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大汶口文化发掘的中晚期墓葬群中有一座大型女性墓室,其中墓主全身堆满了装饰品,她头上有象牙梳,手指上有指环,在腕上戴有玉臂环。此外还有大量随葬陶器、雕花象牙筒等。相比之下,其他小墓的随葬品极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只有一辆纺车,一把蚌镰等。据材料可推知( )A.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B.出现奴隶制观念C.出现贫富分化形态D.对研究黄河中游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与要求,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以下关于各学派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①该学派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②该学派主张道法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③该学派主张强本节用,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④该学派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A.儒;墨;道;阴阳 B.儒;道;墨;阴阳C.道;墨;阴阳;道 D.儒;道;阴阳;墨3.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但秦朝仅存其职,未轻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A.恢复传统官制 B.提高行政效率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官员廉洁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领天下诸郡。当时担任州部刺史的官吏的职责主要是( )A.监察辖区内诸侯、郡守和豪强B.管理工商业者并向他们征税C.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D.全权负责该区域的政务和军事5.下列各项中,与如图所发生的事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B.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C.东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D.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比较长的政权分立,开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6.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下批语。当时有官员说“你的意见怎么能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 )A.中书省 B.鸿胪寺 C.尚书省 D.门下省7.如表所述税制( )财政原则 量出以制入,无统一税率,摊派课税对象 拥有土地和财产的人课税标准 以资产为宗纳税期限 夏秋两次纳税种类 以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C.保证了均田制的顺利实施D.为安史之乱爆发创造了条件8.某电视剧组布置一个唐朝谏议大夫魏征书房的场景,下列符合史实的是( )①书案上放有毛笔、纸②书案上有正在看的《齐民要术》③书架上摆放一本《唐本草》④墙上有临摹的《洛神赋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宋朝统治者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这种设置( )A.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C.提高了地方办事效率 D.旨在扩大宋朝的疆域1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 )A.内外朝制 B.中书省 C.四等人制 D.行省制11.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开凿与修整( )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都以洛阳为运河的中心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④反映古代政治中心变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理学认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应当是(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 D.天人感应13.如图是某学生整理的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废宰相 设立内阁 奏折制度 军机处A.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B.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4.如表为清朝1662-1850年人口与耕地变迁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清朝( )年代 人数(百万人)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1662 83.00 713 8.591774 268.0 986 3.691850 4100 1210 2.95A.土地兼并根本解决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赋税收入日趋减少15.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16.西周时期的统治形态,从政治上讲是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是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明“尊祖”和“敬宗”。据此可知这( )A.推动了“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的形成B.实现了最高统治者权力的高度集中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长子继承制D.推动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17.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496年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附、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A.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B.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C.缓和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D.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基础18.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这些举措( )A.加速了黄巢起义的发生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1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A.切实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20.明清之际,产煤地“民嗜煤利”,如山东省峄县,煤炭资源丰富,“方乾嘉时,县当午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百万石,由是矿业大兴。”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放弃C.长途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21.如表是关于关于秦郡考证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未列郡名。1948年谭其骧《秦郡新考》 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定论。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 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2002年的岳麓秦简 贡献了前所未闻的“江胡郡”。A.占据所有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真相 B.史料互证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C.新史料推动历史真相的动态发展 D.获取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真伪二、材料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以降,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一统”,并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统一、还包含着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而“国家统一”却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材料二 唐承隋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秦汉以来的国家政治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州县-乡里制”,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井然、上下通贯、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决策及行政执行机制,有力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强大政治执行力,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对国家大一统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堪称完善的这一政治体制,也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制度遗产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摘编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公元620年代:解码大唐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 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边区各族和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光是经济文化的交流关系不够了,光是每一边区和中原的合并也不够了。到17、18世纪,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把中原地区和各个边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清朝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这个统一任务。——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疆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结合秦代相关史实对“国家统一”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行政执行机制确立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指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能及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并指出17、18世纪清朝为完成“统一任务”所做的努力。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由于宰相的罢废,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宰相废除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明太祖废宰相的做法。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其如下图。 西汉形势图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政府为有效治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密切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根据材料并结合唐宋相关史实,从社会转型角度,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A B D A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B D A B D C C题号 21答案 C22.(1)国家统一: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征服南越地区;加强对西南夷控制;秦始皇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任答4点)(2)意义: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强大执行力;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对国家大一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制度遗产和成功的施政经验。(任答3点)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职权分明、彼此制约、体系完备(3)历史条件:几千年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交融的推动;历史发展潮流所致等。努力:击败沙俄,划定边疆;清军入台,设置台湾府;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等。(任答4点)23.评价:明太祖废宰相后,达到了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目的,但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长)鉴于历朝出现了相权过重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并严令子孙永远不允许设立宰相。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同时,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减。明朝废丞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的权力。24.(1)机构设置:①设置河西四郡(如写出具体郡名,任意两个以上,也可)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原因:唐朝统治者“华夷一家”的观念;唐政府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回答尊重外来宗教、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设立“蕃坊”特区也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表现: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学问僧如空海来长安求法;修建唐招提寺(答大化改新也可)。(任意2点)25.经济发展推动宋代社会的新发展。宋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政治上,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步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上,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社会风尚。经济上,唐中期两税法的推行,政府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与地主通过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人身束缚。商业上,坊市制和时间限制被打破,纸币出现,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文化上,程朱理学形成,儒学得到复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而言之,宋代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活跃引起了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评分标准:(一)论题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二)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等方面得出答案。(或从其中一个角度作答也可给分)(三)层次要求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能突出社会转型。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能突出社会转型。(三)历史表述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畅,表述成文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