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三名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者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发掘显示,遗址内大型房址(非公共活动区域)的占地面积超过百平方米,出土了精美的陶器、石器及动物骨骼,陶器的纹饰复杂:小型房址的占地面积仅十几平方米,出土器物简陋且数量稀少。据此可知,赵宝沟文化遗址时期A.农业生产技术高度发达B.手工业实现专门化生产C.社会已经出现阶层分化D.宗教信仰体系趋于成熟2.西汉初期,地方豪族势力较弱,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较强。到东汉中后期,部分豪族坐拥大量土地,荫庇众多人口,甚至能够左右地方政治走向。汉代豪族势力由弱变强的主要原因是A.朝廷放松了对地方的监管B.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C.豪族通过察举制垄断仕途D.政府限田政令的有效执行3.唐玄宗时期,官方延续采诗传统,下令收集整理天下诗歌(类似汉代乐府采诗),民间文人自发结社赋诗成风,李白等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将诗歌推向高峰:到中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通过新乐府运动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民间。这些现象A.推动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瓦解了门阀士族的文化垄断C.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顺应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需求【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4.表1为《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中记载的不同路官员考核达标率与升迁情况统计表。表中不同路官员考核达标率与升迁情况的差异说明表1路名考核达标率考核后升迁率主要考核内容京畿路82%78%民政事务、治安管理两浙路75%70%经济发展,税收征收秦凤路55%35%军事防御、屯田建设广南西路60%45%民族事务、边境贸易A.职能定位影响考核体系构建B.经济指标决定官员升迁概率C.军事屯田考核标准过于严苛D.民政治安考核存在较大弹性5.明代前期,广东海关对番舶货物实行“抽分”税制。初行时按货物种类粗细抽取20%实物税,后因诸番贡品渐稀,商舶日增,税制改为分等级抽分:细货(如香料、宝石)抽30%,粗货(如苏木、胡椒)抽20%,并允许部分货物折银缴纳税款。这一调整表明A.朝贡贸易体系彻底瓦解B.海关税收监管趋于松弛C.海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D.西方殖民扩张影响税制6.林则徐主张“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不仅积极仿制西洋火炮、战船,还组织翻译西方军事著作《滑达尔各国律例》,试图了解西方军事制度。他在广东禁烟期间,整顿水师营伍,强调船炮乃防海必需之物,并提出“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海防策略。由此可知,林则徐的军事思想A.援西制夷,守旧革新B.师夷长技,以制夷务C.器艺兼修,守战相济D.海防陆防,并重施策7.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当许多人为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制度的国家感到欣慰或自豪时,梁启超却预感到: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梁启超的这一预感反映出当时A.共和制度没有思想根基B.专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C.新政体实践遭全面抵制D.传统观念阻碍制度转型8.1942年,张闻天在对晋西北兴县14村的调查中发现,中农占农村总户数的35.7%,占有土地总量的42.3%,且多数中农通过参与互助组发展生产,其人均粮食产量比贫农高出47%。根据地政府据此推行“扶持中农、发展生产”的政策,鼓励中农带动贫农参与劳动合作。这一政策旨在A.适应敌后抗战物资需求B.打破日伪经济封锁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土地制度变革【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