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下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文明起源由中心向外辐射 B.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C.多数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 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2.北京琉璃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克蚕”和“克费”铭文中,记载“令克侯于医”(周成王命令召公长子"克"代召公做燕地的诸侯)一句,印证了《史记》和《诗经》中对召公封燕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如图为克蚕及其器盖铭文。由此可知(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得到还原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D.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3.以下史实反映出当时(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 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枋、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桓王八年(前712年) 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年) 晋大夫邵至与周王室争夺御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邵至承认御田为王室所有。A.集体劳作形式的迅速瓦解 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4.春秋战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变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 这( )A.瓦解了分封制度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推动了社会转型 D.破坏了封建伦理道德5.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6.如表是我国史书中有关“尚书”的记述。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记述 出处(秦)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决于丞相。 《唐六典·卷一》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汉书·魏相丙吉传》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后汉书·郭陈列传》A.秦朝时尚书为丞相的下属官吏 B.东汉尚书台成为封驳政令中枢C.西汉时中朝尚书职权逐渐增大 D.唐朝时期尚书的政治地位提升7.西汉文帝时改行四铢半两钱、并废除《盗铸钱令》,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武帝即位后,下令废除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并设钟宜、辨铜、均输三官,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据此可知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剥夺同姓王的特权地位 B.恢复秦朝的铜钱范式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D.实行钱币管理多元化8.如图是汉墓出土画像石《农作·养老图》的拓片,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这反映汉代( )A.扶助老幼的社保体系完备 B.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C.书画作品体现了文人意趣 D.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9.东晋名士桓伊虽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但他为人谦素,文武双全,淝水之战后,因军功封侯,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谥号烈。他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相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而改编。据此可知( )A.桓伊凭借才艺扬名于世 B.依靠淝水之战成就桓伊C.应注重人物的阶级属性 D.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10.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租调的征收都以户为单位,孝文帝颁行新的租调制,以一对夫妇作为租调的征收单位。这一改革意在( )A.完善户籍制度 B.增加国家收入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速汉化进程1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交通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12.如表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品级 京官职官 京官月俸 外官职官 外官月俸从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从四品 国子司业 30 别驾 55从五品 郎中 25 长史 50从六品 侍御史 25 县令 40从七品 服中侍御史 20 录事参军 40从八品 拾遗 12 博士 15从九品 诸总监主簿 1.917 县尉 20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13.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0 17.2 24.5 46.1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14.《唐摭言》载,唐高祖“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由此可知,唐高祖时期( )A.实行分科取士 B.州官可自主选拔下属C.创立了科举制 D.在基层恢复了察举制15.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16.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17.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18.宋代,在江东、江西、两浙、福建等地似乎存在着人均耕地越少,“家贫子读书”风气越盛、科举中举人数越多的现象。这表明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耕地多寡决定科举热情C.统治基础得以巩固 D.读书做官渐成谋生之道19.辽道宗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金熙宗皇统三年定《皇统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以上材料旨在说明A.多民族政权并立,辽金易代 B.汉文化影响深远,民族交融C.本民族文化优越,不输中华 D.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20.金人援引历史上“中原则中国”“懂礼则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到“中国”之外。这说明他们具有A.“中华多元一体”意识 B.“用夷礼则夷之”意识C.“懂礼即中国”的意识 D.“中原即中国”的意识21.如图为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榷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便于政权间的经济交流 D.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22.据统计,元朝王祯的《农书》在广泛引经史、农书、本草后,提出了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农桑辑要》系统总结研究了13世纪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发展了精耕细作和养蚕技术的一些内容;清朝农书《钦定授时通考》征引文献3000多条,突出“敬授民时”的重要性。据此可知,这些农书A.表明封建政府都重视编撰农业书籍B.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C.具有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呈现了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概貌23.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4.明宣宗提升“司礼监”的权力,赋予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审批内阁的“票拟”以及“择其轻重”提交给皇帝审批的权限。这反映了当时A.宦官政治地位高于内阁 B.皇权进一步异化的趋势C.中央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D.司礼监取得部分票拟权25.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C.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材料三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补。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摘编自老子《道德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摘编自《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子与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年)国二月诏曰:“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渠搜即叙,表夏后之成功;越裳重译,美周邦之长算。有隋李世默武耀兵,万乘疲于河源;三年伐于辽外,构怨连祸,力屈货弹。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薄服,宜与和亲。其吐谷浑已修职贡,高句丽远送诚款,契丹、林羯咸求内附,因而镇抚,允合机宜,分命行人,就中好睦。静乱息民,于是乎在。布告天下,明知朕意。”——摘自《册府元龟帝王部·来远》卷一百七十材料二 唐代之盛,俨然天可汗,中国的羁縻州府,遍布于北边及西边。胡人酋长,几乎无不接受中国封号,中国也往往动员这一族打击那一族。——许倬云《万古江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的理解。(要求:自拟论题,主题明确阐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认为: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搜集了一部分相关史料:史料 出处 史料 内容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宋朝的科举考试,不管父祖职业、家境穷富、年龄大小,只要没犯过罪,都可以报名应试。宋朝的科举还实行“锁院”“糊名”“誊录”。所谓“锁院”,就是任命考官后,要立即隔离。所谓“糊名”,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谓“誊录”,就是由专人把考生的答卷另外誊抄一份,考官只能评审誊抄稿,见不到原件。此外,政府还为边远地区的贫穷考生提供食宿等。这些制度,使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特别是中高级官员的主渠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清明上河图》(局部)摘自(宋)袁采《袁氏世范》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假如你也是小组成员,请你概括学者的观点,并根据小组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观点。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C B C C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D A C A D D B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C D B C26.(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有一定史料价值,反映了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和巩固统一的举措;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铁权反映了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强化统治;里耶秦简反映出秦朝在洞庭地区设置郡县制度情况。(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27.(1)原因: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知识分子。(2)主要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韩非子具有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28.唐朝时期政府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唐代在地方上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民族地方事务,在中央官僚机构中,也大量吸收各族上层人物参与国事。唐中央王朝通过推行和亲、贡赐等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央政府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大批内附的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并通过杂居、通婚的形式加强了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前来归附朝贡,这也为隋唐的统治者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但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汉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轻夷狄的思想。(10分,言之有理即可)29.示例:观点:宋朝较好地解决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有利于政权的稳定。说明:科举制不断完善,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选拔机制的公平性,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为精英分子向社会上层晋升提供了“出路”。城市坊市制被打破,商业繁荣,民众生活丰富;土地买卖频繁,社会流动性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活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