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用时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小题2分,共36分)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右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商业发展的水平 D.财政经济的状况2.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A.邗沟 B.永济渠 C.通济渠 D.江南河3.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以发展,史称“贞观之治”B.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激化了国内矛盾,激发了农民起义C.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4.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A.开放包容的气度 B.民族交融的盛况 C.对外交通的发达 D.文化交流的频繁5.某历史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国魂——中国古代名窑陶瓷”的展览,展品从商周至清末,涵盖了中国三千多年的陶瓷史。在唐朝展区的陶瓷展品中可以看到①青瓷 ②青花瓷 ③唐三彩 ④白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7.下图是清代御制《耕织图》(部分)。图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A.隋朝 B.唐代 C.北宋 D.元朝8.与下面图文相关的史实是《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A.隋末起义 B.王仙芝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9.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A.咸海 B.流沙 C.贝加尔湖 D.巴尔额什湖以东10.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11.隋唐统一中国后,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它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B.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C.民族融洽,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经济繁荣12.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的观点体现了哪一流派思想A.唯心主义有神论 B.儒家天命观 C.朴素唯物主义 D.佛教因果论13.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A.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14.下面材料是两位政治人物的治国理念,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书·更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宋史·王安石传》A.天下为公 B.尊崇儒术 C.废旧立新 D.天下大同15.下面示意图反映的是北宋福建进士录取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重视“四书”“五经”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6.某校历史社团编排了一部舞台剧,根据剧本篇目推断该剧剧名为第一场备战 第二场献粮 第三场郾城大捷 第四场阴谋 第五场班师第六场刑讯 第七场莫须有 第八场风波亭 第九场刺秦桧 第十场祭庙A.《刚正不阿——寇准》 B.《精忠报国——岳飞》C.《金戈铁马——辛弃疾》 D.《碧血丹心——文天祥》17.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18.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A.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B.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 D.奠定了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39分)19.(11分)历史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让我们穿越历史沧桑,去感悟生生不息的文化之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1)材料一中余光中赞美的唐朝诗人是谁?请写出他的代表诗作。(2分)材料二 孙思邈天资聪明,少年时立志学医。他努力钻研前人医书,亲自采集草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热心为乡邻治病。他曾多次拒绝高官厚禄,倡导医德,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思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获得广泛赞扬。——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孙思邈所撰医学著作是什么?他因在医学和药物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什么美誉?(2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写出与“高僧”相关的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指出隋唐时期的印刷技术是什么?(3分)材料四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个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摘编自《光明日报》(4)依据材料四,概括莫高窟的两个特点。(2分)材料五 16世纪中叶开始,莫高窟逐渐变得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将世界遗产的保护法治化,采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敦煌艺术进行保护。——摘编自樊锦诗《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5)依据材料五,指出党和国家为保护莫高窟采取的两项措施。(2分)20.(12分)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龙江中学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活动任务。任务一 【分析提炼】材料一 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744年唐朝联合回纥等平定了后突厥汗国。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部,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先后册封漠北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东北地区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请你归纳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4分)任务二 【识辨梳理】材料二 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图:(2)材料二中的辽和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的建立者是女真族的哪个首领?(3分)(3)材料二中北宋与辽“和”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图表,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3分)任务三 【对比归纳】材料三契丹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汉人陷番(指契丹)者,以隶书之半加减,撰为胡书(契丹字)。 ——摘编自《五代会要》 西夏文字是参照汉字“六书”理论、运用合成造字法所创造的表意文字。在6000余个西夏文字中有400余个汉语借词。 ——摘编自《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组合形式与造字方法》 元朝官印使用官方的八思巴文,但一律用篆体形式刻制。 ——摘编自《元国书官印汇释》(4)依据材料三,概括契丹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在创制或使用方面的共同特点。指出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原因。(2分)21.(16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制度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隋朝开创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制度?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3分)材料二 如图(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革新措施?图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控制经济的举措是什么?(2分)材料三 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元统治者采取哪一制度管辖辽阔的疆域?广西在元朝时属于哪一行政区管辖?元朝在西北和台湾采取了哪些边疆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什么作用?(5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2025年春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B C A C C B D A B D C A题号 14 15 16 17 18答案 C D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39分)19.(11分)(1)①李白。②《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写出一首即可)。(2分)(2)①《千金方》。②药王。(2分)(3)①事件:玄奘西行。②影响:A.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B.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等。(回答一点)③雕版印刷术。(3分)(4)特点: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大;艺术门类多等。(2分)(5)①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②出台《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法治化保护;③采取数字技术手段等。(2分,回答两点)20.(12分)(1)①战争;②和亲;③会盟;④设置机构管辖;⑤册封。(4分,回答四点)(2)①辽:契丹。②西夏:党项。③阿骨打。(3分)(3)①澶渊之盟。(1分)②意义:A.议和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争,宋辽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B.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C.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1分,回答一点即可)③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或: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对峙)。(1分)(4)①特点:深受汉字的影响。②原因: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互鉴。(2分)21.(16分)(1)①制度:科举制。(1分)②作用:①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分,回答两点)(3)①完善三省六部制。(1分)②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1分)(4)①行省制度(行省制)。②湖广行省。③西北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④台湾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管理。⑤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5分))(5)评分标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6分)等级 观点 论述 结论四等 (6分) 观点正确,给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给4分。 有总结提升,给1分。三等 (5--4分) 观点正确,给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给4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给分。观点正确,给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给2分。 有总结提升,给1分。二等 (3--2分) 观点正确,给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给2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给分。观点正确,给1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给分。 有总结提升,给1分。一等 (1--0分) 观点、两个史实、结论四个要点中只有一个正确,给1分;四个要点都不正确,不给分。【示例】观点:中央集权的强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分)论述:①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北宋时期,宋太祖采取控制兵权,分割宰相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措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统一。③元朝时采取行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管理边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综上所述,中央集权的强化可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1分)注:事件名称、中国人名地名和历史名词出现错别字均不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