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XXX 年级 三
课程标准模块 第四单元 使用教材版本 统编版
单元名称 公共生活靠大家 单元课时数 6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 我们的国家机构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化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本课有关的要求:本单元重点强化了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法治观念的融合培养,通过真实情境、多元活动和法治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公共生活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公共责任与法治观念。主要表现如下:
1.呼应学生生活范围的拓展。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半径从家庭、校园逐步延伸到社区、公共场所,需要建立与公共生活相适应的规则意识与责任观念。单元主题的调整,正是对这一发展需求的回应。
2.构建递进式公共素养培养体系。四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我们都是热心人”“生活离不开规则”“安全记心上”形成逻辑闭环,从“怎么做文明的公共生活参与者”,到“如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再到“理解规则的意义并遵守”,最后到“掌握公共生活中的安全技能”,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建立“公共生活共同体”意识。
3.强化法治与道德的融合。在“生活离不开规则”等内容中,既强调道德层面的自觉,也渗透“规则即底线”的法治观念,让学生理解“公共生活的有序,需要道德引领与规则保障共同作用”。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理解“公共生活的有序,需要道德引领与规则保障共同作用”。 2.学到什么程度 通过学习、交流,建立“公共生活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公共责任与法治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聚焦公共生活领域,是整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与秩序,让学生明白公共生活靠大家共同维护,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奠定基础。 本单元主要包括《公共场所,文明言行》《我们都是热心人》《生活离不开规则》《安全记心上》等课文。《公共场所,文明言行》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场所文明言行的重要性,掌握基本行为规范。《我们都是热心人》让学生理解热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生活离不开规则》强调规则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不可或缺性。《安全记心上》则让学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能力基础:三年级学生已对公共场所有了初步认知,也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观察与表达能力较好,对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兴趣浓厚。但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文明言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公共生活规则,但对于规则的深层意义和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还比较模糊。 可能遇到的困难:三年级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但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在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等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学习重点:理解公共生活概念与文明言行:让学生清晰认知公共生活的范畴,明确常见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图书馆等的特点,深入理解并掌握在这些场所需遵守的文明言行规范,像在图书馆保持安静、在公园爱护花草树木等。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学习难点:克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知行脱节问题,例如在热闹场合难以克制大声喧哗、为图方便乱扔垃圾等,让学生将文明言行、助人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切实转化为日常持续的实际行动。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1.清晰知晓公共生活的内涵、公共场所的类型特点以及相应文明言行规范。 2.深入理解热心助人的意义,熟练掌握助人方法与技巧。 3.系统掌握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基本安全技能。 4.经历模拟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共场所场景、安全演练等,增强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5. 积极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树立公共道德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 呈现任务/活动名称 核心目标 深入理解热心助人的意义,熟练掌握助人方法与技巧。
具体表现 通过分析比较、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深入理解热心助人的意义,熟练掌握助人方法与技巧。(对应目标1)
活动/任务2 核心目标 面认识规则在不同场景的体现和作用,熟悉各类规则内容。
具体表现 通过观察生活中公共场景、分析案例、小组讨论交流,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应目标2)
活动/任务3 核心目标 积极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树立公共道德意识。
具体表现 通过情景判断、小组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树立公共道德意识。(对应目标3)
四、单元教学结构图
五、单元课时计划安排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点第一课时《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了解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文明言行的习惯。第一课时《我们都是热心人》感受热心人传递的社会正能量,认同 “互帮互助、传递关爱” 的社会风尚,增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认同。第二课时《我们都是热心人》养成善于发现身边热心人、尊重与学习热心行为的道德品质,提升乐于助人、传递关爱的意识与意愿。第一课时《生活离不开规则》感受规则对社会生活有序运行的保障作用,认同 “生活离不开规则” 的理念,增强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养成主动发现、尊重生活中规则的道德品质,提升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第二课时《生活离不开规则》初步树立规则意识,理解规则与法治的关联,明白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为法治观念奠基。第一课时《安全记心上》感受国家、社会对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的重视,认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安全保障的信任。第二课时《安全记心上》养成珍视生命、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自觉规避危险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