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解析).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解析).zip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
历 史·答 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 D
要点点拨 由材料“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即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 350—3 95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 300—4 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两项;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 800—3 500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
2.答案 B
要点点拨 秦朝设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体现了政治生态中人伦秩序和政治的密切关系,该举措表明秦朝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秦朝并非以孝治国,而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宗庙祭祀”,与推广郡县制关联不大,排除D项。
3.答案 C
要点点拨 蒙古治下的燕京太极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南北统治者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北正统思想都是理学,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1127年,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理学受重视,而不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4.答案 C
要点点拨 据材料“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东北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且离苏联近,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因此毛泽东的话表明当时我国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C项正确;1953年我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A项;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建设热情高涨,且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排除D项。
5.答案 B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掠夺民财,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其失去民心,这成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四大家族资本急速扩张,排除A项;抗战期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日军侵略,民族企业日益萎缩,排除C项;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决裂是因为其独裁,而不是经济掠夺,排除D项。
6.答案 A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推进全面小康,2015年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A项正确;习近平主席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C项;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排除D项。
7.答案 B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可知,在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即工商业经济发达,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外殖民活动频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排除C项;古代西亚腓尼基不是世界性的大帝国,排除D项。
8.答案 A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世纪 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甲为美国, A项正确。19世纪,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对华贸易最大的出口国,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不注重利用新成果,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对华贸易优势被削弱,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乙是英国,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丙在19世纪后半期对中国侵略不强,丙为德国,排除 C项;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丁为俄国,排除 D项。
9.答案 A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英国和欧共体就共同的农业政策达成妥协,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英国和欧共体就共同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妥协,双方各自让步,希望能共同发展,英国公民的投票结果也显示,联合发展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危机,因此选A项。B项,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材料中双方的妥协没有直接关系。C项,当时政治一体化还没有实现。D项,欧洲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更深入的联合,但是进一步联合的障碍依然存在,没有被扫清。
10.答案 A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严重,导致德意志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在批判教会过程中,民族国家观念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胡登的言论有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未体现促进民众精神自由、宗教改革的主张和文艺复兴的转型,排除B、C、D三项。
11.答案 B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涉及的学科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材料体现出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不同的政体,这说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故A项说法错误;各国选择民主形式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的,C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多种民主形式,并未说明总统制共和制政体是民主主流,故D项错误。
12.答案 D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根据材料“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行粮食税已经迫在眉睫,故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苏俄赢得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苏俄需要稳定农民,巩固工农联盟,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 B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据材料“美国从1961年开始组织实施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历时约11年。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家企业、400万人参加”可知,现代科学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万家企业、400万人参加”说明并不是主要依靠政府,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企业的生产需求,排除D项。
14.答案 C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税率的规定,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整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已知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解释,培养考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等,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体现其特征,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促使欧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C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故排除B项。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不能缓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15.答案 B
要点点拨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市场,压低原料价格,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维护自身权益,发展中国家召开了讨论原料问题的会议,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际经济秩序,与美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无关,排除A项;此次会议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而非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此次会议的主旨,排除D项。
16.答案 D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涉及的学科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材料体现的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并购及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猛增的现象,这说明跨国公司促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联系加强,不是全球经济趋同化,故A项错误;跨国公司有助于资源优化,但它不是资源优化的唯一途径,故B项错误;跨国公司仅仅是推动全球化的手段,其并未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垄断,故C项错误。
17.答案要点 (1)特点: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动力是工农学兵各个革命阶级(或工农学兵大联合);在革命统一战线下进行(或者在国共合作的领导下进行)。
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原因:实行全民族抗战(或举国抗战、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进行)。
影响:提升了民族意识;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要点点拨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
第(1)问,根据“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可知国民大革命的特点是以工农学兵大联合的形式在统一战线领导下打倒列强和军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第(2)问,根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意义主要是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民族复兴。
18.答案要点 (1)原因:有利的地理条件;政府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国家对经济严格控制和垄断;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2)共同特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联系;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帝国扩张往往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给被侵略地区带来灾难;但扩张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要点点拨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可得出有利的地理条件;据材料一“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可得出政府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据材料一“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可得出国家对经济严格控制和垄断;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接处,控制着东西方的商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疆域、对世界的贡献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辩证分析古代帝国扩张的影响。
19.答案要点 (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2)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市场激烈竞争的促进;追求最大规模效益的推动。
变化: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
20.答案要点 示例:
论题:非西方国家崛起加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阐述: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和主张,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断对现行国际秩序提出挑战,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朝多极化方向演变。
要点点拨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根据材料信息拟订一个论题,如“非西方国家崛起加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在国际秩序变革上应当寻求合作”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注意紧扣论题、史论结合。 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要点点拨由材料“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
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
征,即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仰韶文化距今
约7000一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
一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一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两项;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一3500年,已经
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
2.答案B
要点点拨秦朝设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体现了政治生态中人伦秩序
和政治的密切关系,该举措表明秦朝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春秋
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秦朝并非以孝治国,而是以法家思想治
国,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宗庙祭祀”,与推广郡县制关联不大,排除D项。
3.答案
要点点拨蒙古治下的燕京太极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同一时期宋理宗
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南北统治者的重视,
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北正统思想都是理学,排除A项:
北宋统治时间为960一1127年,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理学受重视,而不是儒学
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4.答案C
要点点拨据材料“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
就是靠这做基础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东北作
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且离苏联近,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因
此毛泽东的话表明当时我国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C项正确:1953年我国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A项;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
在全国展开,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建设热情高涨,且此时处于新民主主
义时期,排除D项。
5.答案
B
1
要点点拨本题考查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
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可知,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掠夺民财,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其失去民心,这成
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四大家族资本急
速扩张,排除A项;抗战期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日军侵略,民族企业日益
萎缩,排除C项: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决裂是因为其独裁,而不是经济掠夺,排除
D项。
6.答案
A
要点点拨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012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推进全面小康,2015年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中
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A项正确;平主席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C项;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写入宪法,排除D项。
7.答案
B
要点点拨本题考查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利用自己
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可知,在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
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即工商业经济发达,B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海外殖民活
动频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出现了世
界性流动,排除C项;古代西亚腓尼基不是世界性的大帝国,排除D项。
8.答案A
要点点拨本题考查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
世纪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甲为美国,A项正确。19世纪
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对华贸易最大的出口国,
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不注重利用新成果,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对华贸易
优势被削弱,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乙是英国,排除B项;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丙在19世纪后半期对中国侵略不强,丙为德国,排除C项:
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丁为俄国,排除D项。
9.答案A
要点点拨本题考查英国和欧共体就共同的农业政策达成妥协,旨在考查考生
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英国和欧共体就共同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妥协,双方
各自让步,希望能共同发展,英国公民的投票结果也显示,联合发展有一定的民意
基础,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危机,因此选A项。B项,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与材料中
双方的妥协没有直接关系。C项,当时政治一体化还没有实现。D项,欧洲在经济
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更深入的联合,但是进一步联合的障碍依然存在,没有被扫清。
2绝密★启用前
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 巨人 迹 ”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 是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2.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 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 的“太上皇庙 ”,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3.1240 —1241 年,杨惟中、姚枢等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 ”,书院 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 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4.下图描绘了毛泽东 1950 年视察哈尔滨车辆厂的情景。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 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 ”这 说明当时我国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
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 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 200 ∶ 1 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 比较适当的比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民众的存款和现金积蓄就这样骤灭了。国民政府的这种政 策
A.使四大家族资本急速扩张 B.深刻影响战后的政局发展
C.使民族工业开始走向萎缩 D.使民主党派与其彻底决裂
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是
A.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B.针对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 ”理念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写入了宪法
7.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颇负盛名的有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为原料的 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他们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 发展对外贸易。早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就同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的埃勃拉国建立起了广 泛的联系。这反映了当时
A.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动频繁 B.腓尼基人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已经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世界性的大帝国初步建立
8.下表为 1871—1911 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的比重(1871—1911 年,各期各国总 计=100)情况。其中甲是
时间/年 进口国
甲 乙 丙 丁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
1871—1873 0.5 34.7 — 0.2
1881—1883 3.7 23.8 0.2
1891—1893 4.5 20.4 0.6
1901—1903 8.5 15.9 — 0.8
1909—1911 7.1 16.5 4.2 3.5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9.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后,执行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974 年,英国政府 要求重新谈判农业政策,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最后双方互相让步,达成谅解协议。为此,英国举 行公民投票,67.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危机。危机能够解决是由于
A.各个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
B.英美特殊关系结束,英国全面回归了欧洲
C.政治一体化的实现,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
D.经济多领域的合作,为深入联合扫清障碍
10.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诗人胡登曾说:“我们德意志已无黄金……白银……所剩无几,天天被 罗马教廷最神圣的官员们诡黠地榨去了。 ”在给马丁 ·路德的信中,他阐述道:“我们要依靠上 帝来保卫和获得我们大家的自由,勇敢地把我们的祖国从它迄今所受的一切压迫和重担下拯救出 来。 ”材料中胡登的言论
A.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B.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C.肯定了宗教改革的主张 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11.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 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 ”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法国均不同,美 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政体。这表明
A.代议制是实现民主的唯一形式 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 D.总统制共和制政体是民主主流
12.1921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 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 妥协 ”……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列宁意在说明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内战胜利 B.苏俄亟须发展社会生产力
C.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进行调整 D.实行粮食税已经迫在眉睫
13.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重点发展空间技术,制定阿波罗计划。美国从 1961 年开始组织实施一 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历时约 11 年。政府拨款 250 亿美元,共有 120 所大学、2 万家企业、
400 万人参加。据此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
A.主要依靠政府规划和投资 B.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化
C.科学与技术开始走向结合 D.体现了企业的生产需求
14.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修订了 1 125 种 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 890 种。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B.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C.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D.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5.1975 年 2 月,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会议要求在各生产国协作组织 之间建立一个咨询和合作委员会,以协调彼此的活动和相互支援。据此推知,此次会议主要是针对
A.美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B.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C.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16.1997 年全球跨国公司有 5.3 万家。1990 年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并购 11 300 次,并购金额约 4
000 亿美元;1995 年实现全球并购 22 700 次,并购金额猛增至8 000 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 接投资总额从 1990 年的 2 355.29 亿美元增至 1999 年的 8 650 亿美元。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即是全球经济趋同化 B.跨国公司是资源优化的唯一途径
C.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垄断 D.跨国公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 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 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 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成为 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大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曾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中央政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 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 料、瓷器经由这里输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不 菲。……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盐、肥皂、蜡的贸 易由国家垄断……利润一般严格控制在 10%—20%之间。
——摘编自胡光利《试论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东征、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孤立隔绝的重大事 件。但横贯于亚欧大陆的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 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古代帝国扩张的认识。(8 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1844 年出版的詹姆士 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 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 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 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 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 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
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 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 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
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
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 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
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 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 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6 分)
(2)据材料二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生产组织形 式发生的变化。(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朝多极化和非极化方向演变,其背景就 是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种演变对现行国际秩序提出挑战。然而,现行秩序虽然有不合理因 素,需要改革,但是总体上仍然有效,非西方国家很难建立起取而代之的全新秩序。西方国家与非西 方国家在国际秩序变革上应当寻求合作,以使国际秩序实现和平进化。
——摘编自刘建飞《国际格局演进与国际秩序重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订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 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绝密★启用前
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试卷上无效。
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
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比较适当的比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民众的存款和现金积蓄就这样骤灭了。国民政府的这种政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A.使四大家族资本急速扩张
B.深刻影响战后的政局发展
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
C.使民族工业开始走向萎缩
D.使民主党派与其彻底决裂

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
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是
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
A.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B.针对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7.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颇负盛名的有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为原料的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他们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
3.1240一1241年,杨惟中、姚枢等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
发展对外贸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同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的埃勃拉国建立起了广
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
泛的联系。这反映了当时
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动频繁
B.腓尼基人工商业经济发达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商品已经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世界性的大帝国初步建立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8.下表为1871一1911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的比重(1871一1911年,各期各国总
4.下图描绘了毛泽东1950年视察哈尔滨车辆厂的情景。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
计=100)情况。其中甲是
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这
进口国
说明当时我国
时间/年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