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5 世界古代史·选择题涉及考点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三、中古时期的欧洲四、中古时期的亚洲五、古代非洲与美洲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2025·浙江·高考真题)当代中国有抟土造人说,在古代世界某地区也有泥巴发明说,人们制作的泥偶雕像、刻划的符号生动有趣,如在泥板上用“”符号代表食物、面包,并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该地区位于( )A.东亚 B.西亚 C.南美 D.北非2.(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3.(2025·江苏·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埃及古文字。受条件所限,他们推断“原始造字之意,六者俱备,原无分于中外也”。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出国考察宪政时途经埃及,拓印了不少碑文,让国人有了确切的研究材料,如图是其中的一幅。由此可知( )端方题埃及象形文字拓本A.中埃古文字的造字方法相同 B.两国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内涵C.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理解交流 D.清朝官员接受西方政治思想4.(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古代印度传统信仰中,那伽被视为“恶魔的化生,是灾害和苦难的制造者”。佛教兴起后,那伽逐渐成为“可调御风雨的佛教护法神”,被人们广泛崇拜。这体现了( )A.种姓制度的衰落 B.文化的融合与重塑C.传统信仰的破除 D.神话的丰富与多元5.(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是克里特文明时期一个石雕花瓶的上半部分。花瓶浮雕描绘的是一支农民歌唱队祝颂大地之母的场景。领唱者是一位祭司,他留着埃及式的发式,举着一种来自埃及的手摇乐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克里特文明( )A.具有开放包容性 B.城邦政治活动活跃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高发展 D.在地中海文明中居中心地位6.(2025·甘肃·高考真题)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拓宽。起初他们将充满风暴和危险的黑海称为“不好客海”,但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他们改称黑海为“好客海”。黑海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古希腊( )A.殖民范围扩大 B.文化中心转移C.奴隶贸易发达 D.国家统治稳固7.(2025·重庆·高考真题)公元前338年,雅典军队于喀罗尼亚被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击败。面对惨重损失,雅典公民大会颁布法令,授予外邦人公民权并解放奴隶。数日后,雅典人获悉腓力二世将以宽大条件议和,旋即废除上述法令。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A.公民群体极力维护自身特权 B.公民兵不再响应城邦征召C.外部压力暴露民主决策弊端 D.奴隶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8.(2025·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方面,希腊化文明的贡献就在于保存之功。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古典希腊的文学、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下列传世著作能体现希腊化时代“保存之功”的是( )A.《摩诃婆罗多》 B.《荷马史诗》C.《查士丁尼法典》 D.《伊戈尔远征记》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9.(2025·四川·高考真题)考古发现,一辆波斯帝国的黄金战车出土时,其车首镶嵌埃及荷鲁斯神浮雕,车身装饰采用亚述猎狮纹样,而驾车驭手雕像身着米底传统长袍。这一文物体现出波斯( )A.文化的多元包容特性 B.文化希腊化的倾向C.遭受殖民的时代印记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10.(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波斯帝国早期,被征服地区的许多官吏、制度得到保留,外族的文字、宗教广泛传播。大流士登上王位后发起改革,推广波斯人主导的行省、军区制度,用波斯文字刻写国家的重要铭文,立波斯人信奉的祆教为国教。大流士上述举措的顺利实施( )A.扩大了波斯文明的影响 B.缓和了外族与波斯人的矛盾C.完善了帝国的官僚体系 D.革除了西亚君主制度的积弊11.(2025·湖南·高考真题)公元前4~前3世纪,“古代埃及第一位史学家”马涅托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历代法老及其在位时间,并首次用希腊词汇“Dynasteia”来表示“王朝”的概念。这( )A.表明古埃及王朝更替较为频繁 B.表明埃及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C.可用于探究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D.可用于说明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12.(2025·北京·高考真题)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3.(2025·湖北·高考真题)罗马人本以放牧为生,建城后才转向农耕,起初只种小麦和豆子,且小麦品种只能煮食,不能制作面包。随着整个地中海逐渐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种植的谷物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大麦、燕麦、水稻等欧亚非谷物。其中,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成为主要品种。这一史实可以论证(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C.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交换发达 D.生态环境与物种交流的关系14.(2025·云南·高考真题)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修建第一座水渠,到2世纪特拉亚那水渠建成,引入罗马的水量增加了15倍。一位学者评价说:“这样一批必不可少的设施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如果你愿意,比较一下金字塔或虽然有名却不实用的希腊人的工程!”该学者意在说 明罗马( )A.用水需求持续增加 B.水利工程技术高超C.城市供水系统发达 D.注重工程的实用性15.(2025·河南·高考真题)屋大维成为罗马世界主宰者后,共和政体的形式和机构依然保留,但经过共和末期的内战,古老的贵族世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下层贵族,即骑士家族。他们中最早的来自意大利乡村市镇,后来有的来自西部行省,有的来自阿非利加行省等。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A.政权的统治基础日益扩大 B.延续了传统的民主制度C.贵族寡头政治色彩的强化 D.出现了封君封臣制雏形三、中古时期的欧洲16.(2025·江苏·高考真题)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17.(2025·湖南·高考真题)中世纪英格兰税务征缴机制是:国王发布征税令状,各地根据国王令状建立税务陪审团,陪审团评估复核税额,最后征缴税金。普通民众出任税务陪审员,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表明中世纪英格兰( )A.专制君主权力衰落 B.地方自治色彩浓厚C.王室严格控制地方财政 D.公民拥有广泛的参政权18.(2025·山东·高考真题)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A.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C.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19.(2025·云南·高考真题)12世纪,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了面向世俗群体的新文学。方言诗歌作为其中 的一类,作者主要是世俗人士,他们以第一人称写作,并让自己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方言诗歌有利于( )A.西欧各国教育普及 B.市民脱离教廷控制C.西欧各地文化交流 D.增强地域文化认同20.(2025·四川·高考真题)12世纪神学家弗莱辛的奥托提出,“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这一论述( )A.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 B.凸显了教权大于王权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复兴古典文化21.(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3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些贵族和富裕市民热衷于穿着精美的服装。1279年,国王腓力三世专门颁布法令,规定了男性每年购买长袍的数量:大领主可购5件,贵族和宫廷侍从可购2至4件,财产超过1000利弗尔的市民可购1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法国( )A.市民地位上升 B.手工工场兴起C.社会等级分明 D.贵族特权加强22.(2025·湖北·高考真题)13世纪,法国神职人员樊尚及其助手痴迷于阅读和摘录各种资料,力图将所有值得人们了解的知识整理成百科全书(部分作品如下表)。他们的编写工作( )书名 篇幅 内容《学理宝鉴》 17卷 科学基础及其分类《历史宝鉴》 31卷 从创世到12世纪中叶的人类历史《自然宝鉴》 32卷 自然和人类知识A.促进西欧文化的传承发展 B.开启理性和科学的时代C.冲击宗教伦理的主导地位 D.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23.(2025·北京·高考真题)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土地买卖法令》,禁止以再分封的方式转让土地,规定自由人持有的土地买卖自由,但购地者要承担土地附着的原有封建义务。这一法令( )①意在保护封建领主利益 ②加重了农奴的经济负担③冲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 ④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4.(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直到17世纪末,俄国农民还没有受到什么压迫”,“随着彼得大帝的即位,俄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发展,它当时只能输出农产品。于是就引起了对农民的压榨”,“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据此判断,“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指的是( )A.确立沙皇专制 B.垄断对外贸易C.建立集体农庄 D.强化农奴制度四、中古时期的亚洲25.(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7世纪中期,哈里发欧默尔规定:“不得将被征服者作为奴隶据为己有”,“不得随意侵吞他们的财产或通过其他形式加以奴役”,被征服地区的贡税由全体阿拉伯人“共同享用”。该规定有助于( )A.扩大奴隶贸易规模 B.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C.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D.确立哈里发的统治权26.(2025·重庆·高考真题)中古晚期,西印度洋地区出现了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航海手册。在这同一种文字之下,他们记述了在海上定位与寻路的技能,其中交织着伊斯兰二十八星宿、波斯太阳历法、印度纬度测量等内容。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人( )A.将天文知识融入导航技术 B.试图消解地方文化差异C.向东方寻找跨洋航海路线 D.欠缺自主航海活动经验27.(2025·广东·高考真题)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28.(2025·甘肃·高考真题)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A.武士集团形成 B.封建军事专制强化C.天皇地位巩固 D.幕府集权统治建立五、古代非洲与美洲29.(2025·河南·高考真题)16世纪,廷巴克图盛产玉米、黄油,活跃着众多手艺人和商人,云集了横贯撒哈拉沙漠的商品,如塔阿扎所产的食盐,由骆驼商队长途跋涉800千米运入该城,部分又被转运至南方产金区。北非商人也把布匹从欧洲运到此地。这说明廷巴克图( )A.因环印度洋贸易得到发展 B.经济发展得益于商品交换C.成为非洲的经济文化中心 D.是新航路的重要交通枢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5 世界古代史·选择题涉及考点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三、中古时期的欧洲四、中古时期的亚洲五、古代非洲与美洲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2025·浙江·高考真题)当代中国有抟土造人说,在古代世界某地区也有泥巴发明说,人们制作的泥偶雕像、刻划的符号生动有趣,如在泥板上用“”符号代表食物、面包,并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该地区位于( )A.东亚 B.西亚 C.南美 D.北非【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写字,发明了60进制,与材料所述“在泥板上刻划符号”“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相符,B项正确;古代东亚文明除了中国文明外,还有日本、朝鲜文明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排除A项;古代南美地区的文明主要是印加文明,印加人没有文字,他们在绳子的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与材料所述在泥板上书写不相符,排除C项;古代北非地区文明主要是埃及文明,埃及人将文字刻在岩石上、写在莎草纸上,使用十进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题干中文字符号的特征(图形符号包含人、动物、神兽等)及书写材料(莎草纸、石头等),可判断该文明为古埃及文明。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周期和天狼星运行规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D项正确;古希腊文明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排除A项;目前已知最早的史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吉尔伽美什》,排除B项;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3.(2025·江苏·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埃及古文字。受条件所限,他们推断“原始造字之意,六者俱备,原无分于中外也”。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出国考察宪政时途经埃及,拓印了不少碑文,让国人有了确切的研究材料,如图是其中的一幅。由此可知( )端方题埃及象形文字拓本A.中埃古文字的造字方法相同 B.两国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内涵C.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理解交流 D.清朝官员接受西方政治思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埃及古文字”“端方出国考察宪政时途经埃及,拓印碑文,让国人有了确切的研究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学者通过埃及古文字研究认识不同文明,体现文明交流的必要性,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学者仅推测造字方法“原无分于中外”,但无法证实方法相同,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文字研究,未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比较,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端方考察宪政,但拓印碑文行为不能直接说明其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古代印度传统信仰中,那伽被视为“恶魔的化生,是灾害和苦难的制造者”。佛教兴起后,那伽逐渐成为“可调御风雨的佛教护法神”,被人们广泛崇拜。这体现了( )A.种姓制度的衰落 B.文化的融合与重塑C.传统信仰的破除 D.神话的丰富与多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作为新兴宗教,为扩大影响力,将婆罗门教中的神话形象(如那伽等)纳入自身体系,但赋予新的宗教内涵。那伽从“恶魔”到“护法神”的转变,本质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印度传统信仰符号的吸收与再诠释,体现了文化融合中的“重塑”过程,B项正确;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根深蒂固,佛教虽主张“众生平等”,但并未直接动摇种姓制度的社会基础,且那伽形象的转变与种姓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佛教通过改造本土神话符号,降低了民众接受新宗教的文化壁垒,并未“破除”传统信仰,排除C项;题干强调那伽形象的“转变”(从恶到善),而非神话体系的“多元性”,也体现不出“丰富性”,排除D项。故选B项。5.(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是克里特文明时期一个石雕花瓶的上半部分。花瓶浮雕描绘的是一支农民歌唱队祝颂大地之母的场景。领唱者是一位祭司,他留着埃及式的发式,举着一种来自埃及的手摇乐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克里特文明( )A.具有开放包容性 B.城邦政治活动活跃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高发展 D.在地中海文明中居中心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克里特文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中部,是欧亚非文明交汇的枢纽。浮雕中本土宗教仪式与埃及文化元素的融合,直观反映了该文明在艺术、宗教层面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整合,体现了“开放包容性”的特征,A项正确;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前1400年)尚未形成“城邦政治”(古希腊城邦兴起于前8世纪)。该浮雕描绘的是宗教仪式,而非政治活动,与“城邦政治”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提及“农民歌唱队”,体现农业社会背景,但未涉及农业工具、耕作方式等技术细节,无法得出“生产技术较高”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强调克里特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非其在地中海文明中的“中心地位”,且说法也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6.(2025·甘肃·高考真题)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拓宽。起初他们将充满风暴和危险的黑海称为“不好客海”,但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他们改称黑海为“好客海”。黑海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古希腊( )A.殖民范围扩大 B.文化中心转移C.奴隶贸易发达 D.国家统治稳固【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据材料“航海技术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通过航海技术的进步克服了黑海的自然障碍,殖民范围扩大到黑海地区,使其从“不好客海”变为“好客海”,这反映了殖民范围的扩大是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殖民范围的扩大使古希腊人对黑海称谓发生改变,未提及文化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奴隶贸易虽然在这一时期存在,但与黑海称谓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对外殖民,未提及国家统治稳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7.(2025·重庆·高考真题)公元前338年,雅典军队于喀罗尼亚被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击败。面对惨重损失,雅典公民大会颁布法令,授予外邦人公民权并解放奴隶。数日后,雅典人获悉腓力二世将以宽大条件议和,旋即废除上述法令。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A.公民群体极力维护自身特权 B.公民兵不再响应城邦征召C.外部压力暴露民主决策弊端 D.奴隶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权具有排他性,仅属于本邦成年男性自由民。材料中公民大会在危机时暂时放宽公民权,危机解除后立即收回,体现了公民群体对特权的本能维护(不愿外邦人、奴隶分享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公民兵拒绝服役,而是强调雅典通过扩大公民群体补充兵力,排除B项;公民大会的决策(先授后废)本质上是基于现实利益(危机应对与特权维护)的权衡,而非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排除C项;雅典奴隶制是城邦经济的基础,材料中“解放奴隶”仅为战时应急措施,并非否定奴隶制。废除法令恰恰说明奴隶制仍符合公民群体的根本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8.(2025·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方面,希腊化文明的贡献就在于保存之功。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古典希腊的文学、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下列传世著作能体现希腊化时代“保存之功”的是( )A.《摩诃婆罗多》 B.《荷马史诗》C.《查士丁尼法典》 D.《伊戈尔远征记》【答案】B【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希腊化时代(欧洲)。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提到希腊化文明的贡献之一是对古典希腊文学作品的保存与整理。《荷马史诗》是古典希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在希腊化时代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保存,B项正确;《摩诃婆罗多》《查士丁尼法典》和《伊戈尔远征记》分别是印度、罗马和俄罗斯的文化作品,与希腊化文明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9.(2025·四川·高考真题)考古发现,一辆波斯帝国的黄金战车出土时,其车首镶嵌埃及荷鲁斯神浮雕,车身装饰采用亚述猎狮纹样,而驾车驭手雕像身着米底传统长袍。这一文物体现出波斯( )A.文化的多元包容特性 B.文化希腊化的倾向C.遭受殖民的时代印记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疆域辽阔,统治区域涵盖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文明区。黄金战车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体现了波斯在艺术与文化上对各民族传统的包容与吸收,符合“多元包容”的特征,A项正确;希腊化时代始于亚历山大东征(前4世纪末),而波斯帝国兴盛于前6—前4世纪,时间上早于希腊化时期;且战车上未出现希腊文化元素,排除B项;波斯帝国是古代强大的征服者,曾征服埃及、巴比伦等地区,而非“遭受殖民”的对象,排除C项;波斯帝国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主神阿胡拉 马兹达与王权结合,但战车上的荷鲁斯神属于埃及神权体系,且文物中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政治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波斯帝国早期,被征服地区的许多官吏、制度得到保留,外族的文字、宗教广泛传播。大流士登上王位后发起改革,推广波斯人主导的行省、军区制度,用波斯文字刻写国家的重要铭文,立波斯人信奉的祆教为国教。大流士上述举措的顺利实施( )A.扩大了波斯文明的影响 B.缓和了外族与波斯人的矛盾C.完善了帝国的官僚体系 D.革除了西亚君主制度的积弊【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波斯)。据材料“推广波斯人主导的行省、军区制度,用波斯文字刻写国家的重要铭文,立波斯人信奉的祆教为国教”可知,大流士通过行政、文字和宗教的统一措施强化了波斯文明在帝国范围内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强调波斯文化的主导性而非缓和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和军区制度确实完善了官僚体系,但材料侧重文化影响而非行政效率,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改革直接革除了西亚君主制积弊的结论,且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5·湖南·高考真题)公元前4~前3世纪,“古代埃及第一位史学家”马涅托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历代法老及其在位时间,并首次用希腊词汇“Dynasteia”来表示“王朝”的概念。这( )A.表明古埃及王朝更替较为频繁 B.表明埃及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C.可用于探究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D.可用于说明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公元前4~前3世纪(古埃及)。据材料“马涅托用希腊词汇‘Dynasteia’表示‘王朝’”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亚历山大帝国统治埃及(托勒密王朝),希腊文化对埃及产生显著影响,该现象可用于探究希腊化时代文化交融(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马涅托记载法老世系是为系统记录历史,不能直接表明王朝更替频率,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象形文字早于希腊字母数千年,二者无渊源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史学家的著作,与希腊史学起源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5·北京·高考真题)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的托勒密王朝。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托勒密王朝修建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图书馆可收藏知识典籍,动植物园收集外来动植物,这些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和资料基础,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地区的时代。托勒密王朝位于埃及,属于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动物园里有来自阿拉伯、印度、巴克特里亚、叙利亚、希腊等不同地区的动物,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③正确。故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而题干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此时亚历山大帝国已经解体,托勒密王朝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形成的国家之一,②错误,排除BD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发生于公元4–5世纪,与题干时间(公元前3世纪)时间不符,且动物收集属文化行为,不是人口迁移动力,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13.(2025·湖北·高考真题)罗马人本以放牧为生,建城后才转向农耕,起初只种小麦和豆子,且小麦品种只能煮食,不能制作面包。随着整个地中海逐渐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种植的谷物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大麦、燕麦、水稻等欧亚非谷物。其中,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成为主要品种。这一史实可以论证(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C.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交换发达 D.生态环境与物种交流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马通过扩张将地中海变为“内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这一过程促进了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和面包小麦的普及,本质上是帝国扩张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直接论证了扩张对罗马农业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A项正确;题干核心是罗马帝国扩张后地中海区域的物种交换,而非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排除B项;“地中海交换发达”强调贸易网络的活跃,但题干侧重罗马通过政治控制(帝国扩张)实现的物种引入,而非单纯的商业交换,排除C项;题干强调政治因素(帝国扩张)带来的地域整合与物种引入,与生态环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5·云南·高考真题)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修建第一座水渠,到2世纪特拉亚那水渠建成,引入罗马的水量增加了15倍。一位学者评价说:“这样一批必不可少的设施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如果你愿意,比较一下金字塔或虽然有名却不实用的希腊人的工程!”该学者意在说 明罗马( )A.用水需求持续增加 B.水利工程技术高超C.城市供水系统发达 D.注重工程的实用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学者明确将罗马水渠与“不实用”的工程对比,强调其“为城市提供丰富水源”的实际功能,直接体现“注重实用性”的意图,D项正确;水量增加15倍可反映需求增长,但学者评论的重点是工程的“实用性”,而非需求本身,排除A项;水利工程技术可从水量提升体现,但学者直接批评希腊工程不实用,焦点在实用价值而非技术本身,排除B项;学者通过对比埃及金字塔和希腊工程,意在突出罗马工程的“实用性”(满足城市功能需求),而非单纯描述“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5·河南·高考真题)屋大维成为罗马世界主宰者后,共和政体的形式和机构依然保留,但经过共和末期的内战,古老的贵族世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下层贵族,即骑士家族。他们中最早的来自意大利乡村市镇,后来有的来自西部行省,有的来自阿非利加行省等。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A.政权的统治基础日益扩大 B.延续了传统的民主制度C.贵族寡头政治色彩的强化 D.出现了封君封臣制雏形【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马共和末期的内战导致“古老贵族世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层贵族(骑士家族)”,其来源从意大利乡村扩展至西部行省、阿非利加行省等更广泛区域。新贵族群体不再局限于罗马传统贵族,而是吸纳了帝国边缘地区的精英,反映出统治基础的扩大,A项正确;罗马共和制的“民主”本质是贵族主导的寡头政治,且屋大维时期已建立元首制,实际权力向帝制集中,“民主制度延续”表述错误,排除B项;传统贵族世家消失,新贵族来源多元化,削弱了寡头政治的封闭性,而非“强化”,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与古罗马政治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三、中古时期的欧洲16.(2025·江苏·高考真题)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时,西欧封建制度逐渐成熟,封君封臣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大规模战乱减少;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如三圃轮作制、重犁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饥荒发生频率下降。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农业生产和农奴生活改善创造了条件,使其饮食中得以加入豆类等补充食物,体质增强,B项正确;城市发展在13世纪确实推动了商品经济,但农奴主要生活在乡村,城市市场对其饮食结构的直接影响有限。农奴的粮食和豆类多来自庄园内部生产,而非城市贸易,排除A项;美洲物种通过哥伦布1492年的航海才传入欧洲,13世纪时根本不存在,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解体始于14世纪,13世纪时该制度仍处于鼎盛期,并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5·湖南·高考真题)中世纪英格兰税务征缴机制是:国王发布征税令状,各地根据国王令状建立税务陪审团,陪审团评估复核税额,最后征缴税金。普通民众出任税务陪审员,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表明中世纪英格兰( )A.专制君主权力衰落 B.地方自治色彩浓厚C.王室严格控制地方财政 D.公民拥有广泛的参政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税务陪审团由地方普通民众组成,负责实际的税额评估与复核,而非王室直接操控,说明地方在税收执行层面拥有显著的自主权。普通民众参与税务决策,既是地方自治的体现,也反映了地方通过陪审团机制对王室权力的制约。这种“地方参与、民众监督”的模式,符合中世纪英格兰“王在法下”“地方自治传统”的特征,B项正确;中世纪英格兰的王权虽受封建贵族制约(如《大宪章》的影响),但“专制君主”的概念尚未形成(专制王权主要出现在16—17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题干中国王仍能发布征税令状,表明王权在征税流程中仍具主导权,无法直接体现“权力衰落”,排除A项;题干中地方通过陪审团独立评估税额,说明王室需依赖地方自治力量完成征税,而非严格控制,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税务陪审员”的义务与权利,而非广义的公民“参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5·山东·高考真题)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A.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C.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德意志城市因商业贸易繁荣而兴起,市民阶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通过武装斗争、赎买等方式争取自治权。《马格德堡法》涵盖商人法、继承法、刑法等多方面内容,本质上是市民阶层根据自身需求编纂的习惯法汇编。它脱离了封建领主的司法体系,确立了城市自主管理商业、社会秩序的规则,是城市自治权在法律层面的体现,A项正确;中世纪德意志王权长期衰落,城市自治更多是与地方封建领主的斗争,且缺乏王权与城市结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各城市仅以《马格德堡法》为参考,实际法律仍保留地方性差异,“统一”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的瓦解是15—16世纪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强化等多重因素的结果,仅凭城市法律传播无法直接导致封建制度崩溃,且材料也未涉及封臣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9.(2025·云南·高考真题)12世纪,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了面向世俗群体的新文学。方言诗歌作为其中 的一类,作者主要是世俗人士,他们以第一人称写作,并让自己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方言诗歌有利于( )A.西欧各国教育普及 B.市民脱离教廷控制C.西欧各地文化交流 D.增强地域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方言诗歌的兴起,是城市经济发展下世俗文化觉醒的体现。它以地域语言为载体,契合市民群体的生活体验,从而强化了人们对本地区文化的归属感,D项正确;方言诗歌的受众是世俗群体,但12世纪教育仍以教会学校为主,“教育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方言诗歌反映世俗文化觉醒,但中世纪市民尚未完全“脱离教廷控制”。诗歌更多是文化层面的突破,而非政治或宗教层面的独立,排除B项;方言诗歌使用地区性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方言),本质上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而非促进“各地交流”。不同方言区的诗歌反而可能形成文化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5·四川·高考真题)12世纪神学家弗莱辛的奥托提出,“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这一论述( )A.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 B.凸显了教权大于王权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复兴古典文化【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材料“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可知,弗莱辛的奥托通过构建知识传承谱系,将法兰克人置于古典文明继承者的地位,意在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知识传承,未涉及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知识传承而非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兰克王国是知识的传承者,未体现复兴古典文化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21.(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3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些贵族和富裕市民热衷于穿着精美的服装。1279年,国王腓力三世专门颁布法令,规定了男性每年购买长袍的数量:大领主可购5件,贵族和宫廷侍从可购2至4件,财产超过1000利弗尔的市民可购1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法国( )A.市民地位上升 B.手工工场兴起C.社会等级分明 D.贵族特权加强【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中叶(法国)。据材料“大领主可购5件,贵族和宫廷侍从可购2至4件,财产超过1000利弗尔的市民可购1件”可知,法令通过服装数量严格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特权,直接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市民虽被允许购买服装,但数量远低于贵族,且需满足财产条件,不能直接推导出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消费限制,未提及生产方式或手工工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法国王权正在强化,贵族特权受到压制,材料中的消费限制恰恰是王权干预贵族生活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5·湖北·高考真题)13世纪,法国神职人员樊尚及其助手痴迷于阅读和摘录各种资料,力图将所有值得人们了解的知识整理成百科全书(部分作品如下表)。他们的编写工作( )书名 篇幅 内容《学理宝鉴》 17卷 科学基础及其分类《历史宝鉴》 31卷 从创世到12世纪中叶的人类历史《自然宝鉴》 32卷 自然和人类知识A.促进西欧文化的传承发展 B.开启理性和科学的时代C.冲击宗教伦理的主导地位 D.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3世纪(法国)。据材料“13世纪法国神职人员樊尚及其助手整理百科全书,内容涵盖科学、历史和自然知识”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教会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神职人员系统整理知识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文化的保存与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和科学时代的开启是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发展的结果,与13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编写者本身是神职人员,其工作仍以宗教框架为基础,并未体现对宗教伦理的冲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文化特征在14世纪后才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2025·北京·高考真题)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土地买卖法令》,禁止以再分封的方式转让土地,规定自由人持有的土地买卖自由,但购地者要承担土地附着的原有封建义务。这一法令( )①意在保护封建领主利益 ②加重了农奴的经济负担③冲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 ④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29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令规定土地买卖后购地者需承担原有封建义务,确保领主的经济和军事特权不因土地转让而流失,实质是维护封建领主的权益。①正确;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尽管需承担义务),推动土地商品化,削弱了封建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冲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③正确。故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法令针对自由人持有的土地(非农奴份地),农奴本身无土地所有权,且其负担主要取决于领主压榨程度,与该法令无直接关联,②错误,排除AD项。该法令有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不能完全奠定民族国家的基础。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24.(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直到17世纪末,俄国农民还没有受到什么压迫”,“随着彼得大帝的即位,俄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发展,它当时只能输出农产品。于是就引起了对农民的压榨”,“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据此判断,“把这种压榨推进到极点”指的是( )A.确立沙皇专制 B.垄断对外贸易C.建立集体农庄 D.强化农奴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的俄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彼得大帝时期,为满足对外贸易对农产品的需求,通过法令限制农民迁徙,强化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一系列法令,将农奴制扩展至新征服地区,允许地主任意惩罚农奴,甚至将农奴用于商业贸易。这一时期农奴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压榨推进到极点”相对应,D项正确;沙皇专制制度确立于16 世纪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时期,通过中央集权削弱贵族权力,与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农民压榨”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压榨”的对象是农民,而“垄断贸易”是国家行为,并非对农民的直接压迫形式,排除B项;集体农庄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产物,与18世纪的俄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四、中古时期的亚洲25.(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7世纪中期,哈里发欧默尔规定:“不得将被征服者作为奴隶据为己有”,“不得随意侵吞他们的财产或通过其他形式加以奴役”,被征服地区的贡税由全体阿拉伯人“共同享用”。该规定有助于( )A.扩大奴隶贸易规模 B.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C.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D.确立哈里发的统治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哈里发欧默尔规定禁止将被征服地区民众变为奴隶或奴役,被征服地区的贡税由全体阿拉伯人共享,同时以制度化的税收取代掠夺,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由此可见,这些规定通过制度化贡税分配和保护被征服者生产,有助于保障帝国财政稳定,从而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题干明确禁止奴役被征服者,直接否定了奴隶贸易扩大的可能,排除A项;题干仅提及贡税由阿拉伯人共享,未涉及“统一税制”的制定,排除B项;哈里发的统治权基础是政治权威与宗教领袖地位,题干政策核心是经济利益分配,与“确立统治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26.(2025·重庆·高考真题)中古晚期,西印度洋地区出现了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航海手册。在这同一种文字之下,他们记述了在海上定位与寻路的技能,其中交织着伊斯兰二十八星宿、波斯太阳历法、印度纬度测量等内容。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人( )A.将天文知识融入导航技术 B.试图消解地方文化差异C.向东方寻找跨洋航海路线 D.欠缺自主航海活动经验【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古晚期(阿拉伯)。据材料“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航海手册……交织着伊斯兰二十八星宿、波斯太阳历法、印度纬度测量等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融合多地区天文与航海知识,将天文知识应用于导航技术,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与实用技术的结合,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未体现消解文化差异的目的,排除B项;航海手册主要用于区域航行而非跨洋路线探索,排除C项;材料中阿拉伯人整合多文明航海技术,说明其航海经验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5·广东·高考真题)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日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建立律令制国家,推行公地公民制(土地国有、农民向国家纳税),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但题干中庄园成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说明地方势力脱离中央管控,直接冲击了律令制下的中央集权体制,B项正确;大化改新的核心是强化中央集权与土地国有,而庄园兴起恰恰是对这一制度的否定,属于律令制瓦解的表现,而非“深化”,排除A项;明治维新发生于19世纪,与题干中律令制时代(7—12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镰仓幕府,而题干现象出现于平安时代(794—1192年)中后期,此时幕府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8.(2025·甘肃·高考真题)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A.武士集团形成 B.封建军事专制强化C.天皇地位巩固 D.幕府集权统治建立【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588年(日本)。据材料“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刀狩令》通过解除平民武装,强化了武士阶层的军事垄断地位,从而加强了封建军事专制统治,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士集团在《刀狩令》颁布前已形成,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天皇并无实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丰臣秀吉时期并未建立幕府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五、古代非洲与美洲29.(2025·河南·高考真题)16世纪,廷巴克图盛产玉米、黄油,活跃着众多手艺人和商人,云集了横贯撒哈拉沙漠的商品,如塔阿扎所产的食盐,由骆驼商队长途跋涉800千米运入该城,部分又被转运至南方产金区。北非商人也把布匹从欧洲运到此地。这说明廷巴克图( )A.因环印度洋贸易得到发展 B.经济发展得益于商品交换C.成为非洲的经济文化中心 D.是新航路的重要交通枢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世纪的廷巴克图位于西非,是横贯撒哈拉沙漠贸易的关键枢纽。本地生产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与跨区域转运的食盐、黄金、布匹形成商品交换网络,直接推动城市经济繁荣,B项正确;廷巴克图依赖的是撒哈拉沙漠贸易路线,而非环印度洋贸易(主要涉及东非、南亚等地),地理范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经济活动,未涉及“文化中心”相关信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主要影响大西洋沿岸及印度洋航线,廷巴克图的贸易属于传统陆上商路,与新航路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2025年真题分类汇编通用版)专题05世界古代史·选择题(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2025年真题分类汇编通用版)专题05世界古代史·选择题(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