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2025年真题分类汇编通用版)专题06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6年高考历史(2025年真题分类汇编通用版)专题06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6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涉及考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五、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八、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十、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十三、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十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十六、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十七、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十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十九、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二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25·浙江·高考真题)有史著谓,达·伽马从印度满载而归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石头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
A.传统商路将因新航路开辟而中断
B.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
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
D.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达·伽马开辟出通往印度的航线,使欧洲贸易中心和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预示着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和传统贸易中心威尼斯商业地位的下降 ,D项正确;A项“中断”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材料反映的是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引起贸易中心和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商业革命,排除B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重庆·高考真题)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1636年英王查理一世向海事部门官员问询自己是否有权颁发捕鱼许可证,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拥有管辖沿海渔业的权力,不久查理一世颁布召令,要求在英国周边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必须向英国申领许可证,招致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这有助于说明该时期( )
A.海洋自由乃是欧洲共识 B.英国主导海洋规则制定
C.欧洲海洋利益纷争频仍 D.荷兰渐失海洋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荷兰)。据材料“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垄断了北海渔业资源,而英国试图通过颁发许可证争夺海洋权益,反映了欧洲列强围绕海洋利益的激烈争夺,C项正确;据材料“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可知,海洋自由并非欧洲共识,排除A项;据材料“查理一世颁布召令”仅体现英国单方面主张,无法说明其主导规则制定,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英荷渔业冲突,无法直接推导荷兰霸主地位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三、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3.(2025·四川·高考真题)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由此可知( )
A.教会财政危机的显现 B.资本主义促进教会世俗化
C.教会大力推行赎罪券 D.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意大利。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西莫的行为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萌芽(对古典学术的支持),又暴露了宗教信仰对世俗生活的深层影响(通过捐赠赎罪)。这种矛盾性本质上是时代特征的缩影——人文主义尚未完全冲破宗教枷锁,两者处于并存状态,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教会财政困难,科西莫的捐赠属于个人行为,而非教会主动解决财政问题的表现,排除A项;科西莫的行为本质是通过宗教捐赠缓解内心焦虑,而非主动推动教会世俗化。教会接受捐赠属于传统宗教行为,并非资本主义对教会的“改造”,排除B项;“赎罪券”的大规模推行始于16世纪,而题干时间为15世纪。此外,科西莫的捐赠是应教皇建议的个案,而非教会系统性推行赎罪券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5·山东·高考真题)1508-1511年,拉斐尔在梵蒂冈宫签字厅的墙壁上为罗马教皇创作了《雅典学院》,画作描绘的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人物群像。对面墙上是拉斐尔的另一幅壁画《圣礼论辩》,描绘了各个时代的著名神学家论辩圣礼的场景。这反映了( )
A.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互补 B.历史发展的渐进与复杂
C.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共生 D.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08-1511年(意大利)。结合所学可知,“1508-1511年”,16世纪初期,处于文艺复兴后期。“拉斐尔”,其立场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教皇”,其立场为宗教神学的代表。“《雅典学院》描绘的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人物群像”,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古典理性的推崇。“《圣礼论辩》描绘了各个时代的著名神学家论辩圣礼的场景”,体现了中世纪以来神学信仰的权威与宗教传统的延续。教皇委托拉斐尔创作《雅典学院》,体现了中世纪神学吸纳理性服务于信仰;拉斐尔受教皇委托,创作了两幅主题迥异的壁画,且置于同一空间,这种新旧并存的思想既存在于拉斐尔身上,也存在于教皇身上,人物思想折射时代变迁,体现历史发展的渐进与复杂,符合文艺复兴转型时期的思想特点,B项正确;壁画主题涉及古希腊与基督教文化,但拉斐尔并非直接表现“借鉴”,而是通过历史脉络的对比展现思想演进,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绘画一种艺术形式,未提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且两幅壁画风格统一(均属文艺复兴写实技法),不存在“共生”问题,排除C项;拉斐尔的构图强调和谐并置,且两幅画都是拉斐尔的,无法体现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6世纪,意大利人巴尔巴罗为校订、翻译古罗马建筑论著,曾向一位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师寻求帮助;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在撰写关于采矿的著作时,吸收了矿工传授的知识。这些学者( )
A.注重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B.复兴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D.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兴盛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和德意志)。据材料“意大利人巴尔巴罗向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师寻求帮助”和“阿格里科拉吸收矿工传授的知识”可知,这些学者重视吸收他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个人才能的尊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者对个人才能的尊重,未涉及提升社会地位的具体措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者吸收实践经验而非直接复兴古典文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者对个人才能的尊重,未涉及教育领域的具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5·云南·高考真题)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入,从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前往意大利游学,拜访文化名人,参观文物古迹,并大肆收购古董和艺术精品。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大斗兽场能够带走的话,英国人也就买走了。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弘扬了西欧的古典文化 B.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C.推动英国社会风尚转变 D.助推了意大利社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贵族对意大利文化的热衷,本质上是文艺复兴思潮跨地域传播的体现。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改变了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更推动了英国社会对人文艺术的重视,促使社会风尚向“崇古、尚艺”转变,C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借助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宣扬人文主义,但题干强调的是英国贵族对意大利文化的“消费行为”,而非对古典文化的“弘扬”,排除A项;题干仅提及“英国贵族”群体,未涉及市民、平民等其他阶层,无法体现“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英国贵族收购意大利古董可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但题干未提及意大利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助推”证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甘肃·高考真题)研究指出:自亨利八世改革以来,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争端不断,直至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的统治地位才彻底确立;在她治下出现了莎士比亚等诗人和剧作家,同时英国在音乐和哲学方面也达到了创新和活力的顶峰。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英国( )
A.文学艺术发展受制于王权 B.市民文学与骑士文学充分发展
C.国教会深受罗马教廷影响 D.宗教改革为文艺复兴作了铺垫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英国。据材料“自亨利八世改革以来,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争端不断,直至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的统治地位才彻底确立;在她治下出现了莎士比亚等诗人和剧作家,同时英国在音乐和哲学方面也达到了创新和活力的顶峰”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束缚,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中莎士比亚等人的成就正是文艺复兴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王权的关系未被提及,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并未提及市民文学与骑士文学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教会(圣公会)是脱离罗马教廷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5·重庆·高考真题)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圣经人文主义”学派对天主教通行的拉丁文《圣经》加以订正和注释,力图恢复其中每一个特定教义的精确历史内涵。为此,他们追溯到古希腊文与希伯莱文的原版《圣经》中去探究,纠正了拉丁文版本中的许多谬误。这些活动( )
A.完善了天主教神学理论 B.偏离了文艺复兴的发展方向
C.强化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D.奠定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鼎盛期,人文主义思潮从世俗领域向宗教领域渗透。“圣经人文主义”学派主张以人文主义的文本批判方法研究《圣经》。拉丁文《圣经》是中世纪教会神学的文本基础,教会通过垄断其解释权强化宗教权威。而圣经人文主义者指出其谬误,动摇了“拉丁文版本绝对正确”的信仰前提。由此可见,圣经人文主义者的文本批判为马丁 路德等改革者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如原始文本研究)和思想武器(如质疑教会权威),奠定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D项正确;圣经人文主义者的目的是纠正文本谬误,而非“完善”天主教神学,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通过复兴古典文化追求真理与理性,圣经人文主义者研究原始文本、倡导文本批判,正是人文主义方法在宗教领域的延伸,并未偏离其方向,排除B项;揭露拉丁文圣经的错误,使信徒对教会长期使用的文本产生怀疑,实则削弱了教会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5·湖南·高考真题)16世纪,被称为“中国根”的中药土茯苓传入欧洲后,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中国根书简》,说明“中国根”的植物特性、炮制方式和临床应用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欧洲人( )
A.崇尚东方传统文化 B.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C.重视探索自然奥秘 D.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维萨里通过实践记录土茯苓的特性,体现了16世纪欧洲学者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态度,契合科学革命初期“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论,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奥秘的主动探索,C项正确;题干中维萨里的研究重点是土茯苓的“植物特性、炮制方式和临床应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非对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推崇,排除A项;否定教廷权威主要体现于宗教改革(16世纪)中对教会教义的挑战(如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排除B项;“批判继承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的特征之一,但题干中维萨里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中国的新事物,而非对古典文献的重新诠释,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5·江苏·高考真题)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描写了有关巴士底狱神秘囚犯“铁面人”的逸闻。此人总戴着面具,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所犯何罪。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铁面人”的传闻逐渐在民众中“创造出一个无限专横权力的想象世界”。这( )
A.有利于出版行业的兴起 B.引发了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通过文学化的历史叙事(如 “铁面人” 逸闻),将抽象的专制批判转化为具象的故事,降低了民众理解的门槛,使启蒙思想更易渗透到社会认知中。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本质上是通过塑造“专制权力的恐怖想象”,动摇民众对君主专制的认同,D项正确;出版行业的发展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客观条件,但材料强调的是书籍内容对民众观念的影响,而非出版业本身的兴起,排除A项;民众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而伏尔泰的著作出版于18世纪中期,时间跨度较大,且“铁面人”传闻并未直接导致这一事件,排除B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末,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中期代表人物,其作品是启蒙思想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产生”的源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启蒙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是为了摆脱那些不容置疑的传统权威的束缚,但在某些情况下须绝对服从。比如,一个正在服役的军官在接到长官指令时质疑其正当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该思想家强调的是( )
A.权力制衡 B.主权在民 C.理性判断 D.社会平等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8世纪(欧洲)。据材料“独立思考是为了摆脱那些不容置疑的传统权威的束缚,但在某些情况下须绝对服从”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强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即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独立思考以摆脱传统权威束缚,但在特定情境(如军事命令)下需服从权威,体现理性与服从的辩证关系,C项正确;材料强调理性判断,未涉及权力制衡机制或分权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理性判断,未讨论主权归属或民主原则,排除B项;材料强调理性判断,材料未体现对社会平等问题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5·河南·高考真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认为,思想史上的18世纪是法国的时代,它重铸了文明世界的前提条件。这一文明世界源自17世纪英国思想,也从该时期英国革命中获得灵感。但是,英国模式总是带有岛国的褊狭性,法国人将其扩大化、清晰化和普及化了。他意在强调( )
A.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较为保守 B.法国的启蒙思想具有世界性意义
C.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加速启蒙思想成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英国)。据材料“英国模式总是带有岛国的褊狭性,法国人将其扩大化、清晰化和普及化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怀特海强调法国启蒙思想对英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赋予其普世性价值,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英国思想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来源,但未提及其保守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题干讨论的是思想传播而非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据材料“17世纪英国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为启蒙运动提供灵感,但“催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四、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3.(2025·浙江·高考真题)17世纪90年代,英国议会根据《财政筹款特别法案》,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英王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成为其股东。该行宗旨“促进广大公众的利益”,规定军费批文除需要议会通过,还需要国王印章。据此判断,此时英国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责任内阁制 D.等级君主制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据材料“军费批文……需要议会通过”“议会……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可知,议会拥有财政议决权,在国家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据此判断,此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国家元首不是世袭的,而是由选举产生,据材料“英王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可知当时英国存在世袭的国王,可推断英国并非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8世纪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到17世纪90年代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5·山东·高考真题)1848年7月,普鲁士国民议会的资产阶级代表提出了关于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马克思评论说,他们要无偿废除或通过赎买废除的那些封建义务,如“领主权”“饲养税”“徭役”等,“在我们听到过法国革命破坏了封建制度、听到过拿破仑法典的两只文明的耳朵听来”是多么荒谬绝伦。马克思意在揭示( )
A.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德国经济落后的根源
C.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意义 D.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48年(德国)。据材料“他们要无偿废除或通过赎买废除的那些封建义务”“在我们听到过法国革命破坏了封建制度、听到过拿破仑法典的两只文明的耳朵听来”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通过对比法国大革命彻底废除封建制度的历史事实,讽刺德国资产阶级在1848年革命中仍试图通过赎买方式废除封建义务,体现了其革命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马克思的评论聚焦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而非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排除A项;马克思揭露的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未直接涉及德国经济落后的根源问题,排除B项;材料虽提到法国大革命,但主旨是借法国反衬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而非强调法国革命对欧洲的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5·湖北·高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日本有学者提出“富国论”,后来成为“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他主张既吸收欧美炮舰、机械等现代科技,又承继中国尧舜三代的历史传统,不必区分“东洋道德”和“西洋艺术”。上述材料可以论证明治维新( )
A.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因素 B.旨在推翻守旧的幕府统治
C.受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响 D.遵循“脱亚入欧”的战略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据材料“既吸收欧美炮舰、机械等现代科技,又承继中国尧舜三代的历史传统,不必区分‘东洋道德’和‘西洋艺术’”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吸收西方科技也继承中国文化,说明明治维新受到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响,体现了“和魂洋才”的融合思想,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保留传统文化因素只是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受东西方文明的影响,未涉及政治斗争,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主张“不必区分东西方文化”与“脱亚入欧”的彻底西化战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五、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6.(2025·甘肃·高考真题)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间没有明显界限,家庭成员往往从事相似的工作。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兴起,在许多城市家庭中,丈夫需要早晚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之间,妻儿则待在家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生产技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B.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C.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异的形成 D.生活空间和劳作方式的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兴起,工作场所与家庭住所分离,丈夫成为雇佣工人往返工厂,妻儿留守家中从事家务,这直接体现了生活空间从混合到分隔的转变,以及劳作方式从家庭手工业向工厂集中劳动的变革,D项正确;工业革命确实推动了技术革新,但题干未直接提及“技术进步”或“专业技能提升”,而是强调空间分离与劳作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仅描述了工作与生活空间的地理分离,而非居住环境的改善,排除B项;工业革命确实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但题干未提及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异等内容,核心在于空间与劳作方式的变化,而非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1837年,英国人惠斯通和库克获得首个实用性电报专利。其后,库克向铁路公司演示电报装置并得到认可。1839年,电报技术被首次运用到帕丁顿至德莱顿的铁路上。随后,电报线路在全英国的铁路运输系统普及。据此可知,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
A.专利制度的确立 B.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C.产业革命的深入 D.动力装置的电气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7至1839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37年惠斯通和库克的电报专利,迅速被铁路公司采纳(1839年首次应用),并在全英铁路系统普及,体现了“技术专利——产业应用——规模推广”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工业革命深化期的典型特征。由此可见,电报技术在铁路系统的普及,通过提升运输效率、加速信息流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C项正确;英国专利制度早在1624年《垄断法案》已确立,1837年的电报专利是制度运行的结果,排除A项;“制度化”强调技术研发被纳入系统性机制(如政府规划),但材料仅体现“专利 ——应用”的单个案例,未涉及制度性建设,排除B项;电力作为工业动力普及于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的铁路动力仍以蒸汽为主,电报技术属于“通信技术”,与动力装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5·四川·高考真题)1838年,英国利物浦港卸载的美棉占进口总量的五分之四。1850年后,英国70%以上的原棉进口依赖美国。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主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这反映出( )
A.英国高度依赖外资 B.美国种植园经济扩张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美国自由贸易的实行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英国和美国)。据材料“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主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表明美国南方种植园以供应英国纺织业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轧棉机发明后美国棉花产量激增,种植园通过奴隶制扩张规模,形成“棉花王国”,这本质反映了美国种植园经济为适应英国工业需求而扩张,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仅描述英国棉花进口依赖美国,未涉及“外资”(即外国资本)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依赖原材料进口而非外国资本投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未提及美国贸易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基于奴隶制,与自由贸易原则相悖,且内战前美国实行保护主义关税,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1895~1909年英国在华公司数占外国在华公司总数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原因是( )
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B.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C.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D.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09年英国、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更趋激烈。由此可见,1895~1909年英国在华公司占比下降,本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新兴列强(美国、德国)对老牌帝国(英国)的在华势力挤压,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D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救亡运动主要影响列强在华的政治和军事侵略方式,而非直接导致英国在华公司数量占比下降,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整体实力薄弱,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上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对外国在华公司的数量占比影响有限,排除B项;英国在垄断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更多表现为资本向全球殖民地的分散投资,而非主动减少在华投入,排除C项。故选D项。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0.(2025·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民族国家构建)的障碍并非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障碍主要是这片大陆上国家间的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这表明该学者( )
A.强调拉美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认为拉美原住民文化已经消亡
C.主张加强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 D.正视殖民遗产造成的现实困境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地区)。据材料“(拉美民族国家构建)的障碍并非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障碍主要是这片大陆上国家间的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指出拉美国家面临的文化同质性问题是殖民时期遗留的共性文化传统(如语言、宗教等)导致民族国家构建缺乏差异性基础,这属于对殖民遗产现实影响的客观分析,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题干聚焦文化同质性而非种族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原文未提及原住民文化消亡,且拉美原住民文化仍部分存续,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文化同质性已是现实问题而非主张加强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八、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21.(2025·北京·高考真题)1822年,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内容的埃及学诞生于法国。1869年,埃及本土学者倡议创办了古埃及语学校。几年后,因时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的法国人马里耶特打压,学校被迫关闭。1910年,埃及本土学者推动教育部在高校设立了埃及学部,后来又受到法国把持的文物局打压而撤销。由此可见,埃及学( )
①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②客观上利于埃及民族意识觉醒
③在本土发展举步维艰 ④导致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崩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埃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本土学者积极创办古埃及语学校、推动设立埃及学部,体现对本土文化研究传承的努力,这一过程利于唤起民族意识,②正确;根据材料,1869年学校被法国人马里耶特打压关闭;1910年高校埃及学部再遭法国文物局打压撤销,可知,因法国打压,埃及学在本土发展困难,③正确,故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埃及学在埃及本土的发展遭遇,未提及对欧洲文化重构的作用,①错误,排除AC项;埃及学发展受打压是殖民体系影响的表现,而不是导致殖民体系崩溃的因素,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22.(2025·江苏·高考真题)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印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印度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工厂数量增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国货市场开拓(如国货博览会); 提拉克的民族主义号召体现了民众对民族经济的认同与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属于近代机器工业,而不是传统手工棉纺织业。传统手工业在殖民经济冲击下已逐渐衰落,排除A项;1906年提拉克的呼吁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阶段,而非“取得初步胜利”。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中期才逐步走向胜利,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和提拉克的呼吁,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与民众的互动或“广泛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3.(2025·四川·高考真题)1913年,一名德国军官殴打了阿尔塞斯地区的一个平民,但将其告上军事法庭后,该军官不仅没被治罪反而还被给予嘉奖。皇室授予其红鹰勋章,皇储威廉更是在授衔仪式上鼓励他“再接再厉”。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秩序混乱 D.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的德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3年的德国正处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时期,军事阶层享有特权,国家权力结构向军方倾斜。军官施暴后获嘉奖,本质是军国主义价值观对法律与道德的压制,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对武力的纵容及崇拜,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平民的阶级属性(如工人、农民),也未涉及阶级对立(如工人罢工、贫富冲突),事件焦点是“军官特权”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该事件仅涉及个别军官的暴力行为及官方的反常态度,未体现整个社会的秩序动荡,排除C项;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实权,但材料核心是“军国主义”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5·甘肃·高考真题)1919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燃料短缺。有学者写道:“维也纳的电灯忽明忽暗,电车停运,这都是因为原来从北方运来的煤炭现在大部分被一条新的国界挡住了。”这条“新国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德意志帝国建立 B.奥匈帝国解体
C.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D.波兰复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的奥地利。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奥匈帝国解体直接导致原帝国内部的资源运输网络被新生国家的边界切割。维也纳作为原帝国的首都,在奥匈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等小国后,失去了对北方煤炭产地的直接控制,新国界成为资源流通的障碍。这一解体是1919年欧洲边界重构的核心事件,也是维也纳燃料短缺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建立于1871年,与1919年的边界变化无关,排除A项;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是奥匈帝国解体的结果之一,其领土包含原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等地。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是奥匈解体的具体表现,而非“新国界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维也纳的煤炭短缺主要因原奥匈帝国内部通道被切断,波兰复国是边界变化的一部分,而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十、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5.(2025·河南·高考真题)下图是1917年1月俄国某杂志刊登的漫画《新婴孩,1917年》。画面中,左边是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天使,下边是身披铠甲的战神马尔斯。画面下俄文意为“好吧,让我们看看:这个可爱的宝宝会选什么……”这可以佐证(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和战之间徘徊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
C.新生苏俄政权的和平呼吁深得人心 D.俄国民众对时局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7年1月的俄国仍处于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一战已持续近三年,国内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漫画中“新婴孩”象征即将到来的1917年,左边“和平天使”手持橄榄枝代表民众对结束战争的渴望,右边“战神马尔斯”身披铠甲象征战争的威胁。“宝宝会选什么”的疑问,本质是民众对时局走向的迷茫与担忧,D项正确;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于二月革命后(1917年3月),而漫画创作于1917年1月,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月革命后才形成“临时政府、苏维埃”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917年1月尚无此格局,排除B项;苏俄政权成立于十月革命后(1917年11月),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2025·浙江·高考真题)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观察下图,苏维埃政权最初的定都地,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苏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将首都定在彼得格勒,结合图片信息可知①是彼得格勒,A项正确;②是莫斯科,不是最初定都地,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排除B项;③是喀山,不是最初定都地,排除C项;④是察里津,察里津在十月革命后成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不是最初定都地,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5·广东·高考真题)1928年,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后来,约有12个这样的工厂设计工作在底特律完成了,其余的工厂设计则准备在莫斯科的一个拥有1500名设计和制图员的特殊办公室去完成。”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意在( )
A.引入外国资本发展私营企业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C.寻求美国援助以渡过危机 D.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28年(苏联)。据材料“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通过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推进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发展私营企业,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苏联支付的是工厂建造费用而非筹措资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未面临经济危机,且材料未体现“援助”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5·江苏·高考真题)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
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
【答案】C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的苏联。根据材料可知,科什金在研发T-34坦克过程中,带病坚持工作并最终因病情加重去世,这一事迹核心体现了科技人员为国家和事业的奉献精神,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苏联的管理体制(如计划经济、科研管理模式等),重点描述的是科什金个人的工作态度,而非体制因素,排除A项;T-34坦克的研发仅体现苏联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成就,“世界第一的国力”夸大了这一事件的影响,且题干未涉及国力对比,排除B项;T-34坦克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变国际关系整体走向”属于对二战全局的影响,题干仅描述研发过程,未涉及对国际关系的直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十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9.(2025·重庆·高考真题)1925年,意大利政府下辖的法西斯工会职团联合会和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签订了“维多利协议”,双方承认彼此是企业主和工人唯一的合法代表,工人和企业主的一切合同只能由上述两家联合会及其所辖组织签订。该协议旨在( )
A.改善工人经济待遇 B.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
C.经进劳资双方合作 D.保障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25年(意大利)。据材料“双方承认彼此是企业主和工人唯一的合法代表,工人和企业主的一切合同只能由上述两家联合会及其所辖组织签订”和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政权通过垄断劳资谈判权,将工会和资本家组织纳入国家控制体系,本质是强化极权统治,B项正确;协议主要是法西斯政权加强社会控制的措施,未涉及工人待遇的具体改善措施,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职团主义本质是压制劳工权利而非促进合作,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协议剥夺了工人自主组织工会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30.(2025·云南·高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 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 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
A.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
C.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末至1939年(德国与法国)。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到1939年比例扩大到2:1”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青壮年人口快速增长导致法国在军事动员能力上处于劣势,这种人口压力加剧了法国的安全焦虑,从而强化了其对德妥协的绥靖主义倾向,C项正确;材料仅比较德法青壮年男性比例,未提及法国人口总量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并未放弃军备竞赛,而是在20世纪30年代持续加强防御工事(如马奇诺防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且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前法国与苏联并未真正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反而是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31.(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如图是1942年的一幅苏联宣传画,描绘的情景是:乌拉尔生产的钢铁被制造成炸弹,摧毁了前线的德军坦克。该宣传画反映出( )
A.敌后民众以钢铁般意志抵抗侵略
B.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
C.苏军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工业化为争取卫国战争胜利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的苏联。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工业化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基础。1942年乌拉尔地区的钢铁生产能力,体现了工业化成果对战争物资的保障作用,直接支持了前线作战,符合画面主旨,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敌后民众”的具体抵抗行动,画面核心是工业生产对战争的支援,而不是民众意志的描述,排除A项;牺牲通常指人员伤亡或资源损耗,而画面侧重工业生产的积极作用(“摧毁德军坦克”),未体现“牺牲”,排除B项;1942年7月 —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但题干未提及具体战役或“进攻扭转形势”,画面重点是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十三、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2.(2025·湖北·高考真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这一天被欧洲多国定为官方纪念日,但联邦德国态度暧昧,直至1985年才将其设为“解放日”,以纪念德国人“从纳粹暴力统治下鄙弃人性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和“德国历史之歧途的终结”。联邦德国的转变可归因于( )
①人口代际更替②社会历史意识转变③经济快速发展④美苏冷战走向缓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5至1985年的德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5年二战结束时,经历纳粹统治的一代人对战争责任和历史创伤感受直接,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在和平环境中成长,更倾向以理性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到1980年代,新一代成为社会主流,他们对纳粹历史的认知更侧重“反思错误”而非“背负罪责”,推动社会对“解放日”的认同,①正确;战后初期,联邦德国(西德)因冷战需要淡化纳粹罪行,但随着1960—1970年代反战运动、学生运动兴起,社会对历史反思的需求增强。1970年勃兰特“华沙之跪” 等事件标志着官方历史态度的转变,到1980年代,德国社会已普遍接受“从纳粹统治中解放”的历史叙事,将5月8日视为“历史歧途的终结”,②正确;联邦德国在1950—1960年代经历“经济奇迹”,但经济繁荣与历史认知的转变无直接因果关系,③错误;1985年美苏冷战尚未缓和,且联邦德国的历史态度转变主要基于国内社会共识,而非国际局势变化,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3.(2025·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为扩大粮食出口,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美国试图利用加拿大对美石油供应的依赖加以阻挠。在加拿大政府的坚持下,1961年中加两国达成第一个小麦贸易协定。这( )
A.体现加拿大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B.表明北美区域经济集团化受阻
C.证明粮食贸易成为中美博弈重要工具 D.说明冷战格局下美加合作与对抗并存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中国)。据材料“加拿大为扩大粮食出口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美国试图利用石油供应阻挠但未成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但加拿大坚持与中国达成贸易协定,说明美加在冷战格局下既有合作(同属西方阵营)又有对抗(经济政策分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加拿大坚持对华贸易体现其外交独立性,但“国际地位上升”需结合二战后加拿大作为中等强国的长期发展,材料单一事件不足以证明,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美加在个别贸易问题上的分歧,未体现北美区域经济集团化整体进程受阻,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粮食贸易是加中之间的交易,美国仅试图干预而非直接参与博弈,不能证明其成为中美博弈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34.(2025·北京·高考真题)1971年,苏联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并达成共识,建造新的太空装备,探索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1975年,两国宇航员在太空开展“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的兼容性实验,并进行了太空救援演练。这表明当时( )
A.美苏在科技领域建立起同盟关系 B.美国暂时放弃“战略防御计划”
C.美苏太空合作宣告军备竞赛结束 D.冷战并未阻断美苏的科技合作
【答案】D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1975年的美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美苏科学院联合召开学术会议探索地外文明,1975年两国宇航员开展太空兼容性实验和救援演练,这些都是在冷战对峙背景下的科技合作,说明冷战虽使美苏关系紧张,但并未完全阻断它们在科技领域的合作,D项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处于对峙状态,虽在太空有合作,但本质是基于各自利益的有限合作,并不是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与题干时间1971 - 1975年不符,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涵盖军事、科技等多领域,太空合作只是局部、特定领域的合作,无法宣告军备竞赛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35.(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下图是1981年苏联某杂志刊登的漫画。下列选项中,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北约内部存在分歧 B.欧盟陷入经济危机
C.华约军事力量衰落 D.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的苏联、美国、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1年正值冷战“苏攻美守”后期,美国里根政府推行强硬对苏政策,要求北约成员国提升军费支出。但西欧国家因经济滞胀、反战情绪及自主意识增强,普遍抵制这一要求,材料中代表西欧国家的人物将口袋翻出表示财政困难,正是北约内部存在分歧的表现,A项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1981年仍为“欧洲共同体”,时间不符;且漫画核心是“军费争议”,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漫画主题聚焦北约内部矛盾,与华约实力无关,排除C项;漫画核心是北约内部的“军费分摊”冲突,而非美国外交战略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36.(2025·河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自由放任已寿终正寝,尝试将其复活的努力纯属愚蠢。联邦政府不能拒绝或逃避普罗大众强烈相信它应该承担的义务。由此可知,他当时最可能推行的措施是( )
A.逐渐放弃金本位制度 B.不断提高进口商品关税
C.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 D.缩减联邦政府财政支出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据材料“自由放任已寿终正寝,联邦政府不能拒绝或逃避普罗大众强烈相信它应该承担的义务”和所学知识可知,艾森豪威尔主张加强政府干预以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最可能推行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的措施,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放弃金本位制度与材料中政府承担社会义务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提高关税属于贸易保护政策,与题干强调的国内社会福利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缩减财政支出与“政府应承担义务”的主张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7.(2025·江苏·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兔子婚礼》讲述了白兔和黑兔相爱的童话故事。该书传递出“爱不分肤色”的理念,却在1958年遭到南方阿拉巴马州“白人公民委员会”的强烈抗议,被禁止发行。这说明美国( )
A.违背了尊重人权的原则 B.南方仍部分保留奴隶制
C.动物保护主义思想盛行 D.文学领域恪守陈旧观念
【答案】A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题干中《兔子婚礼》因宣扬种族平等被南方白人团体抗议并禁售,说明当时美国南方仍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禁止该书体现了对平等权利的压制,违背人权原则,A项正确;奴隶制早在19世纪已废除,南方此时实行的是种族隔离而非奴隶制。排除B项;题干核心是借动物故事隐喻种族平等,而非动物保护,排除C项;该书被禁的根本原因是内容触及种族敏感问题,而不是文学领域的观念保守;且南方势力的干预体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族歧视,而不是文学界自身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十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十六、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38.(2025·湖北·高考真题)1951年,巴西爆发大规模舆论运动——“石油运动”,主张捍卫国有资源。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他们齐声高呼,“石油是我们的”。1954年,巴西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推动石油工业成为该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据此可推知发展中国家( )
A.呼吁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B.要求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D.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巴西。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技术垄断等方式控制其自然资源的问题。巴西“石油运动”主张“石油是我们的”,并通过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实现资源国有化,本质是反对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捍卫国家经济主权,D项正确;题干聚焦于巴西“捍卫国有资源”的具体行动,未提及对国际经济秩序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属于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体现“国有化”而非“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通常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关(如生产资料全民所有),而巴西是资本主义国家,此举本质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而非推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指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而题干强调的是“捍卫石油资源国有化”,即国家对自然资源控制权的争夺,而非产业结构本身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9.(2025·四川·高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多进行自主建筑实践。1961年,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1965年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1967年塞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据此推知,这些建筑实践( )
A.推动了亚非民族的解放 B.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据材料“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塞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实践通过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和象征国家独立的标志性建筑,强化了新兴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C项正确;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基本完成,建筑实践主要体现的是独立后的国家建设,排除A项;这些建筑主要体现文化融合而非科技突破,排除B项;非洲建筑实践属于文化领域,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政治军事对抗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40.(2025·重庆·高考真题)殖民时期,板球运动被英国殖民者带到印度。1971年,印度板球队击败英国队,印度人欣喜若狂,“民众涌入孟买的街头,欢呼者手舞足蹈,喇叭声不断狂鸣,完全是一派狂欢节的景象。”这反映了印度( )
A.体育运动水平超越英国 B.体育事业摆脱西方控制
C.体育精神瓦解种姓制度 D.体育运动承载民族情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的印度。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板球运动随英国殖民统治传入印度,曾是殖民者彰显文化霸权的工具(如印度本土人初期被排斥参与高端赛事)。但在长期发展中,板球逐渐融入印度社会,从“殖民者的运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符号。由此可见,板球在印度从殖民文化符号转变为民族认同媒介,1971年的胜利被民众视为“民族尊严的胜利”,狂欢现象印证了体育赛事对民族情感的承载与表达,D项正确;单次赛事胜利不能直接等同于整体体育水平超越,且材料核心在于民众反应的象征意义,而非竞技实力对比,排除A项;印度独立后体育管理体系已自主,但材料未提及体育行政层面的“控制”问题,民众狂欢的焦点是“击败英国”的民族情感,而非体育自主权,排除B项;种姓制度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问题,材料未涉及种姓在体育中的消解,排除C项。故选D项。
41.(2025·山东·高考真题)1973年,历史学家阿尔诺·彼得斯公布了一幅新世界地图,声称该地图用“等积”投影代替了放大欧洲面积、缩小“第三世界”面积的墨卡托投影。新地图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采用,全球发行超过8000万份。这反映出( )
A.欧洲中心论被取代 B.地图表达具有政治性
C.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D.联合国影响力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卡托投影是航海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保持方向准确,但会严重放大高纬度地区(如欧洲、北美)的面积,缩小低纬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的面积。这种投影方式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客观上强化了欧洲在地理认知中的“中心”地位,被视为西方中心论的视觉工具。阿尔诺 彼得斯的“等积投影”强调真实反映各地区面积比例,避免墨卡托投影的视觉扭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该地图,本质上是对“欧洲中心论”地理叙事的修正,体现了对第三世界话语权的重视。由此可见,地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承载着权力、文化和政治观念。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推广等积投影地图,表明其试图通过地理认知的 “去中心主义”,呼应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诉求,这一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B项正确;等积投影的推广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挑战,但“被取代”在1973年尚未完全实现。欧洲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仍显著,地图投影的改变只是政治观念调整的一个信号,而非彻底取代,排除A项;1973年正值冷战中期(美苏在越南战争、中东问题上仍激烈博弈),题干未涉及冷战局势变化,地图投影的调整更侧重后殖民时代的国际秩序重构,而非冷战缓和,排除C项;新地图被采用的本质是其政治象征意义(对第三世界的支持),而非联合国影响力的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2.(2025·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开启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进程,陆续对国有企业和消费品,基础设施与通信行业,养老金、健康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这些改革( )
A.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B.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C.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削弱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据材料“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开启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进程,陆续对国有企业和消费品,基础设施与通信行业,养老金、健康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自由主义改革在短期内可能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国家调控能力削弱,并 加深了对欧美资本的依赖,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自由主义改革加剧了贫富分化,排除B项;据材料“私有化改革”可知,国家经济调控能力被削弱,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有化使欧美资本进一步控制拉美关键行业,排除D项。故选A项。
十七、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43.(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针对这一状况,法国总统蓬皮杜和西德总理勃兰特在12月初举行会晤,同意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缩小欧共体成员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法德首脑达成的共识( )
A.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 B.有利于欧洲推进经济一体化
C.反映出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 D.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71年(欧美)。题干中,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法德首脑同意缩小欧共体成员国汇率波动幅度,这一举措旨在加强欧洲内部货币合作,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直接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后来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B项正确;当时经济危机尚未全面爆发,且法德合作并非直接缓解危机,排除A项;题干措施更聚焦欧洲内部协调,而非直接对抗美国,排除C项;法德共识是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非加速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44.(2025·北京·高考真题)结合所学,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出口占比下降,反衬新兴经济体出口占比上升,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出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主因低端制造业外迁至成本更低地区。③正确,故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正强化高端制造与创新,产业转移是为聚焦高附加值领域,非“忽视创新”。①错误,排除AC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出口比例下降,体现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本身是全球化深化的表现,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45.(2025·浙江·高考真题)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然而,下图漫画中的美国却“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该漫画旨在反映( )
A.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安全的保护日益困难
B.美国试图阻碍数字信息的正常流通
C.人机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美国热衷于创造数字壁垒纪录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现代美国。漫画中明确展示美国“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这清晰地表明美国通过这种手段,主观上试图阻碍数字信息在国际间的正常流通,以维护自身在数字领域的某种优势或利益,B项正确;漫画中没有直接体现出由于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困境,更多地是突出美国对数字信息正常流通的干预,排除A项;整个漫画内容主要围绕美国堆砌“数字壁垒”以及对其他国家应用程序进入造成的阻碍展开,没有任何关于“人机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漫画的重点并非强调美国热衷于创造所谓的“数字壁垒纪录”,而是通过美国堆砌“数字壁垒”这一行为,揭示其背后试图阻碍数字信息正常流通的目的,“创造数字壁垒纪录”只是对画面表面行为的一种片面解读,没有触及到美国行为的实质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十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46.(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地处偏远,受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等影响更为强烈。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决议《我们希望的未来》,呼吁联合国系统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支持。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发展有赖于( )
A.地缘政治的稳定 B.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希望的未来》决议的核心是推动联合国系统及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对小岛屿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属于国际层面的集体行动,直接对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地缘政治(如领土争端、势力范围),核心问题是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属于环境与发展议题,与地缘政治无关,排除A项;题干主体是“联合国系统”推动的全球性支持,而非“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排除B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小岛屿国家的困境源于自然环境恶化,但题干强调的是“联合国呼吁支持”这一“人为行动”,而非自然环境自身的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47.(2025·浙江·高考真题)下图所示漫画,“地球修理工”满脸忧愁地看着引擎盖下面频发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而无从下手,该漫画意在说明( )
A.能源危机严重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B.国际社会消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C.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D.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地球修理工”面对引擎盖下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而忧愁、无从下手,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而这些问题显然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D项正确;漫画主要呈现的是山火、飓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并没有直接体现能源危机相关内容,比如能源短缺、能源价格波动等,所以无法得出能源危机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漫画中没有关于国际社会对漫画所述问题的应对态度,因而也就不能得出国际社会消极应对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漫画重点在于地球所面临的山火、飓风和海啸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是交通安全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十九、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8.(2025·河南·高考真题)19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由劳动力,先后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间,仍有将近190万名奴隶输入巴西,有55万名奴隶输入古巴。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下拉美经济停滞不前 B.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拉美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转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自由劳动力成为主流;而拉美仍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奴隶制是种植园经济的基础,体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C项正确;拉美种植园经济在19世纪因国际市场需求(如蔗糖、咖啡)而扩张,“经济停滞”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瓜分非洲狂潮始于19世纪后期,主要针对非洲领土而非奴隶贸易,且材料核心是拉美奴隶输入,与非洲无关,排除B项;19世纪拉美尚未开启真正的工业化(工业化始于20世纪初),输入奴隶主要服务于种植园农业,而非工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49.(2025·浙江·高考真题)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是华工漂洋过海登陆美国的第一站。1880年《哈泼斯周报》图绘(见下图),生动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的场景:其中有数位白人面孔,各商铺的小伙子竞相高挑鞭炮,争夺头彩,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为史料,该图反映了( )
A.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
B.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
C.美国社会充斥对多元文化的偏见
D.赴美华人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答案】D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是1880年的美国旧金山。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还有放鞭炮等传统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说明赴美华人保留着中华文化并且在当地进行传播,同时也有白人参与到庆祝活动中,进一步说明中华文化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D项正确;题干图片及描述展现的是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时白人与华人共同庆祝的和谐场景,没有任何信息体现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采取了排斥政策,排除A项;图片主要呈现的是华人庆祝新年的场景以及白人参与其中的画面,没有涉及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排除B项;图中白人与华人一起庆祝新年,人们互相拜年,相处融洽,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偏见,反而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接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50.(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812年,英国格拉斯哥商会对从事美洲贸易的商人表示感谢,因为他们不仅扩展了烟草、棉花等贸易,而且“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支持创办我们这个城市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现在为整个王国带来很大好处”。这表明( )
A.新型特许公司促进了美洲贸易
B.英国制造业与大西洋贸易联系密切
C.英国依托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输出成为英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12年(英国)。据材料“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支持创办我们这个城市的制造业”可知,格拉斯哥商会的商人通过美洲贸易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支持,表明英国制造业与大西洋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美洲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发展,未提及特许公司的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工业革命完成后(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1812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与制造业的关系,而非资本输出,且这一时期英国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排除D项。故选B项。专题06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涉及考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五、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八、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十、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十三、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十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十六、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十七、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十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十九、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二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25·浙江·高考真题)有史著谓,达·伽马从印度满载而归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石头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
A.传统商路将因新航路开辟而中断
B.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
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
D.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2.(2025·重庆·高考真题)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1636年英王查理一世向海事部门官员问询自己是否有权颁发捕鱼许可证,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拥有管辖沿海渔业的权力,不久查理一世颁布召令,要求在英国周边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必须向英国申领许可证,招致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这有助于说明该时期( )
A.海洋自由乃是欧洲共识 B.英国主导海洋规则制定
C.欧洲海洋利益纷争频仍 D.荷兰渐失海洋霸主地位
三、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3.(2025·四川·高考真题)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由此可知( )
A.教会财政危机的显现 B.资本主义促进教会世俗化
C.教会大力推行赎罪券 D.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存
4.(2025·山东·高考真题)1508-1511年,拉斐尔在梵蒂冈宫签字厅的墙壁上为罗马教皇创作了《雅典学院》,画作描绘的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人物群像。对面墙上是拉斐尔的另一幅壁画《圣礼论辩》,描绘了各个时代的著名神学家论辩圣礼的场景。这反映了( )
A.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互补 B.历史发展的渐进与复杂
C.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共生 D.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斗争
5.(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6世纪,意大利人巴尔巴罗为校订、翻译古罗马建筑论著,曾向一位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师寻求帮助;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在撰写关于采矿的著作时,吸收了矿工传授的知识。这些学者( )
A.注重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B.复兴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D.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兴盛
6.(2025·云南·高考真题)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入,从16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前往意大利游学,拜访文化名人,参观文物古迹,并大肆收购古董和艺术精品。当地人开玩笑说,如果大斗兽场能够带走的话,英国人也就买走了。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弘扬了西欧的古典文化 B.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C.推动英国社会风尚转变 D.助推了意大利社会发展
7.(2025·甘肃·高考真题)研究指出:自亨利八世改革以来,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争端不断,直至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的统治地位才彻底确立;在她治下出现了莎士比亚等诗人和剧作家,同时英国在音乐和哲学方面也达到了创新和活力的顶峰。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英国( )
A.文学艺术发展受制于王权 B.市民文学与骑士文学充分发展
C.国教会深受罗马教廷影响 D.宗教改革为文艺复兴作了铺垫
8.(2025·重庆·高考真题)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圣经人文主义”学派对天主教通行的拉丁文《圣经》加以订正和注释,力图恢复其中每一个特定教义的精确历史内涵。为此,他们追溯到古希腊文与希伯莱文的原版《圣经》中去探究,纠正了拉丁文版本中的许多谬误。这些活动( )
A.完善了天主教神学理论 B.偏离了文艺复兴的发展方向
C.强化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D.奠定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
9.(2025·湖南·高考真题)16世纪,被称为“中国根”的中药土茯苓传入欧洲后,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中国根书简》,说明“中国根”的植物特性、炮制方式和临床应用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欧洲人( )
A.崇尚东方传统文化 B.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C.重视探索自然奥秘 D.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10.(2025·江苏·高考真题)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描写了有关巴士底狱神秘囚犯“铁面人”的逸闻。此人总戴着面具,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所犯何罪。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铁面人”的传闻逐渐在民众中“创造出一个无限专横权力的想象世界”。这( )
A.有利于出版行业的兴起 B.引发了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1.(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启蒙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是为了摆脱那些不容置疑的传统权威的束缚,但在某些情况下须绝对服从。比如,一个正在服役的军官在接到长官指令时质疑其正当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该思想家强调的是( )
A.权力制衡 B.主权在民 C.理性判断 D.社会平等
12.(2025·河南·高考真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认为,思想史上的18世纪是法国的时代,它重铸了文明世界的前提条件。这一文明世界源自17世纪英国思想,也从该时期英国革命中获得灵感。但是,英国模式总是带有岛国的褊狭性,法国人将其扩大化、清晰化和普及化了。他意在强调( )
A.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较为保守 B.法国的启蒙思想具有世界性意义
C.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加速启蒙思想成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启蒙运动
四、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3.(2025·浙江·高考真题)17世纪90年代,英国议会根据《财政筹款特别法案》,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英王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成为其股东。该行宗旨“促进广大公众的利益”,规定军费批文除需要议会通过,还需要国王印章。据此判断,此时英国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责任内阁制 D.等级君主制
14.(2025·山东·高考真题)1848年7月,普鲁士国民议会的资产阶级代表提出了关于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马克思评论说,他们要无偿废除或通过赎买废除的那些封建义务,如“领主权”“饲养税”“徭役”等,“在我们听到过法国革命破坏了封建制度、听到过拿破仑法典的两只文明的耳朵听来”是多么荒谬绝伦。马克思意在揭示( )
A.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德国经济落后的根源
C.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意义 D.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
15.(2025·湖北·高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日本有学者提出“富国论”,后来成为“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他主张既吸收欧美炮舰、机械等现代科技,又承继中国尧舜三代的历史传统,不必区分“东洋道德”和“西洋艺术”。上述材料可以论证明治维新( )
A.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因素 B.旨在推翻守旧的幕府统治
C.受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影响 D.遵循“脱亚入欧”的战略
五、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6.(2025·甘肃·高考真题)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间没有明显界限,家庭成员往往从事相似的工作。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兴起,在许多城市家庭中,丈夫需要早晚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之间,妻儿则待在家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生产技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B.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C.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异的形成 D.生活空间和劳作方式的改变
17.(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1837年,英国人惠斯通和库克获得首个实用性电报专利。其后,库克向铁路公司演示电报装置并得到认可。1839年,电报技术被首次运用到帕丁顿至德莱顿的铁路上。随后,电报线路在全英国的铁路运输系统普及。据此可知,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
A.专利制度的确立 B.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C.产业革命的深入 D.动力装置的电气化
18.(2025·四川·高考真题)1838年,英国利物浦港卸载的美棉占进口总量的五分之四。1850年后,英国70%以上的原棉进口依赖美国。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主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这反映出( )
A.英国高度依赖外资 B.美国种植园经济扩张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美国自由贸易的实行
19.(2025·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1895~1909年英国在华公司数占外国在华公司总数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原因是( )
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B.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C.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D.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0.(2025·湖南·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民族国家构建)的障碍并非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障碍主要是这片大陆上国家间的文化相同性太过明显”。这表明该学者( )
A.强调拉美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B.认为拉美原住民文化已经消亡
C.主张加强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 D.正视殖民遗产造成的现实困境
八、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21.(2025·北京·高考真题)1822年,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内容的埃及学诞生于法国。1869年,埃及本土学者倡议创办了古埃及语学校。几年后,因时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的法国人马里耶特打压,学校被迫关闭。1910年,埃及本土学者推动教育部在高校设立了埃及学部,后来又受到法国把持的文物局打压而撤销。由此可见,埃及学( )
①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②客观上利于埃及民族意识觉醒
③在本土发展举步维艰 ④导致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崩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2025·江苏·高考真题)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3.(2025·四川·高考真题)1913年,一名德国军官殴打了阿尔塞斯地区的一个平民,但将其告上军事法庭后,该军官不仅没被治罪反而还被给予嘉奖。皇室授予其红鹰勋章,皇储威廉更是在授衔仪式上鼓励他“再接再厉”。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秩序混乱 D.君主专制强化
24.(2025·甘肃·高考真题)1919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燃料短缺。有学者写道:“维也纳的电灯忽明忽暗,电车停运,这都是因为原来从北方运来的煤炭现在大部分被一条新的国界挡住了。”这条“新国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德意志帝国建立 B.奥匈帝国解体
C.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D.波兰复国
十、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5.(2025·河南·高考真题)下图是1917年1月俄国某杂志刊登的漫画《新婴孩,1917年》。画面中,左边是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天使,下边是身披铠甲的战神马尔斯。画面下俄文意为“好吧,让我们看看:这个可爱的宝宝会选什么……”这可以佐证(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和战之间徘徊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
C.新生苏俄政权的和平呼吁深得人心 D.俄国民众对时局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26.(2025·浙江·高考真题)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观察下图,苏维埃政权最初的定都地,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7.(2025·广东·高考真题)1928年,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后来,约有12个这样的工厂设计工作在底特律完成了,其余的工厂设计则准备在莫斯科的一个拥有1500名设计和制图员的特殊办公室去完成。”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意在( )
A.引入外国资本发展私营企业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C.寻求美国援助以渡过危机 D.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28.(2025·江苏·高考真题)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
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
十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9.(2025·重庆·高考真题)1925年,意大利政府下辖的法西斯工会职团联合会和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签订了“维多利协议”,双方承认彼此是企业主和工人唯一的合法代表,工人和企业主的一切合同只能由上述两家联合会及其所辖组织签订。该协议旨在( )
A.改善工人经济待遇 B.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
C.经进劳资双方合作 D.保障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
30.(2025·云南·高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20至34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年德法 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1.6:1,1939年已扩大到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 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
A.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
C.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
31.(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如图是1942年的一幅苏联宣传画,描绘的情景是:乌拉尔生产的钢铁被制造成炸弹,摧毁了前线的德军坦克。该宣传画反映出( )
A.敌后民众以钢铁般意志抵抗侵略
B.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
C.苏军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工业化为争取卫国战争胜利创造条件
十三、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2.(2025·湖北·高考真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这一天被欧洲多国定为官方纪念日,但联邦德国态度暧昧,直至1985年才将其设为“解放日”,以纪念德国人“从纳粹暴力统治下鄙弃人性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和“德国历史之歧途的终结”。联邦德国的转变可归因于( )
①人口代际更替②社会历史意识转变③经济快速发展④美苏冷战走向缓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2025·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为扩大粮食出口,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美国试图利用加拿大对美石油供应的依赖加以阻挠。在加拿大政府的坚持下,1961年中加两国达成第一个小麦贸易协定。这( )
A.体现加拿大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B.表明北美区域经济集团化受阻
C.证明粮食贸易成为中美博弈重要工具 D.说明冷战格局下美加合作与对抗并存
34.(2025·北京·高考真题)1971年,苏联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并达成共识,建造新的太空装备,探索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1975年,两国宇航员在太空开展“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的兼容性实验,并进行了太空救援演练。这表明当时( )
A.美苏在科技领域建立起同盟关系 B.美国暂时放弃“战略防御计划”
C.美苏太空合作宣告军备竞赛结束 D.冷战并未阻断美苏的科技合作
35.(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下图是1981年苏联某杂志刊登的漫画。下列选项中,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北约内部存在分歧 B.欧盟陷入经济危机
C.华约军事力量衰落 D.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36.(2025·河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自由放任已寿终正寝,尝试将其复活的努力纯属愚蠢。联邦政府不能拒绝或逃避普罗大众强烈相信它应该承担的义务。由此可知,他当时最可能推行的措施是( )
A.逐渐放弃金本位制度 B.不断提高进口商品关税
C.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 D.缩减联邦政府财政支出
37.(2025·江苏·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兔子婚礼》讲述了白兔和黑兔相爱的童话故事。该书传递出“爱不分肤色”的理念,却在1958年遭到南方阿拉巴马州“白人公民委员会”的强烈抗议,被禁止发行。这说明美国( )
A.违背了尊重人权的原则 B.南方仍部分保留奴隶制
C.动物保护主义思想盛行 D.文学领域恪守陈旧观念
十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十六、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38.(2025·湖北·高考真题)1951年,巴西爆发大规模舆论运动——“石油运动”,主张捍卫国有资源。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他们齐声高呼,“石油是我们的”。1954年,巴西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推动石油工业成为该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据此可推知发展中国家( )
A.呼吁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B.要求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D.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性
39.(2025·四川·高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多进行自主建筑实践。1961年,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1965年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1967年塞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据此推知,这些建筑实践( )
A.推动了亚非民族的解放 B.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40.(2025·重庆·高考真题)殖民时期,板球运动被英国殖民者带到印度。1971年,印度板球队击败英国队,印度人欣喜若狂,“民众涌入孟买的街头,欢呼者手舞足蹈,喇叭声不断狂鸣,完全是一派狂欢节的景象。”这反映了印度( )
A.体育运动水平超越英国 B.体育事业摆脱西方控制
C.体育精神瓦解种姓制度 D.体育运动承载民族情感
41.(2025·山东·高考真题)1973年,历史学家阿尔诺·彼得斯公布了一幅新世界地图,声称该地图用“等积”投影代替了放大欧洲面积、缩小“第三世界”面积的墨卡托投影。新地图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采用,全球发行超过8000万份。这反映出( )
A.欧洲中心论被取代 B.地图表达具有政治性
C.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D.联合国影响力的扩大
42.(2025·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开启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进程,陆续对国有企业和消费品,基础设施与通信行业,养老金、健康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这些改革( )
A.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B.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C.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削弱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控制
十七、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43.(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针对这一状况,法国总统蓬皮杜和西德总理勃兰特在12月初举行会晤,同意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缩小欧共体成员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法德首脑达成的共识( )
A.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 B.有利于欧洲推进经济一体化
C.反映出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 D.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44.(2025·北京·高考真题)结合所学,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5.(2025·浙江·高考真题)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然而,下图漫画中的美国却“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该漫画旨在反映( )
A.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安全的保护日益困难
B.美国试图阻碍数字信息的正常流通
C.人机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美国热衷于创造数字壁垒纪录
十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46.(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地处偏远,受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等影响更为强烈。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决议《我们希望的未来》,呼吁联合国系统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支持。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发展有赖于( )
A.地缘政治的稳定 B.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47.(2025·浙江·高考真题)下图所示漫画,“地球修理工”满脸忧愁地看着引擎盖下面频发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而无从下手,该漫画意在说明( )
A.能源危机严重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B.国际社会消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C.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D.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十九、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8.(2025·河南·高考真题)19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自由劳动力,先后废除了奴隶制。但在1811年到1870年间,仍有将近190万名奴隶输入巴西,有55万名奴隶输入古巴。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下拉美经济停滞不前 B.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拉美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49.(2025·浙江·高考真题)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是华工漂洋过海登陆美国的第一站。1880年《哈泼斯周报》图绘(见下图),生动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的场景:其中有数位白人面孔,各商铺的小伙子竞相高挑鞭炮,争夺头彩,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为史料,该图反映了( )
A.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
B.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
C.美国社会充斥对多元文化的偏见
D.赴美华人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二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50.(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1812年,英国格拉斯哥商会对从事美洲贸易的商人表示感谢,因为他们不仅扩展了烟草、棉花等贸易,而且“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支持创办我们这个城市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现在为整个王国带来很大好处”。这表明( )
A.新型特许公司促进了美洲贸易
B.英国制造业与大西洋贸易联系密切
C.英国依托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输出成为英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