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我们的身体》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准确划分身体的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能描述心脏(左胸)、肺(胸腔)等 5 个器官的位置与形状。能解释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需氧量增加);(2)能列举上海肺部的行为(如吸烟、粉尘、熬夜)。通过“器官控诉词” 中对危害描述的准确性评估。2.科学思维(1)能够用 “形状 + 位置” 的方法归纳器官特征;能用流程图整理呼吸路径(鼻→肺)。通过器官描述卡的科学性进行评价。(2)能分析胸围变化与膈肌运动的关系;能设计肺模型验证呼吸原理。依据实验结论表述的逻辑性判断。3.探究实践(1)用看、摸等方法观察身体内部结构,用气球、塑料瓶制作肺部呼吸模型,解释气体交换过程。(2)能规范测量运动前后的呼吸频率(误差≤2 次/分);能成功制作可演示吸气和呼气的肺模型。通过实验数据表和模型功能演示视频评估。4.态度责任(1)尊重同学的体型差异(如不嘲笑肥胖);理解器官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进行考察。(2)承诺践行护牙三行动(刷牙、限糖、漱口);体验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身体外部结构的划分;呼吸、消化器官的功能;运动对呼吸的影响;肺模型的制作。难点:对抽象器官功能(如气体交换)的理解;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师:人体器官挂图(带磁贴)、呼吸与消化系统动画视频、触感游戏道具。学生:全开白纸(每组1张)、彩色水笔、器官名称卡(心、肺、胃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与问题 问题驱动:展示 不同人物的图片(如高矮、胖瘦、男女),提问:“仔细看看这些人的身体,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相同点都有头、手、脚;不同点是身高、体型等)。 聚焦主题:“每个人的身体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观察和认识我们的身体,看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藏着哪些秘密。”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片中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回答问题 利用核桃的开取问题,引入课程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 “无序观察” 转向 “有序思考”,为后续结构化探究铺垫。探究与发现 探究一:我们的身体组成 方法选择: 呈现 两种观察方法 ——“背靠墙面画人体轮廓” 和 “借助灯光照影子”,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更适合课堂实践,最终确定 “画轮廓”。 分组实践:3 人一组分工合作(1 人当模特靠墙站立,1 人用彩笔描轮廓,观察与发现:让学生将轮廓图对折,观察 “折线两边的形状是否相同”,引导发现身体的对称性及其意义(如平衡、灵活)。 明确名称:结合 PPT 中标注的 “头、颈、躯干、四肢”,让学生在轮廓图上标注,并触摸自身对应部位加深记忆。 互动游戏:贴身体部位卡片 组织学生利用卡片,播放正确案例,在“模特”正确的身体部分粘贴。 探究二:比较身体的特征差异 测量与记录:演示卷尺、绳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讲解身高、腰围、体重如何精确的测量。 汇报与总结: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如 “我们组最高的同学身高是……”。 结合 PPT 总结:人体结构具有统一性(都有四大组成部分),但存在个体差异(身高、体重等)。 探究三:身体内部器官的 “位置与功能” 提问引导:“大脑和五脏六腑分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结合 PPT中的器官分布图,介绍关键器官位置: ·大脑在颅腔内,被颅骨保护; ·心脏在胸腔中部偏左,肺在胸腔内; ·胃在左上腹,肝在右上腹等。 器官描述与贴画:发放 PPT 中的器官图片(心脏、肺、胃等),让学生用固定句式描述(如 “心脏是拳头形状的,在胸腔中部偏左”),并将图片贴到人体轮廓图的对应位置。 探索呼吸过程与消化过程:播放 PPT 中的呼吸视频,提问 “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 结合 PPT图示,总结呼吸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流程。 分组实践,三人协作,注意记录的严谨性。 思考颈部和四肢的功能,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举手发言。 互动游戏:贴身体部位卡片 每组领取写有 “头、颈、躯干、四肢” 的卡片,选一名同学当 “模特”,其他同学将卡片贴到模特身体的对应位置。 分组使用卷尺、绳子等工具,按PPT示例,测量身高、腰围,记录体重,填写表格: 按照给定句式完成器官的描述,将器官卡片贴到人体轮廓图的对应位置。 从 “绘制轮廓” 到 “贴部位卡片”,通过 “动手操作 + 具象化呈现”,突破 “身体结构抽象化” 的难点(契合 PPT “从整体到局部” 的逻辑); 对折轮廓图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身体对称性”,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 分组合作环节,既落实 PPT 中的互动要求,又培养协作意识。 固定句式描述和拼贴活动,既强化 “形状 + 位置 + 功能” 的逻辑关固定句式描述和拼贴活动,既强化 “形状 + 位置 + 功能” 的逻辑关联。 呼吸过程和消化过程通过 “视频 + 流程图” 双重呈现,将抽象的生理过程可视化,符合三年级学生 “直观思维为主” 的特点。总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 “身体的组成部分、主要器官的位置与功能”,强调 “身体各部分分工协作,维持生命活动”。 知识拓展:分享 PPT 中的 “神奇的身体数字”,如 “成年人有 206 块骨头,婴儿有 300 多块”“心跳每分钟约 60-100 次”,激发学生对身体的持续探究兴趣。 课后任务:按照 PPT 中的记录表,用手表或触摸脉搏的方式,记录自己安静时的心跳次数,下节课分享。 一同回复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包括身体的组成部分、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板书】(左侧)组成部分 主要功能头 有大脑,负责思考、看、听等颈 支撑头部,能灵活转动躯干 保护心脏、肺、胃等内部器官四肢 上肢:拿东西、写字;下肢:走路、跳跃(右侧)器官名称 位置和功能心脏 胸腔中部偏左,像拳头,供血肺 胸腔内部,像海绵,呼吸胃 左上腹,像袋子,搅拌食物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