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形成了众多的个体小农耕作模式。这些小农户积极性高涨,并且每家每户都能 “各尽其力” 地进行劳作。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阶级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促进了农业发展
2.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审时度势,利用江水的自然流势与挟沙水沉在下层的特性修建了都江堰,使堤防、分洪、排沙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 B.促进了水上贸易的繁荣
C.蕴含着古人的治水智慧 D.加速了区域统一的进程
3.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热衷于修筑豪华的宫殿建筑群,像赵都邯郸、楚都郢城,其规模和华丽程度远超周王所在的洛邑,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王室衰微 C.穷奢极欲 D.礼崩乐坏
4.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
A.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郡县制度有效推行 D.争霸战争数量剧增
5.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废除特权
7.(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知,都江堰是(  )
A.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B.军事防御重要设施
C.交通运输关键枢纽 D.文化交流核心场所
8.《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以下记载:“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相关(  )
A.确立县制 B.建立户籍制度
C.鼓励耕织 D.统一度量衡
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频繁征战;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面对这样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局面,当时的民众最渴望的是(  )
A.征战建功,获取土地 B.变法强国,称霸诸侯
C.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D.学习谋略,投身战争
10.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
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D.完全借助于地势因素而建造
11.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评价”的是(  )
A.周武王率兵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B.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C.春秋时期,今江苏苏州地区属于吴国
D.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大国兼并小国,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12.《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造成的?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14.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问答题
15.如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
(2)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
(3)说一说“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出现的原因。
(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6.读下图,请完成:
(1)在上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3)六国的合纵抗秦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
三、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2)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3)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4)据《史记》记载,太子即位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1)商鞅。
(2)徙木赏千金。
(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多粮食布帛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强国先富民。
16.【答案】(1)从上到下依次为燕、赵、齐、魏、秦、韩、楚。
(2)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连横。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通过合纵和连横的活动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霸业。
(3)秦国利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17.【答案】(1)变法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法家
(4)成功。理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5)符合历史潮流;克服阻力;有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原因: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积极作用: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历史意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因素: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