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文化:唐代学术界强调历史传承,文学主要为士大夫阶层服务;宋代疑古之风盛行,义理之学产生,文学世俗化。(其它方面言之有理即可)综上,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9.示例
观点:“大一统”的内涵随中华文明发展及民族交融逐渐丰富。
论述:“大一统”的内涵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到宋代加入正统说,最后元明清逐渐形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内涵。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成了地理空间上的统一,皇帝制度、郡县制的推行,使秦朝形成自上而下严密的政治管理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直道及驰道的修建推动经济走向统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自此大一统观念的内涵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统一。
两晋南北朝的人口迁移及隋唐时期开放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为彰显汉族政权的合法性,推动此时汉族儒学家将“正统说”融入大一统观念之中。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疆域辽阔,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推动了大一统格局在空间及民族上的发展。明清政府积极治理边疆,通过制度逐步实现对边疆的直接管理,国家内部的华夷之别逐渐淡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界线逐渐打破。此时大一统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结论:“大一统”观念贯穿中国封建王朝的始终,其内涵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及民族的交融逐渐丰富;大一统内涵的丰富,也推动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