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麓山国际2026届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试卷高三年级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量: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的朝服制度中,在同一政权等级之内,无论身份等级,上下所着冠服是基本一样的,即“君臣同服”。孔子说:“诸侯视朝,君臣同服朝服缁衣素裳”,《白虎通义》:“王朝之大夫,亦用皮弁以朝,以在朝君臣同服也”。这反映了西周()A.政治制度中的人文精神B.华夏认同意识逐步形成C.社会等级秩序变迁D.抬升贵族政治地位2.下面是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一前117年)的部分理政举措。这些举措(下令禁止私人治铸和煮盐:由大农令(后来更名大司农)统管各地的中央盐官、铁官政府设专职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产盐区发卖产铁区政府设专职的铁官,负责矿石的开采治炼和铁器的铸造发卖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支持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C.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D.使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国有化(★)3.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A.门阀士族的衰落B.人文精神的活跃C.民族交融的加强D.三教合一的加速4.唐德宗时期,两税法评定户等的资产包括田地和杂产。杂产的评估对象涵盖粮食、庐舍、器用,以及藏于襟怀囊箧的贵重物品和“流通蕃息之货”。唐穆宗时期,法令对计税有关资产的界定更为强调“桑田、屋宇、树木”,已不再提及“杂产”。这一转变()A.解决了赋役负担不均问题B.细化征税标准以维护税负公平C.导致赋税名目的不断增加D.意在维护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5.《朱子语类》中记载,学生问“如何克己”,朱熹答曰:“如战阵厮杀,须是勇猛向前,将私欲尽底杀去。”对于“静坐”工夫,他强调:“静坐非如木石,须是收敛此心,使不走作。”据此可知,朱熹()A.倡导克己复礼B.宣扬格物致知C.注重个人修养D.强调发明本心6.清朝某位皇帝的谕旨:“令军机处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属历史第1页共6页于“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直接在军机处钤印之后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军机章京的办事之地“不许闲人窥视”。该谕旨意在()A.减轻内阁奏章票拟负担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C.打击权贵阶层架空中枢D.建立信息保密机制7.下表为1840一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统计,这反映了()80060043240026313744218919117620599200回■1840年1860年1875年1895年 棉花出口量(万担) 国内棉价指数(1840=100)■国际棉价指数(1840=100)(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价格指数反映相对波动,非实际货币价格)A.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B.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越来越严重C.中国棉花经济卷入全球价格体系D.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迅速发展(★)8.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9.1937年10月,刘少奇在谈到减租减息时指出,应“组织农民的农会,发动农民的斗争,与地主订立契约”,将订立契约与成立农民组织、发展农民运动放在同等位置,并强调,在减租减息过程中,换订契约尤为重要。这一要求旨在()A.保障地主和农民的合法利益B.增强产品分配的合理性C.保障土改后农民土地所有权D.激发农民斗争的积极性10.1929年,无锡纺织厂规定怀孕女工需签订“自愿离职书”,产后复工需重新缴纳保证金,致使女工流产率高达32%:1953年纺织系统建立“女工保护委员会”,天津国棉一厂率先实行“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配备卫生室与托儿所,并在哺乳期每日减少工时1小时。这一转变反映了()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B.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C.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D.女性享受了新时代发展成果11.年广久被称作“中国第一商贩”。身为个体户的他于1981年创办傻子瓜子厂,当时引发了有关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个体户”雇佣工人的争论。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